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宗輝 施楊 紀洋洋
摘要 近年來,蘇州積極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創新創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規模種養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共享農莊等“農業+”融合發展的農村創新創業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通過對幾種模式的歸納總結、分析,并提出建議,從而推動農村“雙創”取得新進展、新突破、新成效。
關鍵詞 新型職業農民;創新創業;實踐
中圖分類號 F-323.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11-024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1.061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Thoughts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of Suzhou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ZHOU Zong-hui,SHI Yang,JI Yang-yang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Jiangsu 2155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uzhou has actively promoted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and formed a unique large-scale farming industry, leisure agriculture, rural tourism, rural e-commerce, shared farms and other “agricultural +”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By summarizing, analyzing, and proposing suggestions for the new industries, new business forms, and new patterns of several models, we will promote new progress, new breakthroughs and new results in rur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Key words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Practice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要激發農村創新創業活力,優化農村創新創業環境,培育壯大創新創業群體,完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建立創新創業激勵機制[1]。近年來,蘇州積極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創新創業,鼓勵返鄉農民工、中高等院校畢業生、返鄉退役軍人、科技人員、鄉村能人、留學歸國人員等人員將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生產區域對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規模種養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共享農莊等“農業+”融合發展的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2]。
1 蘇州新型職業農民創新創業的主要模式
據統計,蘇州已有800多名農村創新創業典型,帶領1 300多人,創辦各類經營主體1 000多個,催生了一批創新性強、適用面廣、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帶動能力大的項目,年收入達到69.1億元,直接帶動了4.7萬人就業和20多萬農戶不同程度增收,充分展現了農村創業者的精神風采和創業創新實力,增添了農村發展新動能。與此同時,蘇州將農村創新創業工作列入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百千萬工程”中的重點工作之一,力爭到2020年,全市培育1 000個創業創新典型[2]。涌現出以下5種模式。
1.1 “特色產業拉動型”模式
“特色產業拉動型”模式主要是圍繞地方農業特色產業,面向農業產業領域開展創業創新活動[3]。這種模式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上中下游融合。將農業生產、加工、推廣等多個鏈條結合起來,實現各環節共享均衡利潤,激發產業鏈、價值鏈的重構和功能升級。二是一二三產滲透。將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結合起來,大力發展體驗經濟、休閑經濟,使創業活動在不同產業間交叉和融合,逐步形成新產業或者新業態。三是產前中后聯合。面向產前、產中、產后環節的生產與服務需求,以龍頭企業帶動全產業鏈發展,壯大地方農業經濟。
