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興 楊悅藝
[摘要]文章在分析農業高等職業教育助力解決相對貧困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提出農業高等職業教育助力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構建路徑:建立專業群對接產業鏈長效機制,發揮產業幫扶的倍增效應;聚焦人的全面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服務鄉村治理,夯實貧困治理基礎;提供組合式服務,提升幫扶服務水平。
[關鍵詞]農業高等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教育幫扶;長效機制
[作者簡介]楊德興(1969- ),男,山東沂南人,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江蘇? 蘇州? 215008)楊悅藝(1997- ),女,江蘇蘇州人,廣西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廣西? 柳州? 54500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專題)項目“特色小鎮建設背景下蘇州鄉村旅游土地信托制度創新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7SJB1433)
[中圖分類號]G72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12-0065-04
一、引言
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類型,農業高等職業教育具有無縫對接農業、直接面向農村、零距離服務農民的天然優勢,是培養高素質農民的主陣地。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高職教育堅持育人興農的辦學宗旨,緊扣“發展教育脫貧一批”,在教育精準扶貧中發揮生力軍作用。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持續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在鄉村努力培育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農業經理人、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產業扶貧帶頭人、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鄉村振興帶頭人,為統籌銜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兩大戰略、緩解相對貧困問題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
2021年,“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
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要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動脫貧地區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建立健全農業高職教育助力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是當下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刻不容緩的任務。
二、農業高等職業教育助力解決相對貧困的發展趨勢
1.幫扶重心從消除絕對貧困轉為解決相對貧困。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貧困標準的動態性、相對性,相對貧困和返貧致貧風險還會長期存在。絕對貧困問題消除之后,教育幫扶的主要任務已轉為解決相對貧困,重點幫扶對象也轉向農村低收入人口。
農業高職教育助力解決相對貧困要以農村低收入人口為重點,精準剖析致貧根源,細化幫扶措施,完善防止返貧致貧監測預警和幫扶機制,及時將因病、因殘、因災等致貧人口納入救助范圍。
2.幫扶理念從以經濟收益為中心轉為以人的發展為中心。教育是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要提高脫貧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讓他們掌握一定的技術技能,能就業、會創業,在奮斗中實現人生出彩。
農業高職教育助力解決相對貧困要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通過扶持特色種養業、搭建“田間學校”、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等途徑,讓脫貧人口依靠自身能力實現增收致富。
3.貧困治理從統籌管理轉為融合治理。農業高職教育助力解決相對貧困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政府、高校、企業、社會、家庭等多重利益相關者,要以共建共治共享為抓手,推動扶貧與扶志、扶智深度融合,強化源頭治理、系統治理、民主治理、綜合治理。
源頭治理是堅持標本兼治,徹底根除窮根。農業高職教育要將思想道德教育、職業精神養成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大力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系統治理需要幫扶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農業高職院校與政府、企業之間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綜合治理需要打造多種特色幫扶模式,進行精準幫扶,協同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
4.幫扶服務供給模式從供給導向轉為需求導向。社會服務貢獻力是衡量一所農業高職院校辦學能力、辦學水平的尺碼。農業高職院校現行的供給導向服務供給模式面臨極大挑戰,服務供給與需求不匹配。農業高職院校要構建需求導向服務供給模式,轉變幫扶方式,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農業高職教育助力解決相對貧困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優化供給體系,持續升級需求體系,細化幫扶方案和工作措施,提高扶貧扶智能力,真正把幫扶工作做到實處。
三、農業高等職業教育助力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的構建
農業高等職業教育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服務鄉村振興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前景廣闊,大有可為。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實現共同富裕,農業高等職業教育責無旁貸。
1.建立專業群對接產業鏈長效機制,發揮產業幫扶的倍增效應。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要務。專業是高職院校與社會需求結合的接口。發揮農業高職院校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專業鏈精準對接產業鏈至關重要。農業高職院校要主動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對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建立專業群對接產業鏈長效機制。
第一,推進專業集群化。一是按照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的思路,促進相關專業協同發展,促進教育鏈、專業鏈、人才鏈、創新鏈有機銜接。二是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等專業集群,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三是發揮特色專業群優勢,加強新農科專業建設,適時開發面向中西部地區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等專業,實現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無縫對接。
第二,推動發展鄉村富民產業。一是主動對接脫貧地區新興綠色產業,利用當地的生態資源、民族文化資源等優勢資源,通過政府支持、入企務工、訂單農業等形式,最大限度地擴大產業扶貧覆蓋面。二是形成產業扶貧輻射效應。堅持幫扶產業多元化、差異化發展,避免同質化,推進特色產業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促進農業加快轉型升級,提升農產品品牌品質,吸納脫貧地區勞動力就業。三是大力開展消費扶貧行動。加大對特色農產品的宣傳和推廣力度,重點幫助西部地區農業企業進行產品包裝設計、品牌宣傳規劃,抓好產銷對接,搭建網絡營銷平臺,利用電子商務拓寬銷售渠道。
