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萍
摘要:文章通過問卷調查網絡聊天中應答嘆詞“哦”及其變體“噢”的使用情況,發現目前主要以使用雙音節形式為主,單音節的“哦”會給人一種冷漠、生氣的負面消極印象,而其變體“噢”給人的這種消極印象則較弱,反而還會給人一種活潑、俏皮的感覺,此外,在零零后的使用情況中可以發現三音節及以上的用法在增多的趨勢。通過語用分析,這種使用情形主要是因為在網絡語境的特點下,單音節“哦”廣泛使用,語義受到磨損,違背禮貌原則和合作原則,從而引起人們的反感,通過疊音減弱甚至消除這種消極印象,因此疊音形式受到廣泛歡迎。
關鍵詞:網絡語境;應答嘆詞;禮貌原則;合作原則
一、引言
嘆詞,郭銳(2002)指出“嘆詞的功能很簡單,它不能與別的成分組合,總是獨立使用,或獨立成句,或做獨立成分”。[1](P236)同時提到,“就語義而言,嘆詞不表示概念義”[1](P237)。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認為,“嘆詞是表示感嘆和呼喚、應答的詞。”[2]在近來流行的網絡語言中,存在一種應答嘆詞繁化現象,出現了應答嘆詞逐漸由單字轉變為兩個及以上疊字的現象和趨勢。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當代年輕人在使用應答語時傾向于使用雙音節乃至更多音節形式的應答嘆詞,單音節的應答語例如“噢”“哦”如果在微信或QQ等網絡聊天中使用,通常會給人一種冷漠、高冷的感覺。為什么在網絡空間中雙音節的“哦哦”會讓人覺得更禮貌舒服,而明明更符合語言經濟性的“哦”卻會讓人產生不舒服的感覺?此外,俄日什么“噢”是“哦”的變體形式,但單字的“哦”卻給人一種冷漠、疏離、不禮貌的感受,而單字的“噢”的負面意義卻沒有這么強烈,甚至帶有活潑俏皮的感覺。本文試圖通過對網絡語境特點和合作、禮貌等語用原則的分析,以探討網絡空間中疊音應答嘆詞廣泛使用的原因,同時也分析“哦”與“噢”之間的異同以及這種差異產生的原因。
二、“哦”類與“噢”類應答嘆詞網絡使用情況
通過問卷星平臺設置并發布問卷,回收到有效問卷105份,其中男性填寫44份,女性填寫61份,填寫者以九零后為主,零零后其次,其他年齡段所占的比例較少。從總體使用情況來看,雙音節的“哦哦”和“噢噢”占主體,高達59%,而單音節的“哦”“噢”和三音節及以上的“哦哦哦”“噢噢噢”使用相對較少。
1.不同音節給人的心理感受
在網絡聊天中中,若對方發送單音節的“哦”,人們的普遍感覺是對方不禮貌、不熱情、感覺到對方心情不好,而受訪者自己也普遍是在自己生氣、不想理對方、不耐煩、對對方話題不感興趣時才會使用單音節的“哦”。相比之下,人們對于單音節的“噢”的反感強度則沒有那么強烈,有不少人認為單音節的“噢”給人熱情、可愛的感覺,就受訪者使用單音節“噢”的情況來看,使用情形比較多樣,有部分人在生氣、不耐煩、對對方話題不感興趣時使用“噢”,但有部分人在對對方話題感興趣、在接收到新知識時都會使用單音節的“噢”。以上可以說明單音節的“噢”的可接受度高于單音節的“哦”。
對于雙音節的“哦哦”“噢噢”回復,47.62%的人持中性態度,對其沒有負面情緒,也沒有正面情緒,31.43%的人持積極態度,認為對方有禮貌、有在積極回應自己。不過,還有小部分人對于雙音節的“哦哦”“噢噢”持消極態度,認為對方有些敷衍、自己沒有得到重視。而對于三音節的“哦哦哦”“噢噢噢”,27.62%的人認為這種表達非常熱情,38.1%的人覺得可以接受,但有點熱情過頭,還有部分人則認為這種三音節及以上的回復給人一種不耐煩、敷衍的感覺。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目前在網絡語言使用中,運用得最廣泛的是雙音節的“哦哦”和“噢噢”,單音節的“哦”通常給人負面消極的感覺因而使用較少,而單音節的“噢”本質上為“哦”的變體,但兩者在使用過程中給人的感覺卻有所不同,“噢”一般不會給人太強烈的負面消極印象,反而可以給人一種熱情、活潑可愛的感覺,使用人數相對單音節的“哦”更多。
2.性別、年齡差異
此外,還可以發現,在應答嘆詞使用上存在性別的差異。據調查,男性使用單音節“哦/噢”的比例(29.55%,29.55%)高于女性的使用比例(16.39%,22.95%),使用雙音節的“哦哦/噢噢”的比例(45.45%,52.27%)則低于女性(68.85%,63.95%),而三音節的使用上,男性比女性使用得更多。還可以發現,相比女性,男性對單音節“哦”持中性態度,即沒有感覺的人更多,占29.55%,女性只有14.75%。可以看出女性對不同音節的應答嘆詞更為敏感。
