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蹈《藍天綠草間》,是一支蒙古族元素與現代舞元素相結合的女子獨舞。現代舞元素的融入,不僅豐富了其視角和肢體語言,而且使整個舞蹈在動作上更加具有延伸感和層次感,加強了舞蹈的流暢性,更好的讓觀眾與舞蹈產生共鳴。
關鍵詞:蒙古族舞蹈;現代舞;創新與融合
每個民族都有其燦爛的民俗文化,比如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生產生活文化以及舞蹈文化等。蒙古族興起于我國北方大草原,以高原為主的地形使得蒙古族人民無法過上農耕生活,除了常規的狩獵以外,他們還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也正是在這種草原游牧生活的孕育下創作形成了完善的蒙古族舞蹈體系。
一、蒙古族舞蹈的審美特征
蒙古大草原是蒙古族人民世代生存的地方,有雄渾、遼闊和壯麗之美。蒙古族人民生活在這里,騎著馬兒馳騁在草原上,有時也會彈起馬頭琴,唱著長調,載歌載舞,無拘無束。正是這樣的生活環境形成了他們寬廣坦蕩的胸襟,塑造了他們在舞蹈之中的灑脫、奔放。蒙古族的男子處于游牧以及與大自然抗爭的生活中,造就了蒙古族舞蹈中男子的雄健、剛勁之特性;而蒙古族女子堅強勇敢,樂觀豁達,卻也不缺女子的賢淑溫柔。蒙古族舞蹈中的女性動作不比漢族女子的嫵媚,反而滲透出一種特有的堅毅力量,體現蒙古族女子的端莊、典雅之美。蒙古族人民逐水草而居,為了生活,他們要與大自然作斗爭,從某些動作方面反映出他們的精神寄托,表現出深沉之美。
二、現代舞的審美特征
現代舞作為新時代的一種舞蹈分類,強調通過舞蹈動作解放人的天性,表達內心情感,反映社會生活。它所追求的是積極向上、不被傳統的藝術形式和觀點捆綁及束縛的表達,標志著思維的自由空間,其肢體語言既抽象又直白,給人意料不及的舞臺效果。現代舞以思想為前提,舞者不同的審美情趣都可以通過不同舞姿動作表達,再加上舞臺各個調度,找尋自己的方向,牽動觀眾的思想,讓觀眾享受舞蹈所帶來愉悅的同時也會引發一些思考,與舞者產生共鳴。
三、創新與融合
舞蹈《藍天綠草間》講述了一位蒙古族少女在草原上盡情舞蹈來表達她對草原、對家鄉的熱愛。展現其傳統蒙古族舞蹈風格并加入現代舞元素,使整支舞蹈在視覺上更加新穎。
1、服飾
蒙古族人民的蒙袍有著獨特的民族氣息,這種民族服飾不僅存在于生活中,同樣存在于民族舞蹈中,對他們的民族舞蹈產生了深遠影響。由于這種服飾,使得蒙古族舞蹈大多步伐沉重緩慢,手臂動作較多,軌跡多為弧線運動,極少跳躍。舞蹈《藍天綠草間》中,舞者身穿帶有蒙族色彩的褲子,額頭系發帶,具有典型的蒙古族風格。
2、動作
蒙古族舞蹈本身就具有渾厚、舒展、豪邁的風格特征,而女性蒙古舞更是端莊、典雅,使觀眾感受到力量與柔美的完美結合。現代舞本身也具有自由自在的獨特魅力,整支舞蹈吸收了現代舞中動作流暢和收放自如的特點,以手臂動作居多,不斷變換舞姿造型。
例如舞蹈中的第一個動作,舞者整體趴在地上,四肢放松,呈“大”字打開,音樂響起時,頭和四肢想要快速打開并且慢延伸,由大臂開始經過肘、小臂、腕到指尖和腳尖每一處關節都在不斷橫向拉伸,做到不斷延長,達到身體極致,這就不僅要求舞者具備一定的肌肉控制能力和延伸能力,還要求舞者以呼吸帶動動作進行發展,讓呼吸始終貫穿于動作之中。這樣的表達更為細膩;第二個動作要在第一個動作的基礎上快速收回,蜷縮身體,再將頭和左腿向上伸展,雙手柔臂慢慢向外延伸,快慢結合,收放自如,吸引觀眾的眼球。
在舞蹈《藍天綠草間》中,所有柔臂動作的手形,不僅保持了蒙古族基本手型的外形,也有現代舞手型的自然和松弛,在很大程度上,這樣的手形更容易幫助舞者完成動作的延伸感;地面練習是現代舞訓練的必修課程,舞者以地面為主體,需要與地面建立良好的互助關系。在整支舞蹈中,舞者在地面上的舞姿動作切換充分展示了舞者與地面互為一體,在此基礎上加入呼吸完成后續動作,將動作的長線條展現的淋漓盡致;整支舞蹈中,動作與動作之間連貫順暢,由氣息帶動連綿不斷,向盡頭延伸發展,增加整支舞蹈的韻味。
3、情感
現代舞相對于民族民間舞來說,更容易表達自由情感,表現其獨有的魅力,觀眾可以從中領悟到新鮮、怪異的動作,并作出反應。現代舞崇尚自由自在,以“返回自然”為體態,舞者充分發掘肢體蘊含的運動潛能,表達思維情感。
在舞蹈《藍天綠草間》中,舞者運用肢體、表情、延伸、呼吸等,將情感在單純的蒙古族舞蹈中得以升華。例如在舞蹈中,舞者左腿蜷曲,右腿向后自然打開,雙手向上提做柔臂一次,然后雙手隨身體向下沉,順勢撫摸草地,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加入神情和呼吸后,感情更加飽滿,表達更加到位。
四、結語
舞蹈《藍天綠草間》,讓我們感受到了民族舞與現代舞元素相摩擦所產生的火花,二者的碰撞與融合,使民族舞蹈注入了新的血液,產生了新的舞蹈審美,提高群眾的審美情趣,使藝術發揮社會功能。取其精華,現代舞元素的慢慢滲透,給觀眾帶來豐富多彩的藝術效果,各種各樣的視覺沖擊,形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舞蹈。只有這樣跟緊時代的步伐,才會有更好的舞蹈作品呈現,我國的舞蹈事業也將會更加燦爛輝煌!
參考文獻
[1]鄧瑩.論現代元素對劇場蒙族舞創作的影響【J】.大眾文藝.2011(24):128-129
[2]高源.現代舞與蒙古族舞蹈語匯的融合發展研究【J】.戲劇之家.2017(07):159
[3]陳蕾.蒙古舞蹈與現代舞的關系——淺析文化轉型期民族舞蹈的生存和發展【J】.大家.2010(24):21
作者簡介:趙晨媛,1998年6月,女,漢族,山西運城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舞蹈表演與教學研究
(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山西 ?臨汾 ?0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