以蘇州江南茶文化博物館有限公司為例,其創始人柳倩楠2012年在淘寶上開設了首家銷售茶葉的店鋪——碧螺旗艦店,并致力于新產品的研制來改變傳統茶葉,成為洞庭東山首家開設“茶葉店”的淘寶店主。2014年,成立蘇州江南茶文化博物館有限公司,通過整合周邊34.67 hm2茶園,打造了一個以茶為主題的農文旅產業鏈,使得農民增收致富。相繼在天貓、京東、拼多多等各大電商平臺開設“碧螺旗艦店”,電商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產品銷售量屢創新高,2018年線上銷售收入超千萬元,電商會員人數超過8.5萬,“碧螺旗艦店”獲得了“十佳電商”的榮譽稱號。在產品包裝上,柳倩楠引進現代化自動加工設備,將產品進行定量、小型、標準化包裝,使產品更健康,攜帶更方便。新茶品進入市場后,得到了年輕消費者的認可,同時產品也成為中茶公司的時尚國禮茶、香格里拉酒店的暢銷產品,讓家鄉的茶產業實現了全品類發展。
1.2 “返鄉下鄉能人帶動型”模式
“返鄉下鄉能人帶動型”模式主要是返鄉農民工、中高校畢業生及科技人員等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創辦、領辦企業和合作社等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引領帶動周邊農村創業創新[3]。這種模式具有以下幾方面優勢:一是綜合素質高。這類群體往往知識水平高,社會經驗豐富,有頭腦、懂技術、能經營、善管理,對農業生產經營具有獨到認識和理解,把握市場機會能力較強。二是帶動能力強。這類群體往往參與家庭農場式經營方式,能夠吸引更多農民參與生產經營。有調查顯示,農民創辦的經濟實體平均可吸納7~8人就業,可以帶動更多農民創業致富。三是創業創新意愿強。這類群體往往對農業懷有深厚的感情,有一定的資金技術積累,具有長期投身農業的意愿和能力,有利于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以張家港市神園葡萄科技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成立于1981年,30多年來通過技術培訓、指導、合作,在“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推廣上,已經帶動起省內外的葡萄客戶2萬多家,涉及輻射面積3.333萬hm2。引進并保留國內外優良鮮食葡萄品種1 200多個,在國內首次由徐衛東命名并推廣了“美人指”“夏黑”“黃蜜”等優良品種,首次在南方推廣了“高寬垂架式”“生草栽培”新技術,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超過10億元。與國內外葡萄專家保持交流與合作,矢志不移20年搞葡萄的雜交育種,在葡萄育種上獲得了突破。通過常規雜交育種及結合航天衛星搭載,已經培育出了雜種后代實生苗3萬多株,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民營優質葡萄新品種示范及育種育苗基地。
1.3 “龍頭骨干企業帶動型”模式
該模式的主要特點是依托龍頭骨干企業,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與基地和農戶建立穩定的產銷協作關系和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逐步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新機制,帶動農民創新創業。龍頭骨干企業帶動農民創新創業具有3個優勢[4]:一是規模效應強,能夠推進農業生產經營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建設一批農業生產基地;二是產業優勢佳,往往在農產品加工、流通等領域形成規模效應,能夠形成農業上中下游相互承接的產業優勢;三是經濟效益好,能夠發揮龍頭引領效應,培育一批產業競爭力強、市場占有率高、影響范圍大的農業品牌,帶動農業相關產業發展[5]。
以蘇州太湖雪絲綢股份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創辦于2002年,是一家集蠶桑種植、加工,床品設計、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家紡企業。經過1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真絲家紡企業之一,目前在國內外擁有近300家專柜和加盟店,并擁有自營出口權,產品遠銷加拿大、美國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2016年8月,公司成功登陸新三板,成為蘇州蠶絲家紡行業首家上市企業。同時,在蘇州市政府、吳江區政府的支持下,“震澤現代蠶桑農業田園綜合體”項目成功入選首批中國特色小鎮,成為弘揚傳統技術文化,引領地方經濟發展的標桿。
1.4 “雙創園區(基地)集群型”模式
“雙創園區(基地)集群型”的主要特點是依托各地現有的農業創新創業園區和基地,通過政策集成、資源集聚和服務集中等形式,大力發展農業綜合服務業,加快土地、資金、科技、人才、信息等資源要素向農村延伸,帶動原料生產、加工流通、休閑旅游、電子商務等產業發展[5]。
具體來說,這種模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一是“農業+特派員”。這種模式要求利用涉農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資源,鼓勵和支持農民學習新技術、新品種和新知識,提高農業生產和經營水平。引導更多農業特派員到基層創新創業,帶動更多農民創業致富。二是“農業+星創天地”。這種模式要求降低農業創新創業門檻,支持和鼓勵更多企業參與農業經營,培育農業發展新主體。三是“農業+園區”。這種模式要求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單位、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機構聯系,為農村雙創提供見習、實習、實訓、咨詢、孵化等多種服務的模式,推動產業集群的形成。
