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蘭
摘 要:初中數學相較于小學知識難度有所提升,教師要不斷提升業務能力,及時轉變數學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通過改善課堂教學手段,加強對學生數學學習的引導,有效提高學生數學知識的內化吸收程度,促進數學教學效果的提升。文章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意義進行簡要分析,提出幾項提高教學效率的方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數學思維
一、 引言
課堂教學是初中學習的主要方式,而通過提升課堂的效率,能夠加強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因此在教學中,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學習成為了教師要面對的重要問題。在如今的初中數學教育改革下,教材也經過了新的修訂與調整,教師首先應當掌握數學的改變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改進以往的教學模式,在課堂學習中,讓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到數學世界中,將數學知識準確而生動地傳遞給學生。使學生能夠形成個人的思考能力,推動數學課堂的教學。
二、 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意義
課堂教學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教師在備課關注課堂內容,豐富數學教學,提高課堂效率,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明確課本中的重點難點,主動應用數學。讓學生在課堂上既能夠學到數學知識,也能夠獲得真正的能力提升,保證課堂的品質。隨著現代教育改革對素質教育的重視,教師在課堂中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的擴展,鼓勵學生思考與總結,促進知識整體的提升與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 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主要途徑
(一)提升教師自身專業素質與業務水平
初中數學題型存在復雜多變的特性,需要進行深入思考。教師應當首先提升自身的數學專業水平,在面對問題時能夠馬上找到突破點,指出問題的關鍵所在,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通過簡明易懂的解題方法有效提高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提升對數學概念的認知,掌握數學的關鍵要點與解題思維。深入理解數學基礎概念,將其有效應用于數學難題的解題過程中,引導學生鍛煉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夠深入了解數學,學會數學的解題方法,面對問題時積極探究。在進行初中數學的教學時,既要對數學知識了然于胸,也要對其他學科進行相應的了解,提高知識水平,在數學課堂上,利用不同科目的知識豐富數學教學,將知識點與其他學科相聯系,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新奇有趣。例如,在學習“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概念時,可以與地理中的經緯度概念相結合,利用直角坐標系能夠表示出任何一個地理位置。既能夠提升數學教學的趣味性,也能擴展學生的知識面,豐富知識內涵。對教師自身而言,既豐富了個人的知識閱歷,也能夠將數學教學帶上新的臺階。
(二)利用游戲展開課堂教學,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
和諧的課堂氛圍能夠使學生融入其中,感受到學科的知識魅力,沉浸在數學學習中。因此利用一些有趣的游戲方式進行數學概念的學習,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興趣。例如在新課講解之后,教師可以準備相應的題目紙條。通過擊鼓傳花的游戲方式,輪到哪個學生就進行抽取,回答題目,既能夠抽查學生的學習狀況,又能夠使學生在上課時集中注意力,出現學生不會的題目時也能夠進行相應的講解,有張有弛,提高教學效果。通過游戲方式進行知識點的鞏固,能夠減少學生對新知識的抵觸心理,在游戲過程中不自覺關注新課的學習內容,獲得豐富的練習,課堂氛圍輕松愉悅。同時教師應當及時更新教學方式,與其他教師開展定期交流,使學生在課堂中保持充分的專注力,能夠沉浸于數學學習中,將數學學習壓力轉變為興趣,促進個人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三)采用導學案教學模式,引導自主學習
利用導學案進行初中數學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手段,關注學生的自我學習,增加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索,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一般以一個課時為單位,將單個課時的內容編寫成學案,對學習內容做好調控,有計劃地開展課堂教學。導學案主要將數學知識點引入到現實場景中,或者進行活動的開展,加強學生在數學方面的探究,有效完成教學計劃,并進行相應的數學知識擴展,促進理解。在導學案教學模式中,教師需要按照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與學習水平,把握數學知識的規律性,從簡單問題到難題進行過渡,使學生在學習時能夠首先打好基礎,再在良好的基礎之上不斷完善數學的學習。與生活中的案例緊密聯系,做到自我學習與擴展。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應當監督學生自主思考,在課前主動完成課程的預習,對新課有一定的認知,帶著問題進入課堂。課后做到及時鞏固,將課堂中的存疑標出,與同學交流或者向教師詢問。在主動交流中,學生既能夠找到數學的學習方法,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也能夠促進與同學之間的溝通。教師應關注學生學習狀況,出現問題及時指正,對取得的成績予以鼓勵,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提升數學教學的效果。
(四)鍛煉學生數學思維,培養數學能力
初中生正處于思維活躍的階段,數學思維的養成需要長時間的數學氛圍熏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關注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研究方式,讓學生在探究中不斷提升對數學的認知,出現問題能夠馬上聯想到其他數學知識,將不同章節的知識進行匯總,促進數學思維能力的養成。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中,學生能夠逐漸掌握數學的思維方式,提升數學的聯想能力與探究水平。在課堂中創建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將數學概念與實際生活相連接,在進行數學問題的探索時找到數學問題的規律,發散思維,不受固定經驗的束縛,對待數學問題能夠完成分析并進行相應總結。將同一類型的題目進行整合,找出相應的數學規律,實現數學知識延伸的目的,有效完成數學的學習,在日后的學習中也能夠采取相應的學習方式進行知識的積累。數學題目萬變不離其宗,教師在課堂數學教學中要對題目進行深入分析,引導學生將千變萬化的數學問題轉化為類似的解題模式。這樣學生才能通過不斷的練習提升個人的數學邏輯,對數學知識有自己的學習心得。打破學生解題的“舒適區”,不斷提高題目的復雜程度,讓學生通過解析找到答案,獲得成就感,形成在數學學習中的良性循環,加深對初中數學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