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建福
【摘要】創新是時代發展的主題,是學生必備的一項能力.高中數學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方面有著一定的優勢,但是在高考的壓力下,很多教師會將重點放在理論知識的講解、刷題上,完全忽視了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使得很多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只會按部就班地去解決.由于國家所需要的是創新型的全方面發展的人才,所以教師要將創新重視起來,要借助高中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本文從教學方式、問題情境、加強鍛煉三個方面入手,闡述了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方法.
【關鍵詞】高中數學;創新思維;教學策略
創新思維是學生必備且應該發展的一種能力,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因為數學學科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所以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動腦,讓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深入思考、探索,要讓學生進一步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一、高中數學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現狀分析
高中數學的學習階段對學生一生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教師和學生會受到高考這個指揮棒的影響.課堂上的所有教學內容都是圍繞著高考的內容展開的.因為社會迅速發展以及人才激烈競爭,導致教師只能以高考的優異成績作為學生學習的唯一目標,而且學生也認為只有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才是證明自己學得好的唯一的因素,所以教學的重點都放在了怎樣才能讓學生獲得高分.這樣的教學對學生個人創新思維的發展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影響,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實際是要讓學生突破傳統思維模式的限制,以更加獨特的思路和創意去進行問題的分析和解決.正是因為數學的知識難度比較大,而且在考試和日常練習過程當中學生能夠接觸到的題型比較多,考察的角度不斷地發生變化,所以我們才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能夠靈活地應對這些變化,這是教師在當前教學當中必須要注意的重點問題.
目前,教師在實際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當中也存在很嚴重的問題,比如使用的教育資源相對匱乏、采取的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對于新課改的教學理念的理解不夠透徹等等.如果教師一直采用相對匱乏的教學資源來實踐教學,肯定會讓同學們的學習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師使用的大部分材料是教材及配套的練習冊,讓同學們進行習題練習也往往只是采用題海戰術進行盲目的訓練,課堂上的講述更是簡單地把課本當中的知識點總結呈現在黑板上或者多媒體上,通過反復的強調和講解來加深同學們的記憶.然而,同學們對其中的豐富內涵理解不夠深刻,這些知識點也很難應用到實際問題解決當中.所以高中數學只是以一門課程的形式存在,很難讓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有效的發展.其次,高中的知識難度與學生在初中和小學階段學習到的知識難度有著天壤之別,高中數學涉獵的范圍更加廣泛,而且難度也越來越大.特別是在新課改的理念提出之后,教師在傳統教學當中采取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必須要有效地改變,否則會讓課堂的弊端顯現出來,導致教學質量嚴重降低,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影響更是非常嚴重.新課改對教師的教育理念的影響是比較大的,也希望教師能按照新課改貫徹落實的基本教育理念進行課堂教學的改革,對原本比較復雜的課本知識枯燥乏味的在黑板呈現形式進行改革,讓學生能夠真正地在數學課堂上發揮積極性.
二、高中數學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性
創新可以說是國家發展和進步的動力源泉,高中階段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高中生正處在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思維發展的黃金時期,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在此階段效率是最高的.我們可以充分發揮數學這門學科的特點來引導學生對數學內容進行研究,從而讓其自身的創新思維得到發展.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該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作為基本的教學目標,結合具體情況來進行教學模式的探索,教師也應該充分地意識到在課堂上有效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性,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更加積極地引導和探索.
1.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是當前高中數學教學非常重要的內容,擁有了創新思維,才可以讓學生在未來的發展當中有更好的方向,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把自身的價值充分地發揮出來,真正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高中數學的課堂教學要在了解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前提之下,進行創新思維的培養,致力于讓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發展,實現更加縝密的提升.數學是高中階段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教師一定要對此加以重視,并且要不斷地完善知識體系,才能讓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更加活泛的發展,為學生今后的成長奠定更加扎實的基礎.
2.對于學生來講,現階段課堂上培養的創新思維主要是指讓學生能夠掌握更加新穎的思維方法去解決數學以及生活當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這種超乎常規的思維模式,會讓學生擁有更加開闊的視野,對學生分析問題、學習知識、解決問題、思考問題都有較為重要的作用,這種突破常規的方法能夠讓學生掌握更加獨特的思維模式,也能讓學生加強知識的積累,個人素養實現更好的提升.數學的學習需要學生不斷地推理和想象,才能得出相對準確的答案,這也是學生創新思維發展的過程,更是對學生知識含量以及個人能力的重要考驗,需要學生認真努力地加強自身運用知識的靈活程度,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更加扎實的基礎,讓學生能夠真正發揮知識的作用去解決實際問題.
