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智能手機移動學習的普及,本文以混合式教學為研究主題,分析了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和采用藍墨云班課進行混合式教學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幾點思考以促進有效課堂的創建、教學模式的層次提升和教學效果的提高。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云班課;大學英語
【作者簡介】葉嫦(1984.01.26-),女,漢族,浙江溫州人,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育、高職人才培養。
【基金項目】2020年度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化教學課程改革項目(項目編號:ZDP2021 XK006)。
前言
智能手機時代的到來,讓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遇,特別是教育方式,促進了高等教育信息化。教育教學高度融合信息化技術推動了課堂教學的創新,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成了主要形式。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和傳統教學相整合模式極大地提高了課堂學習效果。筆者嘗試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使用藍墨云班課這一在線學習軟件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踐,有成效,但也有一些問題值得反思。
一、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大學英語》是一門全院性的必修基礎課程,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但是由于高職院校學生水平參差不齊,詞匯量不足造成聽說能力欠佳。教師臺上激情飛揚,臺下都是“低頭族”學生,抵制不住智能手機的誘惑。即使是被教師點名回答,也是消極應對。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缺乏讓課堂互動呈現出較差的效果,難以實現有效輸出。而且大學英語的授課很多都是大班制,有限的時間內,教師根本沒法掌握每個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的程度,個性化教學無法順利開展。
二、采用藍墨云班課進行混合式教學的必要性
混合式教學模式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實現了面對面教學和在線學習的深度融合,它不是否定傳統的線下教學模式,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廣度和深度,更有利于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藍墨云班課作為一款專門的教學輔助軟件對于實現混合式教學,對改進大學英語教學效果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1.減輕教師管理班級壓力,促進課堂互動教學。云班課的開設讓教師可以隨時對班課進行管理,只要通過智能終端。學生隨時管理、資源隨時共享、信息隨時發布、討論答疑隨時參與、學習任務隨時布置。頭腦風暴、測試等教學活動讓課堂互動得到及時反饋。學生在通過智能手機進行碎片化學習時,完全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或者是符合自己實際需求的內容,調動學習積極性。
2.整合教學資源,增強自主學習能力。云班課的教學目標比一般的慕課更具體和更集中,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根據學生的實際反饋而整合多個教學資源,然后上傳平臺。學生可以選擇學習的時間、地點、頻率,從而讓教學得到了延伸,可以將保存在智能手機里的學習內容逐步消化,這其實也減輕了課堂教師反復教學的枯燥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在此過程中不斷提升。
3.實施翻轉課堂,發揮因學情施教。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下,教師無法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了如指掌。但是在云班課的輔助下,教師可以根據后臺的數據統計,總結出學生的薄弱環節并以此制訂出合理的教學計劃,針對性地設計相應的教學計劃,更好地實現課前預習、課堂解決問題、課后鞏固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讓每一個學生查漏補缺,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地位。
三、云班課模式下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實踐
傳統的課堂教學與藍墨云班課相比,后者功能更豐富。它的簽到、頭腦風暴、輕直播、答疑討論等活動讓交流方式呈現多樣化:一對一、一對多甚至是多對多。學生的學習模式逐漸由被動學習變換成主動學習,推動了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本文以新生代英語基礎教程2中第一單元的詞匯模塊為例分為三部分實施教學:課前準備,課中教學,課后任務及擴展。
1.課前準備。本單元的詞匯教學模塊重點是親屬稱謂的英語表達。教師在上課前三天在云班課后臺上傳了視頻“family tree chart”以及中文的家譜圖片,同時在通知區發布相應的任務要求:觀看視頻并對照圖片預習相應親屬稱謂的表達并且在中文圖片寫上英語表達并上傳云班課。混合式教學能順利開展的前提就是充分的課前預習。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選擇學習時間,可以碎片化學習,預習后完成任務安排。學生每完成一個任務,經驗值也會同步增加,教師在后臺很容易就能了解到學生有無預習以及掌握的情況。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碰到疑難,可以通過站內私信等方式反饋給教師。這些疑難就轉換為課堂的重難點。預習方式轉變成探索型讓學生在課前就發現問題,并帶著這些問題走進課堂,改變的不僅僅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心態,還明確了學習目的,使得課堂活動開展得更加順利。
2.課中教學。首先,是考勤,以往的考勤需要靠人工點名,費時費力,但是教師在云班課簽到功能的幫助下,可以向學生發起限時簽到、手勢簽到等。考勤結果后臺會自動統計并記錄在學生的個人評價檔案里。其次,講授和課堂活動。在課堂開始階段,教師呈現出兩張中文家族譜圖片,一張主角是男性,一張主角是女性。通過云班課的搶答功能邀請兩位同學完成親屬稱謂的英語表達,實現翻轉課堂。通過課堂上的互動來實現知識的吸收內化。發言的學生在獲取經驗值的同時,又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