以2017年認定的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為例,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虞山鎮都市生態農業產業園以農產品加工、種植業、園藝、物聯網等為主,在人才引進、科技培訓、信息服務上給予大力支持;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漕湖農發生物農業有限公司創業基地以蔬菜、水稻、林果、水產種植、養殖等為主,在優惠價格租賃設施、種植養殖產品技術培訓、展位招商等方面給予支持;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御亭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有限公司創業基地以設施農業、智能農業、電子商務等為主,在人才引進、科技培訓、信息服務上給予大力支持。
1.5 “產業融合創新驅動型”模式
“產業融合創新驅動型”的主要特點是圍繞一二三產的融合發展,以“農業+”為突破口,聚焦“三農”的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開展創新創業,從而加速區域間、產業間的資源要素流動,培育“三農”發展的新增長點。具體來說,這種模式可以分為以下3種類型:一是“農業+電子商務”,通過建立農業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為涉農企業提供市場營銷、品牌推廣等增值服務,帶動更多生產加工企業入駐園區,從而擴大農業產、供、銷一體化產業鏈;二是“農業+旅游”,通過建設小城鎮、美麗鄉村等載體,統籌推進農村產業培育、環境優化、服務配套的田園綜合體,支持鄉村旅游發展,帶動更多城市居民到農村體驗、生活和消費,壯大農業休閑產業;三是“農業+工業”,利用當前信息化手段,為農業企業提供咨詢、融資、規劃等服務,引導農業企業有效整合大數據平臺,提高經營管理綜合能力。
以蘇州市食行生鮮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首創的C2B2F(Customer to Business to Farm/Factory)模式,以社區智慧微菜場為服務點,通過大規模的基地直采和集約化的冷鏈配送,直接連通農產品生產基地與消費者。食行生鮮提供的產品包括蔬菜水果、魚肉蛋禽、糧油副食、零食酒水等11個品類3 000多個品種,涵蓋居民日常所需的食材,用戶可以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隨時隨地訂購生鮮產品。食行生鮮自建面積約5萬m2的冷鏈物流配送中心,集檢測中心、冷藏庫、冷凍庫、低溫作業區、專業冷鏈車、信息化的管理系統為一體,采用全程冷鏈配送模式,將用戶訂購的產品全程冷鏈配送至社區智慧微菜場內的智能冷藏柜,用戶通過輸入密碼或者刷卡自助提取。
2蘇州新型職業農民創新創業的制約因素
2.1 內部因素
2.1.1 知識結構有待完善。來自基層的一項調查顯示,農村勞動力中中小學文化程度的占28.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7.1%、高中(含中專、技校、職校)文化程度的占13.5%,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占1.07%,取得職業技能證書的農村勞動力比例總體不高。反映大部分農民知識水平不高,基本上憑經驗進行生產經營,難以從事技術復雜、操作復雜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創業項目的科技含量較低,缺少應對各種風險的現實能力。
2.1.2 能力素質有待提升。就農民創業的能力素質而言,對創業機會識別能力、把握能力不強,對農業生產經營、市場營銷、品牌推廣、電子商務、物流管理、財務管理缺乏系統性的認識和把握。與此同時,部分農民還不熟悉相關政策法規,對農業補貼、農業保險、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合作經營等理解不深,導致創立企業規模小、層次低、成長空間小,一定程度上制約農民創新創業進程。
2.2 外部因素
2.2.1 配套政策尚待完善。目前,農民創新創業主要來源于政府項目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經費則主要來自農業和科技等部門,用于支持農業技術研究、開發、成果轉化資金不足。與其他行業相比,政府對農民創新創業的關注度小,支持力度有限,尚未形成支持和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農業創新創業的相關配套政策體系。農業初創企業與地方產業資本結合度不高,尚未形成與地方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緊密合作的長效機制,農業初創企業短期內資金短缺、市場開發力度不足的現實問題沒有得到較大改善。
2.2.2 硬件設施有待加強。與主導產業發展的總體要求相比,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尚顯滯后。根據對部分地區的調查,主要采用租賃的模式進行生產經營,即由園區投入建設硬件環境,各創客租用園區的大棚設施或土地進行投資創業。就實際情況看,農民創新創業仍缺乏統一規劃,受土地指標等因素制約,包括農業產前施工、技術團隊生活配套,產中種植團隊生產資料、器具倉庫,辦公、銷售包裝、加工場地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2.2.3 服務能力仍需加強。目前,農民創新創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限于項目合作,產學研合作新模式、新機制尚在探索,結合地方農業主導產業開展合作研發的農業科技載體偏少,對地方農業科技創新的支撐力度還不夠,對農業新產品、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能力不足。基層科技服務主要依賴基層農技推廣中心,基層農業科技隊伍年齡老化、知識結構斷層等問題日益突現,對農業新產品、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能力不足。
