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波
【摘 要】 為落實立德樹人辦學的根本宗旨,扎實推進素質教育,在核心素養導向下,我們積極響應高考為大學選拔、輸送優秀生源的要求,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大力精簡和優化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模式,打造高效課堂,使學生具備終身發展的自信、自立、自學、自強等“四自”核心素養。
【關鍵詞】 教學? 核心素養? ?高效課堂
隨著高中新課程的實施,普通高中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然而 “滿堂灌”“填鴨式”教學依然存在。這種教育方式弊端很多,要求學生循規蹈矩,扼殺了大部分學生的創造力,把學生培養成了考試機器。許多學生的學習是低效的,所應具備的自信、自立、自學、自強等核心素養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針對普通高中課堂教學中的存在問題,我們嘗試探討將學生的“四自”統整培養,融入高效課堂的構建。
一、教育變革勢在必行
1. 應試教育之下的教學現狀。應試教育背景下,部分教師沒能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教學中還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四多四少”的現象:注重教師教學方法多,考慮學生學習方法少;“滿堂灌”“填鴨式”教學現象多,“啟發式”“引領式”導學方式少;布置課外作業練習多,重視課內當堂訓練少;重視傳授課本現成知識多,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少。有的教師認為:“教學”就是以“教”為主,“教”就是以多講為主。于是每節課基本是以老師為中心,課堂變成了講堂,學生變成了“聽生”,經常是老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聽得“暈暈欲睡”。這樣的課堂,效率可想而知。
2. 學生“學”無止境卻“學”不得法。應試教育之下,很多學生不喜歡上課,甚至害怕上課,歸根到底這是因為他們在傳統的“填鴨式”課堂中長期找不到存在感和獲得感,缺乏對學習的自信,進而喪失了對課堂學習的興趣。再者,學生苦苦求學,卻沒能得到很好的學法指導,致使學生雖“學”無止境卻“學”不得法,最終成績總是難以提升,學習的信心屢受打擊,最后出現厭學的現象。
二、構建高效課堂的意義
所謂高效課堂,即以相對固定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達成更理想的教學目標。高效課堂,必然是教師善教——教得精準;學生樂學——學得高效,“教”與“學” 相得益彰。
近年來,很多學校紛紛致力于課堂改革,并逐漸尋找出一套符合本校實際的高效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模式。以筆者所在的廣西靈山縣新洲中學為例,本校也通過不斷改革探索,逐漸探索出的一套“因學定導,和諧發展”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也稱“六導”教學模式。“因學定導”,就是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決定教師的導學策略。其操作要領是“一二六”,即堅持一個宗旨:一切為了學生,一切導學活動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活動。優化兩項策略:一是把方法教給學生;二是把課堂還給學生。具體操作程序如下:導標(出示目標)——導學(指導學習)——導議(合作學習)——導悟(答疑解惑)——導用(當堂訓練)——導結(課堂小結)。在“六導”課堂教學中,有自主學習環節,有合作討論環節,可以大膽展示,可以提出疑難,“聽”“說”“讀”“寫”“練”整合使用,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使學生逐漸由被動學習到主動求知、主動探究。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一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引發了關于中國教育改革的熱議。有人認為:是基礎教育出了問題;也有人認為:是高等教育出了問題;更多人認為,是高考制度下的應試教育出了問題,應試教育下不少學生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
為此,近年高考全國卷的命題改革,越來越注重能力和素養的考查,優化考試內容。而高效課堂、“四自”統整核心素養的培養都是適應高考改革需要的,這兩者也是相輔相成的。在高考改革的導向下,我們的教學必須推進高效課堂,改變“重知識輕能力”的現狀,注重學生能力和素養的培養,避免學生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
三、“四自”統整與高效課堂的融合
學習就是人的天性,讓每個學生學會學習,具備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能力,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師永恒的追求。構建高效課堂,恰是在喚醒學生“自我”的主體意識,使學生在課堂中收獲了知識,更學會了自信、自立、自學、自強。
1. 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構建高效課堂,在課堂中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在課堂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課堂中主動參與、大膽表達、積極展示,使他們成為充滿自信、具備足夠勇氣的人,最后能昂首闊步走出校門,走向社會。
2. 讓學生學會自立。愛因斯坦說:學校的目標應該是培養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人。為了培養學生自立的品格,使學生由“要管我”變成“我自管”,從而推動高效課堂的構建。一節高效的課堂,必然是有課前預習準備、有課后復習鞏固的課堂。學校成立學生自管會,包括紀律管理會、學習管理會(簡稱:紀管會、學管會)。紀管會主要負責紀律管理,學管會主要負責學習管理。通過成立自管會,為廣大學生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為廣大學生搭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平臺。最終通過學生自管會,引導學生在自律前提下的自信,并從自信走向自主,從自主走向自立。
3. “要我學”變為“我自學”。如果學生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會學習,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很多基礎知識都能自行處理,對于疑難問題也能在老師的指導下很好地解決處理,學生越學越有動力。為此,教師應該做好教與學并重,重視學生的“學”。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校要重視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全面指導,包括課前預習、課堂參與、課后筆記整理、鞏固練習、周結、周測的安排等。通過全面指導,讓學生明確按時間節點和科目要求做好各個環節的學習,努力達到學習的高效,最終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信心,鼓勵了學生自強不息。
4. 自強讓優秀成為習慣。根據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Edgar Dale)1946年提出了“學習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論: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周以后還能記住內容(平均學習保持率),“聽講”僅可保留5%,“閱讀”可以保留10%,“聲音、圖片”可以達到20%,“示范”可以記住30%,“小組討論”,可以記住50%的內容,“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以達到75%,“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
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重視課堂組織形式的多樣性,重視引導學生圍繞重難點問題展開合作探究,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并對探究的成果進行展示,教師點評和補充。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地進行互助性學習,這也是實現學生高效學習的方法之一。合作探究,使學生人人參與課堂,人人有事可做。學生相互交流、溝通,讓會的學生教不會的學生,活躍了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存在感、獲得感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更為優秀,更加自強。
總之,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牢記初心,勇擔使命,用欣賞與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用信任與博愛培育學生的自強,教會學生自學,鼓勵學生自立。堅持立德樹人,創新教學模式,打造高效課堂,注重學生素養和能力的培養,進而讓每一個學生都健康成長成才,使每一個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