由于預習時很多同學對視頻里出現的親屬稱謂“first cousins once removed”表示疑問,所以以這個為題發起輕直播討論,開展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主要目的是引發學生對中西方稱謂不同的探討。對于學生在輕直播上的見解,教師要及時點贊,并給予不同的經驗值。這個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也能提高學習的參與度。
口語交際是《大學英語》課堂中最重要的內容,本單元設定的口語情景是:朋友來家里玩,請用家庭相冊來介紹家人。學生被要求3-4人一組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對話。為了讓每位同學都有效參與活動,可以在云班課后臺選擇不同的任務小組劃分方式比如隨機劃分、線下劃分或者使用成員小組方案。成果展示可以當堂完成,尤其在打分環節可以選擇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分,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3.課后任務及拓展。相對于傳統的紙質作業,云班課的作業形式更加多樣化,可以布置朗讀類的作業,以音頻的形式提交,更能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本單元要求學生根據上傳的show time視頻,逐字逐句模仿語音語調并上傳音頻。教師直接在線點評并給出指導意見,彌補了課堂內時間不足而造成的練習不夠的缺陷。未交或者作業質量不過關的同學,云班課后臺都可以及時提醒,讓他們完成提交。
課后拓展模塊上傳了資料《紅樓夢》的部分英譯句子供同學賞析。《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里面有很多中國傳統的親屬稱謂,值得學生學習。比如,雨村是賈政的妹丈,妹丈等同于現代意義上的妹夫(brother-in-law)。這些傳統的文化知識的灌輸有助于弘揚中國文化,促成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四、教學思考
00后的大學生大多數都是“數字原住民”,他們喜歡信息化的課堂授課方式,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是也有部分問題是亟需我們思考解決的。
1.教師在后臺創建教學任務時,三個方面一定要注意:明確的任務分組、準確的任務名字和具體的任務詳情。對于線上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學生需要一個逐漸的適應過程。在最初階段,經常會出現學生不知道在線上學習干什么,所以信息一定要明確,如任務分組:第二單元、任務名字:面試英語句型訓練、任務詳情:請根據教師上傳的面試視頻內容進行英語配音并上傳打卡音頻,最遲于本周日前上交。信息的明確性可以有助于緩解學生的學習焦慮,因為有部分學生認為他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混合式英語學習,手機上安裝的教學工具不統一,課程變化就要轉換教學工具,已經變成了一種學習負擔。
2.藍墨云班課無法全面監控學生的學習行為。教師對于學生學習進度的監督,主要是通過云班課后臺記錄的基本學習行為,如作業完成情況、活動參與情況以及資源學習情況等。但是這種監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資源學習情況為例,禁止跳躍式學習的只有視頻。學生沒有拖延進度,完整學習了才能獲得相應的經驗值。但是其他的資源只要學生點擊了就可以,有無完整的學習根本無法知曉,部分學生就會投機取巧去獲取相應的經驗值。教師在教學管理中只能把這個作為參考依據。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就是努力讓課程資源變得更有吸引力,從內因上讓學生想學,愛學。
3.云班課下的課堂互動機制應該是混合式的。面對面互動形式單一是傳統課堂一直存在的弊端,云班課下的課堂互動因為中介是屏幕,缺少表情、肢體,有時候就會把很簡單的問題復雜化,或者對內容的理解造成歧義,降低了本該高效的討論效率,從而導致教師在討論方向上失去掌舵地位。我們要實現這兩種互動機制的混合:面對面情況下支持在線和在線情況下帶動面對面。互動機制的確定取決于學習內容的復雜性、學生的學習狀態等。以學習內容的復雜性為例,簡單的內容,學生容易掌握,我們就要考慮時間和效率;反之,復雜性越高,就要考慮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4.教師要不斷“升級”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數字時代下,網絡知識更新永遠快于紙質教材。除了信息化課堂外,還要保證課堂內容的新鮮感,可以引入文化元素,以問題或短視頻的形式把社會熱點問題具體呈現給學生。變化不僅體現在教學內容上,也體現在教學模式上。每位教師都要有“歸零”的心態,要根據不同的學生主體探索不同的教學模式。每一屆學生的思維、狀態、接觸的信息不同決定了我們不能簡單的“拿來主義”,要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創新,不斷學習。
5.教師要不斷提高評價的準確性,尤其是學習過程評價。為了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一定要關注學生學習歷程即日常學習過程中的狀態:學習表現和取得的成績。只有把評價的重心放在學生求知和努力的過程上,才能使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從而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所以,教師在云班課推送資源和設置活動時,種類不能太單一,數量要足。全方位和多角度的評價一定要體現在學習活動的各個方面。對于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定都應該圍繞課程總體目標有一個客觀、明確的評價標準。
結語
基于云班課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為更好地教提供了新的視角,同時也為更好地學指明了方向。它不僅建構了有意義的場景,也讓教學資源得到豐富,更使教師的教學手段得到優化。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個性化需求得到了滿足。但是有些教師在實際的信息化教學過程中,沒有結合相應的課程特點和學生基礎,教學成效大打折扣。為了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一定要做好混合式課堂背景下的教學設計,有層次地提升教學模式,最終實現無縫對接傳統課堂與信息化教學平臺。
參考文獻:
[1]鄧奕華.藍墨云班課構建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智慧課堂效果探析——以大學英語課程為例[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9(6):11-14.
[2]陸麗婷.藍墨云班課在高職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無線互聯科技,2018(17):79-80.
[3]汪德陸.基于信息化技術背景下的藍墨云班課App在教學運用中的模式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7(26):221-223.
[4]趙云.基于融合移動學習的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探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2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