在年齡上,比較主要在九零后與零零后之間進行對比,相較九零后,零零后更喜歡使用多音節應答語,零零后使用三音節及以上的“哦/噢”比例高達42.85%,28.57%,而九零后使用三音節及以上所占的比例為16.46%,12.66%。相比九零后,零零后更傾向于用多音節形式。從為數不多的八零、七零后使用情況來看,這個年齡段的人普遍使用單音節形式。但由于此年齡段的人填寫過少,還需要更多數據才能看出整體使用趨勢。
3.親疏、尊長差異
我們還調查了面對不同人群,人們對于不同音節的“哦/噢”的使用情況,可以發現,在不同情況下,使用雙音節的“哦哦”“噢噢”仍然占主要,但對于比較疏遠的關系,人們使用單音節的比例比較高,占28%,對關系親近的人使用單音節的占比僅為19%;對于關系比較親近的人和對長輩,使用的三音節的“哦哦哦”“噢噢噢”,相比關系疏遠的人和晚輩使用得更多,占23%,關系疏遠時三音節占比僅為11%。面對關系比較疏遠的人,除了普遍使用的雙音節形式,人們會更多使用單音節形式的“哦/噢”,而面對關系親近的人,人們則會使用多音節形式,以表現自己的熱情和積極回應。
此外,面對晚輩時,人們一般使用雙音節形式的“哦哦/噢噢”,而面對長輩 ,除了雙音節形式,人們也會用多音節形式以表示尊重、表示自己在認真傾聽并積極回應。
二、網絡疊音應答語的語用分析
(一)網絡語境特征
根據韓志剛(2009),網絡語境具有語碼輸出低效性的特點。[3]我們使用的日常語言,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除了傳遞聽覺信息,比如詞語、語調、語氣、停頓、重音等,還可以傳遞視覺信息,比如表情、眼神、肢體動作等。然而網絡交際中,信息主要通過無聲視覺符號或純文本形式傳遞。網絡語言相比傳統的書面語言,具有口語化、創新性、經濟性、不規范性四個特征特征,還具有簡單、隨意、新奇、獨特等特征,并在口語化特征的支配下,頻繁使用嘆詞。[4]嘆詞的使用符合網絡用語口語化和經濟性的語言特征,可以營造輕松的交際氛圍,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網絡交際的語言環境缺乏說聽雙方的表情、姿態、手勢等非語言因素,交際者缺乏判斷網絡用語準確語義的語境依據,交際者從自身語言背景和認知水平出發,很難把握網絡用語的準確語義,因此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單句話的表意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也就容易產生網絡用語的表義模糊性。[5]
(二)禮貌原則
萊可夫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禮貌三原則,要求不強加于人、給對方留有余地和空間、要有利于增進雙方的感情,列文森1978年提出的面子理論認為給與對方面子、保留自己面子的最好方式就是使用禮貌語言,后來英國語言學家利奇(1983)提出六條制約人際言語交際的禮貌原則。[6]根據調查,人們普遍認為使用單音節的“哦”會讓人覺得不禮貌,這一方面是由于說話雙方提供的信息不對稱,違背一致的禮貌原則,例如下面對話:
A: 我下午要開會,結束了給你打電話。
B:哦,知道了。
A說了個長句子,提供了多個信息,內心是希望得到B的熱切回應的,但B的回復很簡短,從數量上來說兩者不對等,A會認為B不尊重自己,自己沒有受到認真對待。另一方面,表情包的廣泛傳播,也是“哦”違背禮貌原則的一個原因。關于“哦”的網絡流行的表情包通常是一個大寫加粗的“哦”字表示冷漠,或者是翻白眼的表情表示不屑。因此即便說話人并無冒犯之意,但單獨的“哦”字也會自然而然讓人聯想到冷漠或者翻白眼的表情包,從而讓聽話者心中產生不適。而通過增加音節的方式,可以對其語義達到強化的作用,從而使其符合禮貌原則,更容易讓人接受。
(三)合作原則
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賴斯提出的“合作原則”,言語交際雙方一般是互相合作的,因為他們希望會話能夠實現互相理解、共同配合,包括:質準則,即盡量保證話語的真實性;量準則,要求把話說足,同時也不要說得過多;關系準則,要求說話要切題;方式準則:要求清楚明白,既要簡明扼要,避免晦澀,也要避免歧義,有條有理。[6](P71)之所以認為單音節的“哦”會讓人產生對方冷漠疏離、不耐煩的感覺,就是因為回復單音節的“哦”違背了合作原則中量的準則和方式準則。