2.2.4 人才隊伍有待培育。目前,農村創新創業人才中種養殖技術人員、互聯網科技人才、經濟管理人才仍然較少,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職業農民不足,農業創客更加匱乏,地方政府對于農業創業人才引進與培育缺乏政策性引導,工作、生活等方面配套措施有待完善。
2.2.5 創新創業氛圍尚不濃厚。目前,農民創新創業以中小型科技企業為主,普遍存在企業規模較小、農業研發力量投入不足、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等問題。農業初創企業與地方產業資本結合度不高,尚未形成與地方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緊密合作的長效機制,農業初創企業短期內資金短缺、市場開發力度不足的現實問題沒有得到較大改善。
3 加快蘇州新型職業農民創新創業的思考
新型職業農民創新創業需要把促進農村雙創作為戰略性、長期性、經常性任務來抓,按照“政府搭建平臺、平臺聚集資源、資源服務雙創”總體思路,圍繞“創什么、怎么創、在哪創、有什么政策、誰來培訓、如何辦事、怎么保障”等問題,努力推動農村雙創取得新進展新突破新成效[6]。
3.1 突出重點領域,明確創業創新方向
鼓勵和引導新型職業農民結合自身優勢和特長,根據市場需求和當地資源稟賦,利用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渠道,開發農業農村資源,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繁榮農村經濟。重點發展規模種養業、特色農業、設施農業、林下經濟、庭院經濟等農業生產經營模式[7]。
3.2 強化主體培育,提升創新創業活力
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從農業內外、城鄉兩頭共同發力,探索促進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的有效政策措施,進一步調動積極性,激發農村創新創業活力[8]。
3.3 注重素質提升,提高創業創新能力
實施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培訓五年行動計劃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領頭雁”計劃、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工程,開展農村婦女創新創業培訓,重點培養一批生產技能型、經營管理型和市場營銷型的新型職業農民[9]。
3.4 加強平臺搭建,夯實創業創新載體
按照政府搭建平臺、平臺聚集資源、資源服務創業的思路,面向現代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科技型企業、科技型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專業大戶和廣大農民的實際需求,建立創業創新園區、培訓基地、見習基地、創業孵化基地和創客服務平臺,加快完善孵化、科研、教育、推廣“四位一體”新型農村服務體系,為農村雙創提供場所和高效便捷的服務。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大示范基地建設力度,提升產業層次及產品科技含量,指導和帶動地方調整產業結構[10]。
3.5 強化政策落實,營造創業創新氛圍
進一步促進農村雙創政策措施完善,特別是貫徹落實工作。切實加強與有關部門協調溝通,積極推動市場準入、金融服務、財政稅收、用地用電、創業培訓、社會保障、信息技術和創業園區等政策落地,充分發揮政策的扶持引導作用;切實加強調查研究和督促檢查。
參考文獻
[1] 曾衍德.中央一號文件系列解讀之五 發展壯大鄉村產業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J].農村工作通訊,2019(5):34-36.
[2] 周為友,葛暢,于松,等.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創業創新的蘇州實踐與思考[J].江蘇農村經濟,2019(11):24-26.
[3] 陳傳波.返鄉創業創新機遇挑戰并存[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18(10):24-28.
[4] 宋建華.新疆南疆三地州農業產業結構及特色農業發展問題研究[J].新疆財經,2010(2):5-11.
[5] 尤愷.小城鎮發展與生態農業建設關系研究:以小路口鎮為例[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3.
[6] 黃昆.綠色“稻·米·糕”產業互聯發展建設與思考[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12):3-5.
[7] 許慶宇.開封市祥符區農村青年創業問題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8.
[8] 陜西省科學技術廳.陜西搭建平臺完善機制,實現科技特派員貧困村全覆蓋[J].中國農村科技,2019(11):82-83.
[9] 王欣,高建鋒,張彥忠,等.河北星創天地模式創新辟新路[J].中國農村科技,2019(8):58-61.
[10] 譚星.基于GEM框架湖南高職學生農村電商創業環境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11):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