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婉東
【摘要】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教科書創新性地安排了古典名著的學習,聚焦語文要素的培養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本文從“創設情境激興趣”“指導方法助理解”“拓展閱讀提素養”等方面進行探索,引導學生“悅”讀古典名著,細品百味人生。
【關鍵詞】創設情境;指導方法;語文素養
悠悠中華,流傳下來許多優秀的文學篇章。古典名著是中華文化的精髓,能讓人在閱讀中感受知識的力量和語言的魅力。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教材第二單元以“走近中國古典名著”為主題,編排了四篇從四大名著中節選的精彩內容,意在帶領學生走近中國古典名著,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產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這是第一次集中安排古典名著的學習,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如果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掌握一些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可以減輕學生對學習古典名著的畏難情緒,可以讓閱讀變得更加順暢,從中學有所獲。
一、創設情境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苯處熢谛W階段進行古典名著的閱讀教學時,尤其要重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而和諧的教學情境正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的良方。
1.播放動畫激興趣
動畫片、影視片以其直觀性、趣味性為學生所喜愛,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適度運用相關的影視資源,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在教學《猴王出世》一文時,課前用猜謎或出示圖片的方式引出《西游記》中“孫悟空”這一令人喜愛的角色,說說有關孫悟空的故事。然后,播放“猴王出世”的片段,再讓學生談感受、評角色,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推動學生自主地閱讀課文。
2.利用活動激興趣
小學生比較活潑好動,游戲、猜謎等活動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在教學《景陽岡》時,筆者出示謎語“武松——? ? ? ?(打一動物)”讓學生猜,很自然地將課文的主要人物與事情聯系起來,從而激發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
3.讀題質疑激興趣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我們從課題中可以捕捉到很多有關課文的信息。比如,在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時,教師板書課題后提問:“課題中哪個字最關鍵?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嗎?”學生紛紛回答:“題中的‘借字是關鍵詞?!薄罢l向誰借箭?”“為什么借箭?”“是怎樣借箭的?”“結果怎樣?”……如此一來,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抓住課題的“題眼”,進而推演、質疑,明確了學習任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自然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進行探究。
二、指導方法助理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背醮谓佑|學習古典名著,雖然對五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但是,只要我們教師能讀懂編者意圖,明確教學目標,適時指導閱讀方法,避免拔高要求,學生學起來也不會有負擔。
1.串聯故事情節,把握故事內容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而不要求“運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梳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的方法,逐步把握課文內容。
比如,在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說一說:誰借箭?怎么借?借到沒有?然后,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找出相應的段落或語句,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說說諸葛亮借箭的原因、經過和結果。在這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概括每一部分的內容。比如,起因——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要諸葛亮三天內造出十萬支箭;經過——諸葛亮請求魯肅幫忙,在大霧漫天時,把20條布滿草把子的船開往曹軍水寨,叫軍士擂鼓吶喊;曹操看不清虛實,下令放箭,草船上插滿了箭;結果——諸葛亮如期如數交箭,周瑜自嘆不如。然后,讓學生把這些內容串起來,故事的主要內容就明晰了。教師還可以適當提供相關資料,促進學生對內容的理解。
2.抓住關鍵語句,感受人物形象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睘榱烁玫刈寣W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語句,分析人物形象。比如,在《草船借箭》一文中,引導學生抓住“諸葛亮說:‘怎么敢跟都督開玩笑?我愿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罰。周瑜很高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边@個句子進行揣摩,從周瑜的神態、動作中,可以體會到他的用心險惡;從諸葛亮的語言描寫中,可以看出,面對艱巨任務,諸葛亮爽快答應,氣定神閑,體現了他的胸有成竹、神機妙算。又如,在《景陽岡》一文中,引導學生抓住武松在岡下酒家與店家的對話描寫,體會武松的豪邁氣概;引導學生抓住武松在岡上打虎時的一系列動作描寫,去感受武松力大無窮、思慮周全、武藝高強的英雄形象。
3.猜測聯想,粗知故事大意
合理猜測與聯想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進而自主學習,獲得新知。為保持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允許學生粗略地讀。閱讀時,遇到不理解的語句,可運用多種方法猜讀,沒有必要細究,只要能猜出大概意思,就繼續往下讀。然后,鼓勵學生結合對課文的閱讀和理解,嘗試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了解故事大意。比如,《猴王出世》一文中“石碣”一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猜測,從下文“碣上有一行楷書大字,鐫著‘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句子中,學生猜測得知“石碣”指的是刻字的石碑;“瞑目蹲身”“伸頭縮頸”“抓耳撓腮”等詞語,可以通過做動作來猜測意思。又如,《紅樓春趣》中“籰子”“剪子股兒”“頂線”等詞語,學生只要能猜出是與風箏有關的物品就行了。
4.活動表演,再現精彩情節
活動表演是一種發揮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學習方式,充滿趣味性。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采用多種活動形式來將文字“活”起來,讓學生更愿意閱讀、學習。講故事、猜謎、補充歇后語等活動,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故事事件、人物形象的理解;表演課本劇,再現故事精彩情節,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記憶。教師在教學完整單元課文后,布置一次課本劇表演活動,給足時間,學生會主動從“選課文”“分角色”“怎么演”等方面進行小組合作、探究。關于“選課文”“分角色”,學生需要對故事進行研讀、對比、選擇;關于“怎么演”,學生需要就“如何設計角色的臺詞、表情、動作”等進行討論,并制作簡單的道具。從精心準備到入情入境地表演,無不體現學生的合作意識、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學生的思維發展與言語建構同步提升,活動有趣又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