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景麗 胡江波 劉麗芳 董文明
【摘要】本文通過文獻檢索與分析,梳理了學前兒童餐間談話的相關研究成果,包括餐間談話對學前兒童語言和思維發展的影響,餐間談話對學前兒童社會文化認同發展的影響,成人餐桌語言運用的影響因素等內容。研究者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研究展望。
【關鍵詞】學前兒童;餐間談話;語言發展;社會性發展;研究展望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4604(2021)05-0026-04
近年來,語言學和教育學都開始關注學前兒童餐間談話,探討成人與學前兒童的餐間談話對學前兒童語言學習與社會性發展的價值。從研究內容看,當前國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向。一是語言類研究,關注餐間談話對學前兒童語言發展的影響。例如,雪諾(Snow)等人在探究學前兒童在家庭餐間談話中對擴展性談話(extended discourse)①的習得與未來讀寫能力之間的關系的研究中發現,兒童在餐桌上接觸擴展性語言的程度與他們日后的詞匯和閱讀成績有關,解釋性談話為兒童單詞學習提供了接觸復雜詞匯的機會(如非常用詞匯)?!?〕二是社會文化類研究,關注餐間談話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如對文化認同感的影響等。從研究方法看,主要運用的是語料研究法(corpus study),即以成人與學前兒童自然對話的語料作為研究素材,通過不同的分析工具對成人與學前兒童交流時所使用的語言進行編碼分析。本文擬通過梳理當前國內外學前兒童餐間談話的最新研究成果,厘清學前兒童餐間談話的研究脈絡與發展趨勢,供相關人員參考。
一、餐間談話對學前兒童語言和思維發展的影響
就餐作為每日固定的生活環節,是成人與學前兒童的重要交流情境。餐間談話對學前兒童語言和思維發展的影響包括“成人的詞匯”和“成人語言的語用功能”兩個層面。
從“成人的詞匯”層面看,用餐時間往往是家庭成員交流的時間,圍繞“新詞匯”和“日常生活事件”討論與交流是用餐時間的活動常態。這為兒童提供了獲取新信息和參與使用復雜語言的機會,促進了學前兒童對非常用詞匯的學習與理解。〔2〕研究發現,學前兒童在園用餐時談論“非當下”話題與兒童的接受性詞匯水平以及故事理解能力相關?!?〕這個結論得到了埃里卡(Erica)的進一步佐證。埃里卡從分析餐桌師幼語言互動風格中發現,教師使用混合型就餐話語風格(教學活動話語和家庭話語)有利于提高兒童的詞匯表達水平;在混合型就餐話語風格中成長的兒童在詞匯測試方面的表現更好?!?〕這些研究都說明高質量的教師餐桌語言有利于學前兒童詞匯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從“成人語言的語用功能”層面看,成人的餐桌語言除了對學前兒童的詞匯學習有顯著影響外,也會對學前兒童的語言運用產生影響。這類研究主要集中于家庭情境。例如,陳思燁以低收入家庭的晚餐談話語料為研究對象,探討低收入家庭餐間談話中父母使用解釋性談話與敘述性談話的現狀,并總結了父母餐間談話的三種語言風格。研究發現,家庭餐間談話中敘述性談話要多于解釋性談話;參與用餐人數多的家庭不一定會出現較多的談話;母親在談話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在語言延展性較好的解釋、敘述、解釋與敘述重疊的談話類型中均占較高比例。研究表明,解釋性談話更有利于兒童高階思維與邏輯能力的發展?!?〕增加餐間談話中使用解釋性談話的機會,可以營造有助于學前兒童語言與思維發展的教育環境。李紅梅對上海市學前兒童家庭晚餐談話中家長與兒童的語言使用偏好、言語參與度、談話類型、談話方式和風格等進行了探討,并與美國家庭的餐間談話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上海市學前兒童家庭晚餐中存在普通話和方言并用的現象,且以普通話為主的語言使用偏好;與美國家庭相比,中國家庭的父母和兒童在晚餐談話中的言語參與度較低;談話類型以解釋性談話為主,常規性談話(關注學前兒童的用餐管理和處理學前兒童的用餐問題)次之,敘述性談話使用最少;從談話的風格看,主要有就餐型家庭(關注當下用餐情境)、順其自然型家庭(兼顧當下情境與非當下情境)和積極擴展型家庭(刻意關注非當下情境)等三種類型?!?〕為進一步探討學前兒童在餐間談話中運用高階思維的現狀,龔思佳以浙江省5~6歲兒童為研究對象,分析家庭餐間談話中出現的親子辯論狀況,并分析親子辯論的對話類型與論證圖式。結果發現,家庭餐間親子辯論以說服型對話為主,探究型對話為輔;說服型對話以勸誡兒童進食為主;探究型對話不以說服兒童為目的,父母常用的論證圖式更為豐富,學前兒童表達自我的機會大大增加。父母常用的論證圖式為基于實踐的圖式,其次是基于信息源的圖式和基于因果的圖式。這些圖式的使用可以有效幫助父母更好地說服兒童。若父母組合使用多種論證圖式,抓住批判性問題引導兒童,則有利于提高兒童的思維水平?!?〕
可見,餐間談話中成人語言的運用與學前兒童當前和未來的語言與思維發展相關,學前兒童接觸到的擴展性語言越多,獲得詞匯和了解世界的機會就越多,從而會潛在地影響兒童高階思維的發展。〔8〕
二、餐間談話對學前兒童社會文化認同發展的影響
