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大玉
摘要:當前教育教學領域在以往注重學科知識傳授的基礎上,也提高了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與綜合能力提升的重視。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作為相較于學科具體知識傳授而言,更關注學生道德品質培養、行為習慣養成以及法治素養提升實際教學效果的學科,理應重視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
關鍵詞:信息化背景;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教學方法
引言
在當前新的教育教學形勢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不斷轉換教學理念與模式,在課堂教學中進一步運用“互聯網+”技術,把一些枯燥乏味的道德與法治知識,生動化與形象化地展現給學生,進一步提高初中生參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同時,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生活化非常強的學科,在傳統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育活動中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教師的教育理念較為落后,導致課堂教學氛圍較為枯燥,無法構建高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
一、豐富教育教學形式,增強學生的學習意愿
枯燥的教學內容、單一的教學形式是影響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當前的信息技術發展優勢來進行改變。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在線調研的方式,提前就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基礎狀況進行了解,明確學生的不足之處,由此來進一步確定當前課堂教學應當重點關注的內容,避免因起點過高、難以理解而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也不會因起點過低、不具挑戰性,影響學生的學習與探索欲望。其次在進行深層次道德與法治意義價值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利用信息時代的技術便利性,將名言警句、教材案例等等內容通過形象生動的影像視頻小故事進行展示,方便學生理解的同時,也能更加充分地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增強學習積極性,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成效。
二、選擇符合初中生心理特征的互聯網教育信息
首先,教師要選擇一些能夠引導學生獨立判斷和思考的網絡教育資源,幫助學生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與認知。而且教師要改變以往把教材知識搬到課件中的教育模式,要真正讓信息技術融入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去,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其次,教師在選擇互聯網上關于道德與法治教育素材的時候,一定要結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與行為特征,選擇初中生感興趣與熟悉的生活化素材,而且教師要在認真整理與編排之后再呈現給學生,努力做到為學生展示出最理想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最后,由于初中生的情感較為豐富,比較容易動感情,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育活動中,教師要選擇一些能夠調動初中生情感的網絡素材,進一步增強他們的學習體驗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跟隨自己的心理預期做出正確的判斷,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與法治意識。
三、微課教學,創設情景突破重難點
教育家杜威認為,教學是一種體驗,一種感悟。而微課就是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將學生身邊的生活情景和熱點新聞用聲音、圖片、動畫等方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體驗、感悟知識,在一定的情境中,道德與法治的概念變得具體,理論變得簡單,內容變得清晰,從而有效突破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重難點。例如,在教授“高揚民族精神”這一課時,筆者以中國歷史故事為題材錄制微課并配上背景音樂。通過蘇武牧羊和岳母刺字的故事,說明了中國人有很強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精衛填海和愚公移山的故事,說明了中國人勤勞勇敢的品質;通過司馬遷忍辱著《史記》的故事,說明了中國人有自強不息的品質;通過昭君出塞和戚繼光抗倭的故事,說明了中國人有團結統一的優秀品質;通過玄奘西行和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說明了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學生在輕松的背景音樂中,聆聽生動有趣的故事。當看完微課后,教師可以適當地加于引導和歸納,這樣學生就能深刻感悟到: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正因為有這種精神,我們中華民族歷經各種磨難還能生生不息,發展壯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拉近與生活的聯系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開展離不開相關案例的應用。通過具體案例學習相關理論是方便學生理解的有效途徑。基于此,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轉變思想,注重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延伸,摒除較好課本內容就足夠的思想,善于由課本知識有效拓展到具體的生活實際案例,拉近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的關系。通過選擇貼近學生的生活背景的案例,拉近學生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關系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意愿,有效增強教學效果。如在講授“友誼”這一主題時,教師可以以《朋友》一歌引入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可以讓學生回顧自身與好友之間的事情來說明何為好友,最后可以播放“抱住交警幫助酒駕好友溜走”反例視頻,并就“幫助酒駕好友隱瞞,甚至阻礙交警執法算是為好友兩肋插刀還是推好友進入深淵”這一問題展開討論,深入這一主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五、注重網絡教學和傳統教學的結合
教師可以把道德與法治實踐活動和網絡教學融合在一起,因為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應用性非常強的學科,學生可以利用道德與法治知識解決一些生活問題,同時也能夠在生活中發現很多有關道德與法治教學方面的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在微信上設立微信群,共同討論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形式與主題內容等。每一個小組成員都積極提出問題與建議,共同搜集網絡教育資源,以此來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信息檢索能力,把道德與法治知識與實踐活動融合起來,同時也展現出了網絡平臺的教育優勢,有利于進一步提高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質量。
結束語
隨著社會進入互聯網+時代,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來提高課堂教學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促進智慧教與學,實現學生個性成長和智慧發展已是當務之急。為此,筆者提出了基于互聯網+背景下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積極探索科學高效、實用的課堂教學模式,促進互聯網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學生全面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正麗.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信息化教學分析[J].中華少年,2020(11):156+158.
[2]馮正義.淺談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信息化教學[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03):38.
[3]徐鶴嘉.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信息化教學探索[J].基礎教育論壇,2019(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