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文娣
摘 要: 自新課程改革之后,人們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更加重視,特別是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工作,對學生閱讀能力、數學的應用能力以及數學的探討能力需要進行重點培養。學生主要是通過閱讀來學習知識的,而在學習數學知識時也需要進行數學閱讀,通過閱讀了解數學知識,深化學習成效。在核心素養視角下,教師需要重視數學閱讀,讓學生掌握數學閱讀能力。許多學生在答題時由于審題不清而經常出現錯誤,主要是由于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匱乏,因此教師就需要從核心素養角度出發,開展閱讀訓練。文章結合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探討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希望對教師有所幫助。
關鍵詞: 核心素養;初中數學;閱讀能力
一、 引言
就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工作而言,新課程標準改革要求學生必須具有較強的數學解題能力以及提高自身的核心素養,所以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師必須要重視對這兩個內容的結合,其中數學核心素養的內容,包括學習知識、解題技能、學習情感、學習態度以及正確的價值觀等等,而這些內容都與學生的數學學習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地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從當前的初中教學實踐來看,一些教師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不夠重視。雖然學生能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習知識,但是在應用知識時卻出現了許多問題。由此可見,研究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 培養閱讀興趣,激發閱讀信心
在數學閱讀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具有趣味性的材料,同時閱讀材料要具有一定的閱讀價值和意義,教師要讓學生開拓思維,重拾信心。教師還應當創建輕松的導讀氛圍,讓學生在閱讀中激發思維,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引領學生深度閱讀,在閱讀中讀出疑問。好的素材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讓學生和數學進行對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例如,在講四邊形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讀《四邊形的變身術》,在四邊形保持面積不變的情況下進行形狀的重構,對數學知識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在學習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相關內容時讀一讀課外材料,了解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的魅力;在學習幾何圖形時,還可以讀一讀與幾何相關的趣味故事,這樣就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轉變對數學的認識,讓數學變得不再嚴肅。通過趣味閱讀的形式幫助學生重構學好數學的信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帶著趣味性去讀,在情景當中閱讀,讀得有滋有味。
從閱讀中感受數學的魅力,鼓勵學生探索知識,讓學生在課堂上挖掘出數學的深刻內涵。例如在講解“正多邊形”的內容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的素材,讓學生了解與之相關的數學發展歷史。在畢達哥拉斯時期,就已經有許多數學家開始研究與多邊形鑲嵌相關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形式給學生講解與鑲嵌相關的藝術,從國外的拼磚到中國傳統的窗欞,從自然界的蜂房到藝術家的巧妙設計。讓學生欣賞與鑲嵌相關的內容,思考鑲嵌相關的數學知識,通過閱讀探索活動開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認識到對正多邊形的研究早在古代就已經開始了,而我們作為現代人,難道還比不上古人嗎?在進行數學閱讀時,教師要從數學發展的歷史對閱讀進行延伸。例如在講勾股定理的時候,就可以從歷史的角度為學生講解知識,讓學生了解數學發展背后的故事。通過閱讀的形式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信心。
三、 掌握閱讀的技巧,進行拓展閱讀
在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時,教師要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的能力。然后,學生在閱讀時找到其中的關鍵字詞,對重點的字詞進行勾畫,幫助學生學習知識,加深理解。例如在講概率的相關內容時,有這樣一道習題:有芳香度為1、2、3、4、5、6的添加劑,隨機選取兩種進行搭配實驗,求所選用的兩種不同添加劑的芳香度之和等于6的概率。在解答這道題目時,許多學生會感到無從下手,這時教師就需要讓學生找出題目中的關鍵字詞,梳理解題思路。通過勾畫關鍵字詞的形式閱讀,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在閱讀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作圖進行閱讀。由于數學知識比較抽象,許多學生在學習時有一定的困難,而用作圖的方式就能幫助學生梳理思路,理清各個量之間的關系,從而提升解決問題的速度。尤其是在解決幾何相關的問題時,更要通過畫圖的形式來明確題目所給出的條件,這樣才能避免出現錯誤。
除了閱讀教材中的內容之外,教師還需要讓學生在課外時間多閱讀與數學相關的報刊書籍,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如閱讀《數學周報》《三角之美》等等書刊,在閱讀過程中應做好相應的筆記,在閱讀后可以和其他的學生進行交流,這樣就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在交流的過程中增進對數學方法的理解,通過交流發現自己在理解上存在的偏差,通過閱讀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閱讀體驗,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組織一些數學閱讀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開展數學故事演講活動,把數學以學生喜愛的形式呈現出來,設置相應的獎勵。這樣也能培養學生對數學探索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通過表揚等形式激勵學生,提高學生的主動性。
四、 運用問題引發思考,開闊學生思維
教師能夠采取提問的措施來指引學生學習,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思索問題的答案。通過這樣的方法,使其養成固定的“閱讀思維”。學生閱讀完題目后會不由自主地思考題目里面包含哪些已知條件,包含哪些運算知識。教師不僅可以利用閱讀思考的手段訓練學生閱讀能力,還可以通過反復閱讀的方法帶領學生開展閱讀,加深學生的記憶,查找丟失的主要信息。因此教師需要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反復閱讀,特別是閱讀概念、定理以及一些習題,通過不斷閱讀,畫出自己認為有價值的關鍵詞語。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不要單純將知識填充給學生,應該帶領學生主動觀察,再依照詳細的觀察結論,用自己的話進行表述。
例如,在學習“相似三角形”這一知識內容時,教師不要開門見山就把含義告訴學生,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現多樣化、大小豐富的三角形,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己總結歸納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含義。部分學生會覺得:“形狀類似、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部分學生覺得:“三個角相同,邊長不一的三角形為相似三角形。”學生整理出自己的含義后,教師再讓學生仔細閱讀教材,比較自己歸納的含義和教材上給出的含義異同點,從而真正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