餐間談話不僅可以為學前兒童提供特定的語言學習機會,也可以為兒童提供塑造文化認知和實現社會化的平臺,是學前兒童形成社會文化認同的重要情境。當前研究多關注家庭和幼兒園的進餐活動如何影響學前兒童“對食物的態度”“餐桌禮儀與行為習慣的養成”和“參與談話的交流角色”等問題。這類研究多集中于家庭情境中。例如,卡哈里(Kahari)通過非參與式觀察調查了津巴布韋母親在晚餐時間勸說孩子吃飯時使用的說服策略,解讀了兒童在餐桌上挑選食物的標準及其背后的原因。結果發現,津巴布韋母親主要通過獎勵、講述自己童年與對餐桌上特定菜肴的積極回憶,促進孩子多樣化的進食?;貞浶缘恼Z言將食物與緬懷先人結合在一起,這種被賦予積極情感的食物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和喜歡,也加強了不同代際家庭成員間的聯系。〔9〕可見,成人對待食物的態度是影響兒童選擇食物的重要因素。一項探討父母飲食偏好和兒童對食物態度的相關性研究提供了類似的依據。威金斯(Wiggins)分析了成人和兒童在餐間談話中表達食物偏好的詞匯(愛、喜歡、不喜歡、討厭),通過比較這類詞匯的出現頻率,并結合成人與兒童的行為,發現父母的飲食偏好和對食物的態度與兒童在餐桌上選擇食物和對食物的態度呈顯著相關。〔10〕
餐間談話也是餐桌禮儀與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途徑。已有研究探討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餐間談話對兒童社會性發展和文化認知的影響。研究者通過比較不同國家,特別是意大利和美國家庭在用餐的時間、順序、食物搭配、情感以及對進食重視程度等方面的表現,發現餐桌上存在微妙的文化差異。這一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餐間談話的文化塑造功能,即用餐情境中的交流有利于促進兒童文化認同感和道德觀念的建構?!?1〕菲斯(Fiese)從家庭關系的角度討論了用餐時間親子談話的意義。他認為,進餐情境中發生的行為與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存在關聯,即用餐情境中的事物均充滿象征意義,無論是不同儀式的祝福還是食物的供應乃至座位的分配,都深深影響著學前兒童的家庭認同感和幸福感。研究表明,簡單直接的交流方式、靈活的用餐時間以及平等的交流都能有效促進學前兒童獲得幸福感。〔12〕
餐間談話還是兒童形成社會秩序與角色認同的重要途徑。作為交際工具,用餐情境中與父母等家庭成員的交流可以促進學前兒童的道德觀念建構,是兒童獲得角色認同的真實情境?!?3〕性別因素可能會影響父母對兒童采取的行為和語言策略。瓊(Joan)等人研究發現,母親和父親在晚餐談話中會采用不同的策略,如父親對男孩往往會使用壓力策略,母親對女孩往往會使用鼓勵策略。此外,性別差異也體現在兒童的行為反應上,如女孩更容易基于取悅他人的社交立場傾向尋求父母的認可,從而更順從父母的用餐安排,而男孩更傾向于遵從自己的內在欲望和需求?!?4〕
以上研究從不同角度分析和印證了餐間談話的社會功能。餐間談話作為一種常規固定的社交活動,有著重要的文化傳承和文化凝聚作用。不同文化背景和家庭背景下的進餐環境給予了兒童在餐桌邊學習不同禮儀習俗、社會秩序的機會?!?5〕
三、成人餐桌語言運用的影響因素
成人餐桌語言是學前兒童餐間談話的重要組成因素,對學前兒童語言和社會性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那么,成人餐桌語言的運用受哪些因素影響呢?在家庭情境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關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經濟階層和文化背景等因素。李紅梅研究發現,高教育背景的父母會更多地參與餐間談話,也會使用較多的擴展性語言?!?6〕胡(Hu)研究發現,除了教育背景、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外,家庭內部的生活方式和用餐布局也是影響父母語言運用的因素。胡收集了5個教育背景和經濟條件相近的家庭的餐間談話語料,發現中產階級父母在用餐時為孩子創造了更為豐富的語言學習環境;父母雙方與孩子共同進餐的家庭和父母不與孩子同桌進餐的家庭或父親在用餐時間經常缺席的家庭相比,在談話中的語言擴展性會更好,指令性語言用得更少,兒童獲得自由談話的機會更多。〔17〕
在幼兒園情境的研究中,學者們多關注影響教師餐桌語言的因素。 希拉(Sheila)研究發現,嬰幼兒的言語參與度與教師的言語參與度呈顯著正相關,會直接影響師幼互動質量。然而研究也發現,教師為嬰幼兒提供語言支持的數量與質量不一定成正比關系。這可能與教師的學歷水平、師幼比有關系。教師的語言質量除了與師幼比呈顯著相關外,與其他因素也均呈正相關,如和嬰幼兒坐在一起的教師比用餐期間時常走動的教師的餐桌語言質量更高?!?8〕
可見,影響成人餐桌語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成人的個體差異(如受教育程度)是不可忽略的影響因素,外部因素(如用餐布局)也有重要影響。這些發現對于改善家庭和幼兒園餐間談話的語言環境具有建設性意義。
四、研究展望
第一,關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學前兒童餐間談話研究。餐間談話是學前兒童語言發展的重要陣地,而語言體系具有不可替代的民族特征。我們應當關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學前兒童餐間談話研究,發現親子和師幼餐桌語言的使用特點和影響因素,為學前兒童語言環境的創造提供更多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參考。 此外,我們也應當多關注中國文化背景下家庭餐間談話的新現象,如祖孫三代同堂的情境或二孩時代背景下、不同地域或不同民族文化的學前兒童餐間談話狀態與特點。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我們應當更加注重語言學和教育學的交叉研究。我們應當以為學前兒童提供更好的語言環境為價值導向,更好地借鑒語料研究法,以語言學理論為依據,對學前兒童餐間語料(談話者隨機發生的語言交流產生的語言文本)進行編碼分析,從而探索幼兒家長或幼兒園教師的語言特點及其可能給學前兒童帶來的影響。
