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會琴
摘 要:隨著新課改教育理念的全面落實,以學生為核心開展多元化教學的這一教育模式得到了有效應用,探究式教學已成為目前需要重點探索的內容。圍繞探究式教學在初中數學中的有效應用進行深入探究,以期提升教學成效,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初中數學;應用分析
在新時期,教師固有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教育需求,也不能使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在此背景下,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出現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在此教育方式的運用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更為廣闊的學習平臺,使學生在知識探索中獲得思維能力的提升,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更加深入,并有利于數學能力的提升。
一、創設教學情境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探究式教學模式轉變以往的教學方式,結合學生學情等實現探究式教學情境的創設,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發。而且也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將數學知識內容以動畫、圖片等多種形式為學生展現出來,既使學生在直觀感知中強化學習動力,又使學生更容易地實現對知識內容的理解與內化。結合情境活躍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夠有效引領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也能使學生在不自覺中獲得數學思維的鍛煉。
例如,在“相交線”的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以直觀內容吸引學生的關注,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進而保證探究課堂的有序開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以多媒體呈現汕頭大橋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并提問:“同學們,大家觀察這座大橋,其兩端有很多平行線,也有很多由相交線段組成的圖案。那么,請同學們思考,兩條直線相交可形成哪些角?角又有些什么特征呢?”對于學生來講,枯燥的講解無法激發其學習熱情,學生不能全身心投入,其學習成效自然會下降。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需適當地加入學生喜愛的或者是想要探索的內容,以直觀內容形成對學生感官的刺激,使學生產生知識探究的積極性,在主觀參與中深入學習,提升教學質量。
二、精心設計問題
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授課時間、學生需求等多方面思考,合理設計教學的各步驟,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在傳統教育中,教師占主導位置[1],學生只能進行接受式學習,不能得到各種能力的鍛煉,也不會主動地思考知識。數學課程,對學生的思維要求相對較高,而傳統的教學模式會對學生的發展形成制約。基于此,教師應為學生提出具有啟發性、開放性、遞進性的問題,為學生留出足夠的探究時間,促使學生在多元問題中積極探索。
比如,在“分式”的教學中,教師應結合相應的知識內容為學生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中主動探究,大幅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出開放性問題:分式就是整式與整式之間進行除法運算。那么,對于除法運算,你知道哪些記憶很深刻的知識呢?在本環節中,學生可能會記起0不為除數等,教師需合理引導,有效實現新舊知識的連接,讓學生在以前的知識學習基礎上獲得新知識的有效學習。各種類型問題的提出,可以為學生創設自由表達的空間,使學生實現對舊知識的有效鞏固,主動開展對新知識的探索,也讓學生增強個人成就感,進而促使學生今后更主動地展開對數學知識的探索。
三、組織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這一學習模式對學生探究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小組合作學習是探究式教學的直觀表現形式[2]。運用此方法,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需在學生合作學習中發揮輔助作用,為學生留出足夠的學習平臺,提升教學成效。
如在開展“平方根”的教學中,教師需給予學生機會,引領學生展開小組合作,使學生在互動探索中形成思維碰撞,也在此過程中真正領悟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布置小組合作任務,要求學生結合具體事例總結整數、0、負數的平方特點。在平方根性質的總結中,教師需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例子解答,讓學生在充分的交流、討論、比較中歸納。對于學生來講,一味地講解知識,會降低學生知識探索的主動性,逐漸轉移注意力。但如組織學生開展交流活動,學生會在小組中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使不同的思維、觀點等在探究式學習中碰撞,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潛力,從而推動學生在共同學習中進步。
參考文獻:
[1]顧晶子,程嶺.淺析初中數學“五問式”教學模式的理論意蘊[J].財富時代,2020(7):55-56.
[2]左強.初中數學課堂真實學習的“四輪驅動”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21(13):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