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燕
摘 要:對于已經升到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經驗,并且均有自己的特性,教師如果一味地采用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不僅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還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有針對性地列舉了幾點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分層作業的措施建議。
關鍵詞:分層作業;初中數學;數學課程
一直以來,很多教師在為學生布置作業時采用的都是相同的標準,并沒有關注班級學生之間所存在的個體差異,并忽視了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強化。而分層作業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可以從數學課程中感受到樂趣和滿足感。教師需要對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基礎進行全面摸底,遵循因材施教原則對學生進行分層,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不同難度、不同內容的作業,提高教學效果。
一、以分層作業為契機展開因材施教
在為學生布置數學作業時,教師可以將作業分為必做和選做這兩大類別,同時要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來豐富數學作業的設計形式,避免為學生安排大量的機械式訓練,進而影響他們對數學課程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從數學思想的角度入手,將學生進行合理分層,對作業難度和內容進行歸類,盡可能設計一些帶有梯度性和綜合性特點的數學作業,避免為學生帶來過多的學習壓力,增加他們的無效勞動。教師在進行作業布置時應當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讓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均可以得到合理鍛煉,充分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例如,可以將練習題分為A類和B類,其中A類是基礎題,不僅難度較低,梯度設置也更加平緩,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和鞏固基礎知識。A類作業讓學困生做,針對此類學生,教師應當多多給予他們鼓勵,并加以耐心指導,使其在習題訓練的過程中進行查漏補缺,養成良好的審題和解題習慣。而B類則是難度稍高的靈活性習題,重點強化的是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在題型選擇上應當以綜合練習為主。針對這一層次的學生,教師則要進一步強化他們的創新意識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發展其個性特長。
二、精心設置分層作業
首先,在數學課堂內,教師應當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以及學生的動態表現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差異。在布置分層作業時需要做到內容上的分層,并且在要求標準上呈現出明顯區別。其中,A類作業需要由班級中的所有學生來共同完成,尤其要重點關注學困生和暫差生的表現;B類題目則由中等以上的學生來完成,在題目難度的把握上,要存在一定的彈性空間,明確指出學生在當前階段的核心發展區域;C類題目則重點針對班級中的優等生,并且可以通過一對一交流的方式來了解優等生對題目內容和題目形式的想法,鼓勵此類學生進行超前學習。
其次,在進行課外作業布置時,教師還要根據班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來提高其認知能力。例如,在學習勾股定理的相關課程時,教師則可以為學生布置以下課外作業:(1)將勾股定理默寫三次,并熟記內容。(2)利用勾股定理計算出直角三角形的未知邊。(3)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25,3AC=4BC,求AC,BC的長。(4)矩形的周長為34cm,長為12cm,求矩形的對角線長度。(5)平面直角坐標系中,O為坐標原點,A(-2,0)、B(0,3)兩點在坐標軸上,求三角形AOB的面積。
上文中所提到的五道題目,教師可以讓班級中的學困生完成第一題和第二題;中層次的學生完成第一、二、三、四題;而高層次的學生則需要完成所有題目。雖然中層次和高層次的學生看似做題量較大,但由于他們的學習基礎比較扎實,并且對于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較強,因此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前面幾道題目。而對于低層次學生來說,教師則要重點強化他們的基礎理論知識,并可以利用互聯網對其展開一對一輔導,找出他們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此種方式不僅可以照顧到不同層次中學生的個體差異,還能夠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
三、重視作業批改,加強分類輔導
在進入作業的批改環節后,教師同樣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則,與學生站在同等的角度進行交流。在以往的數學課程中,教師大多采用的是全批全改式的作業批改方法,所得到的效果不甚理想。而在分層作業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針對偏于基礎理論的簡單作業進行集體討論,在課堂中進行統一批改。并且還可以將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組員之間進行相互批改,將批改結果匯報給老師,教師則可以通過抽查的方式來了解學生的作業完成和批改狀況。
參考文獻:
[1]趙桐汐.基于分層教學下的初中數學作業分層設計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44):376-377.
[2]郭德宏.研究初中數學教學中分層教學的應用實施策略[J].東西南北(教育),2018(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