第三,以文化育人,激發相對貧困人口的發展原動力。一是深度拓展農業的文化傳承功能。整合資源,推動文化基礎設施全覆蓋、文化活動無盲區;利用暑期“三下鄉”活動,開展文化幫扶,助推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建設。二是堅持立德樹人,實現“三全育人”。針對不同專業特點,把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融入課堂教學、實習實訓等人才培養各環節,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三是充分利用鄉村資源,邀請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專家團隊進行指導,打造鄉村休閑旅游精品項目,培育一批休閑農業“打卡地”,加快文化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2.聚焦人的全面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教育幫扶在增強相對貧困人口致富能力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農業高職教育通過全面提升脫貧人口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幫助他們掌握實用技術和就業技能,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第一,建立具有農學結合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一是探索農學結合教學模式。根據農業類專業特點,通過對接農業生產活動、農業科技服務,推動模塊化教學改革,開展情境化教學。二是推行彈性學制,試行“兩長一短”三學期制。在傳統兩學期的基礎上,增加一個30~40天的短學期,開展證書培訓、技能訓練、社會實踐,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三是以教師教學能力大賽、微課大賽等比賽為抓手,完善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
第二,完善1+X證書制度,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一是將1+X證書培訓內容有機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按照崗位能力要求優化課程體系,以賽促練、以練促教,賽證課融通,提升師生技能水平。二是聯合第三方評價機構,開發若干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和證書,鼓勵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有序開展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為技術技能人才持續成長拓寬通道。三是校企共同規劃與實施職業教育,聯合開發微課、慕課、實踐案例等教學資源。
第三,推進產教深度融合。一是積極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學校招生與企業招工有效對接,校企雙主體育人,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實用性。二是堅持“教賽研一體化”,提高教師產教融合的課程設計與開發能力、教學做一體化的組織能力,以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三是校企共建農業技術創新平臺,開展農業“三新”試驗示范,優化生產模式,為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3.服務鄉村治理,夯實貧困治理基礎。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進一步完善鄉村治理體系。農業高職院校要發揮自身獨特優勢,為美麗鄉村建設服務,打通教育扶貧“最后一公里”。
第一,深化協同育人。農業高職院校與地方政府合作開辦定向委培班,校地共同培養農村本土人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服務。
第二,創新高素質農民培訓模式,奠定基層治理基礎。一是針對不同培訓對象對職業生涯、產業發展、技術提升的差異化需求,分門別類制訂培養方案,開展菜單式技術技能培訓,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群體的學習需求和發展需要。二是為脫貧人口提供豐富、多元的個性化教育幫扶服務,讓其掌握實用、管用、有用的生產技術技能,拓寬就業創業渠道。三是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就業創業培訓,為其就業提供政策、法律咨詢等“一站式”服務,做好培訓與就業的有效銜接,培育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4.提供組合式服務,提升幫扶服務水平。農業高職院校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通過實施招生聯動、科技推動、就業拉動等精細化服務,提升教育脫貧能力。
第一,突出目標導向,實施招生聯動。一是繼續面向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和新型職業農民等群體擴招,擴大對口單招生源。加強宣傳和政策引導,提高農業高職教育的社會認可度和吸引力。二是完善東西部合作機制,著力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優化援派教師結構。三是構建中等職業教育、專科職業教育、本科職業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相銜接的人才培養體系,暢通農業人才成長通道。
第二,突出問題導向,實施科技推動。只有農業科技創新發展,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才能運用科研成果為現代農業提供支撐,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一是農業高職院校開展社會服務與科技推廣,“精準送教”,通過技術幫扶、技術人才輸送等方式推進脫貧地區進行產業的改革與發展。農業高職院校要構建融技術服務、信息服務、品牌服務于一體的農業科技服務新模式,將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引入農業產業中。二是發揮高校學科綜合優勢,促進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制造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與農業發展的交叉融合,帶動農業向綠色、智能發展的技術變革。支持高校以信息化主導的智能農業、生物技術引領的農業生物制造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發展技術為導向,加強交叉融合的創新布局,探索新模式,引領新方向。三是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等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加強農業物聯網、智能農業裝備、食品加工等領域的關鍵技術創新,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四是農業高職院校選拔優秀教師作為科技特派員開展科技扶貧工作,創辦農村科技服務超市、農村科技服務超市,面向“三農”提供全產業鏈技術培訓服務及技術支持。
第三,突出結果導向,實施就業拉動。一是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一對一”“多對一”就業精準幫扶,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加強求職方法與技巧輔導,夯實學生就業基礎。鼓勵掌握技術技能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返鄉就業創業,并對其給予資金、技術、咨詢等方面的支持和幫助。二是加強對脫貧勞動力的穩崗幫扶,結合農時農事季節就近開展培訓指導,為鄉村振興提供持續動力。三是把農民教育培訓作為目前實施精準扶貧工作的重點,創建教學實訓基地,多領域開展現代農民培訓工程,切實提高培訓實效。
[參考文獻]
[1]魏有興.中國教育扶貧70年:歷程、經驗和走向[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5):30-40.
[2]何正東.我國農業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歷程及展望[J].中國農業教育,2019(4):18-23.
[3]呂世明.譜寫貧困重度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新篇章[J].人民論壇,2019(33):6-9.
[4]李靜.精準就業:可行能力視角下農村弱勢群體的扶貧方略[J].中國行政管理,2020(1):58-62.
[5]熊飛.農業高職教育有效對接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探析[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8(4):85-89.
[6]馬建富.呂莉敏.鄉村振興背景下貧困治理的職業教育價值和策略[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1):71-77.
[7]趙慶營.王叢虎.整體性治理視域下重度殘疾人扶貧問題研究——以河南省上蔡縣重度殘疾人集中托養為例[J].中州學刊,2019(6):73-78.
[8]陳艷.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高職院校農業創客“雙創”教育的思考與建議[J].教育科學論壇,2018(12):59-60.
[9]張旭剛.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動力機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9(20):19-26.
[10]余應鴻.鄉村振興背景下教育精準扶貧面臨的問題及其治理[J].探索,2018(3):17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