三、高中數學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方法
1.通過教學方式的改變讓學生具備創新理念
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達到教學目標,無法提高教學的效率質量,所以教師要將新的教學模式樹立起來,改變教學形式.不過教師要注意,改變教學形式的時候,要重視學生的思維探索過程,將解決問題的提示語和框架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掌握新的思想內容[1].
例如在教學《全集和補集》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從集合的基本概念入手,將學習集合的原因、集合在數學學習中發揮怎樣的作用進行說明.在學生了解學習目的之后,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出一定的活動情境,如:讓學生結合湖面積、深度、不同的省份等將全集、補集、交集、并集的知識聯系有效地構建起來,進一步讓學生將構建韋恩圖的方法推導出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思維探索過程,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闡述新奇的思想.比如在全集和并集中將其中元素一一映射的關系進行深入地挖掘、將映射利用起來構建韋恩圖等.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要進行提示與引導,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掌握新的學習理念,將他們的思維空間有效地拓寬,提高他們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由此可見,轉變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把新課改貫徹落實,還可以有效地給學生輸入創新理念,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得到提高.
2.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在學習數學、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學生經常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思維障礙,思考不全面等[2].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創設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解析,使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例如在教學《空間圖形的基本關系與公理》的時候,教師如果想要讓學生快速、清晰地掌握課堂內容,可以將平面圖形的關系當做入手點,讓學生對其位置進行判斷,如兩直線的位置關系等.在看到這樣的問題后,學生會快速的回答相交和平行.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入空間中的直線與直線、直線與平面和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判定方法.不過教師要注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要讓學生結合自己已經掌握的空間位置關系對空間圖形位置關系的判定定理進行整理與推導.與此同時,教師要想辦法將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出來,可以讓學生利用多種手段,進行有效的證明.比如動手實踐、用多媒體模擬及理論上的計算驗證等.在學生提出新奇想法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多面體的證明從側面將空間圖形的位置關系、結合向量去證明能方式利用起來.由此可見,創設出有效的問題情境,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地對問題進行探究,教師再加以指導,就能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3.通過加強訓練讓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培養
在新時代的教學要求中,不僅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方式,利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還要將學生的學習和思維鍛煉加強,由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培養.
例如在教學《函數方程的應用》的時候,教師可以在上課時將各種函數以變量之間的關系或系數變化的關系用多媒體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不過教師要注意這里應該呈現殘缺的框架圖,由學生將其進行完整.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提出一些新的看法.比如在對數函數中,有的學生會提出:能不能將數形建模的方法利用起來畫出草圖.在指數函數中,自變量取絕對值的時候能否成為軸對稱圖形等.在學生提出新奇的看法時,教師需要進行甄別,然后將個別學生的想法進行延伸.這樣一來,就可以加強學生的學習和思維鍛煉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數學本身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方面也有一定的優勢,所以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情況利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去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培養.上述提供了三種簡單有效的方法:教師要通過教學方式的改變讓學生具備創新理念,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通過加強訓練讓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培養,教師可以將其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引導學生培養創新思維的方法也不局限于上面提出的三個策略,各位教師還應該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情況以及學生的個人發展水平來實現針對性、靈活性的轉變.教師在具體選擇教學方案的過程當中也必須要考慮學生提出的意見,仔細思考學生給出的意見建議,如果學生說的有道理,應該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的采納,從而讓課堂更加符合學生的基本發展需求.
各位教師也必須意識到,對同學們創新思維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我們從學生踏進高中校門的那一刻開始,就應該讓學生有意識地了解自己的實際情況,并且在實際的學習過程當中有針對性地提升.讓同學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不僅能夠在數學學習當中有所收獲,也能把積累到的學習經驗應用到其他學科、其他知識的學習中,從而使個人素養更好地得到提升,讓數學的教學真正成為同學們向前發展的基礎道路.
【參考文獻】
[1]滕建英.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方法探究[J].中學時代,2013(09):53.
[2]武笎.高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J].課程教育研究,2014(11):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