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錦嫦

【摘要】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貫穿于教學中,精準解讀教學內容是有效教學的前提。筆者以“歸一問題”為例,基于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從抽象、推理、建模進行內容解讀以及對應的教學思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歸一問題;內容解讀
數學核心素養是具有數學基本特征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人的思維品質與關鍵能力。史寧中教授認為,設定數學核心素養的依據是數學教育的目標:會用數學眼光觀察世界,會用數學思維思考世界,會用數學語言表達世界。其本質就是數學抽象、數學推理和數學模型。
下面,筆者以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上冊中的“歸一問題”為例,基于數學學科核心素養進行內容解讀,并由此帶來的一些思考。
圖1 人教版“歸一問題”教材圖
“歸一問題”是指含有“歸一”數量關系的問題,這類問題的單位數量是一定的,總量與數量成正比例關系,解答時先用除法求出單一量,再通過單位數量乘以數量求總量是“正歸一”,再通過總量除以單位數量求數量(如,想一想)是“反歸一”。可見,“1”是“歸一問題”的關鍵,是變化情境下的不變量。
一、抽象:用數學的眼光看“歸一問題”,厘清“1”是什么
數學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屬性,得到數學研究對象的思維過程。教材中整體編排解決問題,“歸一問題”和“歸總問題”以連續教學的形態呈現且兩個例題的編排結構相同。“歸一問題”呈現示意圖,“歸總問題”則呈現抽象程度更高要求的線段圖。在前面的解決問題的學習中,學生就經歷了畫示意圖或色條圖表示已知信息和解決問題,缺乏畫線段圖的經驗。可見,“歸一問題”中需著重培養學生的畫圖能力和提高畫圖意識,為“歸總問題”做好銜接過渡。
在閱讀與理解時,學生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數學信息和問題,而畫圖的形式可能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加強指導,突出數學的簡潔性,規范學生的畫圖表征。我們可以這樣設計畫圖環節,先提示學生“對于復雜的圖形,我們可以用什么代替?”然后讓學生自主選用圓形、三角形或線段等畫圖。在展示學生作品時,教師可圍繞“數學信息完整嗎?問題清楚嗎?數量之間的關系清楚嗎?”進行點評,然后再進行規范畫圖的示范,強調“同樣的碗”該如何表示?借此突出重要因素“1個”,并通過畫圖理清“1”是單一量,“同樣的1”就是“單一量不變”。最后引導學生對比示意圖和文字題,突出畫圖直觀、清楚表示出數量關系的優勢,強調數形結合的作用,為學生今后借助圖示分析數量關系、解決問題打下基礎。
二、推理:用數學的思維想“歸一問題”,找出“1”從哪來
邏輯推理是指從一些事實和命題出發,依據規則推出其它命題的思維過程。解決實際問題的分析解答過程就是推理的過程,在學生理解圖(題)意的基礎上,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的方法有兩種:綜合法(“由因索果”,由條件入手進行分析的)和分析法(“由果索因”,由問題入手進行分析的)。學生在以往中解決問題大多采用綜合法,教材經常呈現“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引導學生從兩個已知的條件求出一個結果。而在“歸一問題”中小精靈提示“要求8個碗多少錢?要先算什么?”引導從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這是學生首次嘗試運用“分析法”。
在分析與解答時,學生根據以往綜合法的經驗,大多從“3個碗18元”的條件入手,直接列出算式“18÷3=6”。這時,我們可以通過呈現含有多余信息的問題:“媽媽買3個碗用了18元,買5個杯子用了20元。買8個同樣的杯子,需要多少錢?”并追問“這題中也是先算18÷3=6嗎?”讓學生感受當問題變得復雜了,需要從問題入手進行分析。通過問題串“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什么條件?哪個條件是已知的?哪個條件是需要先求出來?”引導學生了解“分析法”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并得出結論:求出“1”就可以求出總量,結合示意圖進一步發現“1”藏在“3個碗18元”里,“1”從“多”里來,通過“多”可以求出“1”。從而幫助學生溝通算式、文字信息、示意圖三者的聯系,歸納總結形成解決問題的通識、通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建模:用數學的語言說“歸一問題”,理解“1”的作用
數學建模是對現實問題進行數學抽象,用數學語言表達問題,用數學方法構建模型解決問題。教材中在例題“正歸一”的求解后,“想一想”中給出了具有相同數學模型的題目“反歸一”問題,鞏固剛剛學習運用畫圖理解題意、分析法尋找解題思路、列式計算的解答過程。并在對比“正、反歸一”的題型中尋找“歸一”問題的關鍵之處——先求出單一量,豐富“歸一問題”的表征,將“歸一問題的解決”和“歸一模型的建構”有機融為一體。
“歸一問題”的解決是乘除兩步運算,“正歸一”就是先除后乘,“反歸一”就是先除再除,相同之處在于第一步都是通過除法求出“1”。那為什么要先求“1”?需要讓學生理解“1”的作用。在總結中,我們可以引導:“買8個碗需要多少錢,要先求什么?30元可以買多少個碗,要先求什么?它們有什么共同之處嗎?”讓學生發現兩個問題都是先求出“一個”,進一步分析“做一做”兩個問題,從中發現,都要先求出“一天”。“這類問題很特別,都和1有關,你能給它們起一個名字嗎?以后遇到類似的問題,我們就能很快知道要先求什么。”通過解題思路和方法的概括,推理出所有同類型題目的解題過程,建立“歸一問題”的求解模型。
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貫穿于教學中,教師通過專研教材,理解“教什么”和“怎么教”以達到基礎知識的深刻理解,從而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發展素養。可見,精準解讀教學內容是有效教學的前提,不僅影響“教”與“學”的效果,同時也使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能落到實處。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課題“小學數學精準教學理論的構建與實踐”(課題編號:2020ZQJK02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吳正憲,劉勁苓,劉克臣.小學數學教學基本概念解讀[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9):6-7.
[2]史寧中.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教學——以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為例[J].中小學管理,2017(1):35-37.
[3]教育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 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 林百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