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嫻


摘 要:該教學設計以“黃河的治理與開發”為教學內容,以拯救黃河鯉魚為主題,通過創設探究式情境、設置系列問題,層層遞進,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使地理核心素養培養落實到課堂教學中。
關鍵詞:核心素養;黃河;教學設計
一、課標解讀
依據課程標準,本節課要求“運用流域圖和相關水文資料,描述黃河的主要水文特征;從河流與人類活動關系的角度,說明黃河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知道黃河的概況、奉獻、憂患與治理。為提高課堂效果,本節課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創設問題式的探究情境,引導學生形成人地協調觀。
二、教材分析
“黃河的治理與開發”是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河流”中的內容。黃河這一節重點講治理,其次講開發。通過對黃河相關內容的學習,學生學會從地理視角分析問題,激發對母親河的熱愛之情,更加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樹立正確的人地關系理念。同時學習“黃河的治理與開發”也為學生學習黃土高原相關知識奠定基礎。
三、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以外流河為主”和“長江的開發與治理”的內容,對學習河流的基本思路有一定了解,為本節課學習“黃河的治理與開發”奠定了知識基礎。本節課抽象知識較多,綜合性較強,教師運用主題探究式情境教學法和地理實驗教學,創設探究式情境,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四、教學目標
區域認知:通過讀“黃河水系圖”和“中國地形圖”等,了解黃河的概況,分析黃河不同河段的水文特征。
綜合思維:運用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地方綜合的方法,分析黃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及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系統、動態地分析黃河生態治理取得的成就。
地理實踐力:通過合作探究等方式,制作地理實驗模型,模擬黃河地上河實驗,理解地上河的成因;模擬水土流失實驗,比較有植被和無植被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情況。
人地協調觀:闡述黃河不同河段存在的問題,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提出解決措施,樹立人地協調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分析總結出黃河的奉獻;運用實驗分析黃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
難點: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探究黃河各河段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治理措施。
六、教學過程(表1)
七、教學反思
1.巧設主題探究式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本節課通過創設“拯救黃河鯉魚”的主題探究式教學情境,首先,從鯉魚的視角分析黃河的奉獻、憂患、治理等,先尋找鯉魚,分析黃河的奉獻;其次,通過鯉魚洄流遇到的困難引出黃河的憂患;最后,尋找拯救黃河母親的方法對應黃河的治理,把黃河的內容巧妙地串聯起來,不僅緊扣教學目標,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探索,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
2.運用地理實驗教學,落實地理實踐力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制地理實驗模型,采用地理實驗法讓學生探究黃河地上河的成因,比較有植被和無植被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情況。學生通過各種感官刺激獲得直接的體驗,更直觀地觀察到地理實驗現象,有效地培養了合作探究能力,并在實踐中培養了綜合思維,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同時體會到地理實驗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