第三,在研究視角上,我們應當突破成人視角局限,主動轉向兒童視角。學前兒童不僅是語言環境的接受者,也是語言環境的建構者。深入探討學前兒童餐間談話的特點、影響因素,更好地實現成人(包括幼兒家長和幼兒園教師)與學前兒童的餐間語言互動,提高語言互動質量,促進學前兒童全面發展,是值得關注的一個新方向。
參考文獻:
〔1〕〔2〕SNOW C E,BEALS D E.Mealtime talk that supports literacy development〔J〕.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2006(3):51-66.
〔3〕SCOTT D G,REBECCA H, JANET A W,et al.Language development subcontexts in head start classrooms:Distinctive patterns of teacher talk during free play,mealtime and book reading〔J〕.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2006(17):293-315.
〔4〕ERICA B M, JILL G F,DAVID D K.Mealtimes in head start pre-k classrooms:Examining language-promoting opportunities in a hybrid space〔J〕.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2019(4):1-21.
〔5〕BEALS D E.Explanations in low-income families mealtime conversations〔J〕.Applied Psycholingustics,1993(4):489-513.
〔6〕〔16〕李紅梅.上海市學前兒童家庭晚餐談話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5.
〔7〕龔思佳.餐間親子論辯中的對話類型與論證圖式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20.
〔8〕ZAUCHE L H,THUL T A,MAHONEY A E D,et al.Influence of language nutrition on childrens language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An integrated review〔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16(36):318-333.
〔9〕〔13〕KAHARI L.Persuasive discourse strategies used by mothers at dinner time to persuade children to ea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013(4):191.
〔10〕WIGGINS S.Adult and child use of love,like,dont like and hate during family mealtimes,subjective category assessments as food preference talk〔J〕.Appetite,2014,80:7-15.
〔11〕ELINOR O, MERAV S.The cultural structuring of mealtime socialization〔J〕.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2006(10):35-49.
〔12〕FIESE B H,FOLEY K P,SPAGNOLA M.Routine and ritual elements in family mealtimes:Contexts for child well-being and family identity〔J〕.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2006,111:67-89.
〔14〕JOAN K O,LAURA G H,WHITNEY A B,et al. Just three more bites:An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parents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s eating at mealtime〔J〕.Science Direct,2007(1):37-45.
〔15〕〔18〕SHEILA D,ANE T,THANH N N.Infant-toddler educators language support practices during snack-time〔J〕.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2016(4):52-62.
〔17〕HU J B,TORR J,WEI Y G,et al.Mealtime talk as a language learning context:Australian Chinese parents language use in interactions with their preschool-aged children at the dinner table〔J〕.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2019(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