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巧枝
◆摘? 要:隨著現代教學理論的發展和進步,對學生學習問題的成因和修正方法理論也在不斷的發展和進步。學校教育制度下學生在學習中出現兩極分化是常見的教學問題,且存在著多樣的原因和解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的學習問題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更合理的手段促進學生整體學習素養的發展和進步。本文將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兩極分化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希望能夠給相關教學的創新開展提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兩極分化;問題原因;解決策略
小學語文教學涉及到大量的基礎知識,基礎知識之外學生需要對自己的語言能力、閱讀能力、實踐素養進行多樣拓展,以期順利完成學校教育要求。在一般教學過程中,只要學生的學習走向“正軌”,就能夠在學習中表現得游刃有余,輕松應對各種學習挑戰。但小學教學時期,是學生進行知識學習的初級階段。學生缺乏基礎性的學習經驗,在思維能力上存在著明顯缺陷,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更復雜的挑戰。對此教師必須堅持科學、人本化的教學方式,積極應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各種“難題”。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出現兩極分化的原因
1.學生對知識學習缺乏理性思考能力。在小學階段,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和思維能力有一個“啟蒙”階段,即將自己的感性思維逐步向理想思維過渡,從而形成更強的學習意識和能力。但實際上學生的年齡差異、行為心理差異、家庭教育差異、教師的引導差異都可能使學生的啟蒙時間出現巨大變化,部分學生能夠有效適應課堂教學方式,快速提升了自己的學習成績,部分學生則在適應性顯著落后,導致其成績明顯落后于其余人。1對此教師除了保持積極的引導態度外,還需要從細節處分析學生缺乏理性思維能力的原因,對學生表現出更多的“寬容態度”。
2.教師的傳統教學方式給學生能力提升帶來了阻礙。在傳統教學理念下,教師“一言堂”的課堂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形成了被動機械的學習思路。在這種教學思維引導下,更多學生將學習視作一種任務而非興趣,在學習中缺乏進取精神,導致其成績長期穩定在“中間”階段。這種“中庸”思維對學生的長遠能力發展十分不利,且容易使學生形成厭學情緒,學習成績出現明顯波動。對此教師要嘗試保持更積極的人本教學態度,扭轉學生的應付學習思維。
3.學生缺乏學習“追趕”的路徑。在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容易出現在口頭上說教,缺乏對學生追趕路徑實踐指導的問題。學生在學習找不到合適方法,負面心理在學習中占據著主導,最終導致學生對學習徹底失去信心。在這個過程中,部分教師將學生的成績問題和學生的“道德”“智商”進行聯系分析,在課堂教學中有攻擊性的語言和歧視教學行為,導致學生對教師愈發排斥,在學習出現自暴自棄的態度。對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指導方式進行積極反思,使用更具執行性的教學指導策略,保持激勵教學人本理念,使學生對語文知識學習迸發出更積極的情感。
4.學生存在懶惰思維,未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小學教學階段,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發生轉移,導致其在學習中出現刻意的懶惰和抵觸心理。對此教師要對語文課程的學習方法論進行積極闡述,降低學生的學習負擔,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在有限時間內,做到對語文課程的高質量學習和理解。此外語文課程是一門長期積累的學問,教師在教中要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從日常的行為指導中逐步塑造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的學習素養提升奠定更堅實的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促進兩極分化教學問題有效解決的策略
1.教師保持相對寬容的教學態度。學生的啟蒙時間存在巨大差異,部分學生單純的貪玩心理,使其理性思維難以在短時間內進步和發展。對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保持人本化的寬容態度,從興趣層面對學生的學習思維進行積極引導,減少負面的評價和批評干預,使學生以積極心態逐步扭轉自己的行為。2例如教師保持和學生家庭的有效聯系,保持報喜又報憂的交流策略,讓學生家長以更科學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控制學生的學習時間等,使學生逐步在理性和感性之間做出“妥協”,為進一步的核心素養教學奠定基礎條件。
2.改變傳統教學中的基本模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追求進取的心態,發展學生集體學習文化氛圍,使學生在競爭與合作中對語文課程學習產生新的認知。例如分組合作學習能夠使學生的學習觀點、經驗有效共享,激發學生的創新競爭意識,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強化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將更多的教學問題留給學生自己解決,將標準答案作為參考內容和學生進行討論分析等,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思考意識。最后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課外閱讀書單,定期開展課外閱讀鑒賞活動等,使學生的整體學習視野不斷提升,激發學生集體的求學熱情。
3.提供給學生“追趕”路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給學生的課余補習提供了重要輔助支持。教師可以將常見的語法問題、閱讀問題、寫作問題進行微課制作和分享,鼓勵落后學生進行重復性的觀看和學習,使基礎較差的學生在學習中迎頭趕上。此外教師在課堂中要保持隱性的分層教學策略等,使成績落后的學生受到更多積極激勵等。
4.通過多種教學要求,塑造學生良好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具備一定的儀式感,對此教師給予學生更具體的教學指導。如在家庭作業中布置預習作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針對寫作問題,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模仿、改編寫作等。定期檢查學生的課堂筆記等,使學生的學習習慣得到逐步培養和建立。
三、結束語
在現代教學理念下,兩極分化問題有了更多樣、更人性化的教學路徑。重要的是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中的偏見理念和不負責任的態度,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更科學切實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李媛媛,王偉.學生語文學習兩極分化現象的成因及對策[J].小學教學參考,2019(33):2-3.
[2]王玉輝.淺談中學生語文學習兩極分化的原因及對策[J].學周刊,2014(18):8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