“哦”在詞典中雖然表示將信將疑或了解醒悟,但其語義并不明確,只有在具體的語境中才能體現,然而,在網絡語言使用中,單獨回復“哦”,其后沒有更多信息,提供的信息量不足。在現實語言交際過程中,人們以“哦”作答的同時,除了說話人的語氣,還通常伴隨著點頭的動作或眼神交流。網絡語言無法通過這些輔助手段強化語義,在網絡聊天中單純回復一個“哦”,表現力是不夠的。雖然表達知曉義,但卻給人一種冷漠疏離的感覺,多音節的“哦哦”“哦哦哦”這類復疊形式的出現,即是為了適應網絡表達的需要,通過復疊形式增強了其肯定語氣和表現力。量的準則要求足量且不過量,單音節的“哦/噢”提供的信息量不足容易惹人反感,而三音節及以上的“哦哦哦/噢噢噢”等則是過多讓人容易產生熱情過頭、不耐煩等消極印象。此外,“哦哦/噢噢”的表情功能和表態功能比“哦/噢”更加清楚明了,更能展現講話者的態度和推斷,減少歧義,有助于語言人際功能的實現。
(四)“哦”與“噢”之區別
從前面的調查和分析可以看出,人們對單音節的“噢”的使用度雖然不如“哦”,但接受度更高,單音節的“噢”比單音節的“哦”更可以給人一種可愛、活潑、熱情的感覺。正是因為“噢”的使用不如“哦”廣泛,才沒有讓“噢”產生普遍的敷衍、冷漠等消極印象。由于單音節“哦”的廣泛使用,在網絡語言中“哦”產生負面消極的感情色彩義之后,人們轉而尋求通過疊音方式來更清楚地表意。然而在網絡語言快速傳播的過程中,雙音節形式的“哦哦”也被大量使用,語義慢慢也受到磨損,雙音節形式的“哦哦”也不能更好地表達自己了,因此人們轉向兩條路徑,一方面再次疊音,通過三音節及以上音節形式來增強表意,加強自己的積極情感,另一條路徑是使用變體形式“噢”來代替“哦”,并且在兩者的相互競爭的過程中,“噢”占據積極正面意義,“哦”則為負面消極。
三、結語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分析了當代年輕人應答嘆詞“哦”及其變體“噢”的使用情況,發現在目前網絡生活中,仍然以使用雙音節形式為主,同時我們發現不同性別、年齡以及社會身份地位不同,在音節選擇上也會有所不同。在網絡語境影響之下,單音節的“哦”違背了交際中的禮貌原則和合作原則,因而引起人們的反感,而雙音節形式可以適當消除其負面意義,因此雙音節形式受到人們的廣泛使用。但我們也注意到,受訪者中,有部分人認為“哦哦”“哦哦哦”的形式也會給人一種敷衍、沒有受到重視的感覺。這說明在網絡交際中,單純靠增加音節對增進人際關系幫助也許并不大,在實際交往中,選擇合乎語用的應答嘆詞,同時對對方的話具體回答,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對方,不容易讓對方產生不舒服的消極情緒。
參考文獻
[1]郭銳. 現代漢語詞類研究[M].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2: 236-237.
[2]黃伯榮, 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五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24.
[3]韓志剛. 網絡語境與網絡語言的特點[J]. 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
[4]姚萍, 朱小美. 網絡交際語中“哦” “嗯” “額”三個常見嘆詞的語義模糊性分析[J]. 宿州學院學報. 2016.
[5]祁陽. 現代漢語嘆詞表意偏移分析[J]. 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 2020.
[6]何自然. 語用學概論[M]. 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71-88.
(華中師范大學 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 ?湖北 ?武漢 ?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