李翌
摘要:音樂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學科,在初中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進行音樂知識的教學成為藝術教學的必備內容,在教學音樂的過程中,需要融合多個學科內容,因此學科綜合是進行音樂教學的必備內容。
關鍵詞:學科綜合;初中音樂;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9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10-0035
不同的藝術在發展的過程中,都需要融合人民的生活內容,所以在鑒賞音樂的過程中,必須將不同學科的內容進行融合,不斷結合文學、美術以及地理等內容,將藝術和生活進行聯系。
一、從文學入手激發音樂創作
文學和其他學科的聯系都十分緊密,中國的文學和音樂的聯系十分緊密,尤其是“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等內容,有些文學作品的創作需要結合當時流行的樂曲進行綜合式的鑒賞。教師可以從我國傳統的文學作品中進行選擇,不斷地利用文學特有的表現力來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作品[1]。
例如,《高山流水》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傳統樂曲,和這部音樂作品相聯系的文學作品有“高山流水”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俞伯牙和鐘子期相遇并且成為知音的故事”。教師可以先從引導學生從自身開始思考,“你和自己的好朋友是什么時候認識的?怎樣認識的?”讓學生進行回憶,以便引起自身的共鳴。學生可以自己主動回答:“我是因為和自己的同學成為同桌之后,在不斷了解之后才成為好朋友的。”據此,能夠使學生對別人的友誼故事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然后,教師可以將《高山流水》的古箏曲目作為背景音樂,帶領學生進行文學作品的閱讀,從俞伯牙遇到鐘子期之前,沒有人了解自己的郁悶心情入手,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情緒帶入角色之中,然后思考怎樣的音樂能夠準確表達出自己的心情?不斷提高學生與音樂之間的“通感”。在奠定好這些基礎之后,教師就能夠逐漸帶領學生深入傳統樂曲的曲調曲式內容上,并且穿插一些文學的內容作為音樂形象的理解內容,提高音樂教學的具體效果。
二、尋找具體實物作為課程引導
音樂作為一項沒有具體形象的藝術,在理解上需要借助其他具體形象來幫助具體內容的理解,以便幫助初中學生理解抽象音樂藝術和具體音樂藝術之間的聯系,不斷激發學生感受音樂的情感[2]。
例如,在研究《茉莉芬芳》這首民謠的時候,因為不同地域的音樂存在差異,有很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茉莉花”的形象了解并不深刻,所以教師可以將一盆新鮮的“茉莉花”作為課堂教學的素材,讓學生輪流感受茉莉花的香氣和形象,并且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能力分別對茉莉花進行文學、繪畫等內容的表述,提高自己對于形象的藝術的表達能力。然后,教師將不同版本的《茉莉芬芳》輪流播放,讓學生進行投票,并且將自己喜歡的小曲進行意見的表達,然后將學生選擇票數較高的歌曲作為音樂課程的素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進行學習,“圍繞民歌旋律進行音樂體驗”。在課程的結束部分,教師可以讓不同的小組作為合唱隊伍,選擇學習的曲調內容,進行同一首《茉莉芬芳》的演唱,不斷提高學生對音樂課程的享受。
三、選擇合適的美術素材作為導入素材
音樂和美術是聯系十分緊密的藝術,在藝術之中,常常將音樂稱為“凝固的畫面”,而美術稱為“流動的音樂”,所以要想將音樂的欣賞進行意境的深入,就需要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之中不斷融合美術作品,因為美術作品和真實存在的實物是不一樣的,凝結了更多的藝術感受[3]。
例如,在欣賞音樂的時候,需要將“美術”的色彩、形體、線條等,融合“音樂”的節奏、旋律、和聲等進行融合,讓學生對不同音樂的欣賞能夠得到相通。例如,《百鳥朝鳳》是我國傳統的嗩吶名曲,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從現代美術入手,按照類似的插畫作品,如顏色清淡亮眼的作品,借用畫面之中陽光星星點點的揮灑效果,讓學生感受到生機勃勃的早上時光。教師在讓學生觀看美術作品的時候,還需要讓學生對畫面的部分內容進行模仿,例如“展翅高飛的小鳥”“睡眼惺忪的雛鳥”以及“溫柔的陽光”等元素,借用學生模仿美術作品,能夠在自己的手下描繪出“多變的線條”和“形狀各異的圖案”,不斷感受到音樂和美術的完美結合。這樣,在教學《百鳥朝鳳》具體的旋律時,教師能夠在學生容易唱錯的時候,不斷地從學生的繪畫作品之中提煉出學生的感受線條,讓學生把握旋律,在情緒調動上感受到活潑、粗獷的生活氣息,從而能夠積極地學習民族色彩和聲。
四、堅持音樂課堂的音樂屬性
“學科綜合”的具體內涵是指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性學習,通過對其他音樂的學習,學生能夠將不同的學科進行練習,并且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音樂素養。
例如,在初中階段,為了能夠突出音樂課堂的主題內容,教師需要在題材的內容上,讓學生能夠明顯感覺到“音樂”的存在,堅持綜合性的發展。《黃河大合唱》作為具有我國民俗特性的大型合唱聲樂套曲,為了能夠更好地學習到這部音樂作品之中的“合唱”音樂屬性,教師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融合音樂的專業知識。例如,在帶領學生理解“黃河的聲勢浩大”時,教師可以結合地理知識,對黃河的發源地和沿途的河流匯入情況進行簡單的介紹,并且將黃河在汛期的視頻作為音樂教學的導入素材,讓學生領會到河流的奔騰。然后從河流的聲勢之中,逐漸過渡到《黃河大合唱》的背景音樂之中,從不同樂章的背景入手,如第一樂章的《黃河船夫曲》,教師通過展示烏云之下的黃河以及波濤滾滾的浪花等,讓學生從大自然的聲音中感受到“和聲”這一概念,不斷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同。
五、總結
總的來說,音樂教學需要結合綜合性的學科,不斷地提高音樂與學生之間的實際聯系,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不斷地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也需要根據具體的音樂內容選擇合適的學科融合素材,避免形式主義的綜合。
參考文獻:
[1]溫麗欣.“學科綜合”理念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天水師范學院,2019.
[2]郭平.學科綜合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初探[J].北方音樂,2014(10):139-140.
[3]李琳琳.淺談初中音樂教學的相關文化與學科綜合[J].遼寧教育,2013(13):94.
(作者單位:浙江省樂清市柳市鎮第三中學32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