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
摘 要:初中美術教學的重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而過程性與體驗性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指標,只有強化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的過程性與體驗性才能引領他們更好地感悟藝術魅力,進而提高藝術修養,獲得全面發展。分析了過程性、體驗性與藝術培養之間的關系,結合教學經驗總結了初中美術教學中過程性與體驗性的藝術培養策略。
關鍵詞:初中美術;過程性;體驗性
當前的初中美術教學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與創造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必須注意教學的過程性與體驗性,如此才能保證教學過程的有效性,促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與創造,深化美術學習體驗,高效完成美術教學過程。
一、美術教學中過程性、體驗性與藝術培養之間的關系
過程性與體驗性是依據美術課程特征與教學目標提出的兩項指標,是高效教學的直接表現,也是影響學生藝術素養培養的重要因素。從表面上來看,過程性與體驗性是教學中順其自然產生的結果,但對于初中美術教學來說,常規的知識講解與簡單的美術創作并不完全符合過程性與體驗性的本質要求,要保證過程性與體驗性,應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設計中體現,利用適宜的教學內容引領學生自主參與學習與創作,不斷探索與實踐,促使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持續提升,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彰顯美術課程的藝術價值。
二、初中美術教學中的過程性分析
過程性的立足點在于整個美術課堂教學過程,它貫穿于教學始終,保證教學過程的有效性是培養學生藝術素養的必然要求。提高教學過程性可從以下途徑實現。
(一)緊扣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深入學習
教學內容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基礎,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緊扣美術課程內容,通過具體課程內容引領學生分析美術與藝術之間的聯系,感知美術課程中無處不在的藝術性,掌握扎實的美術基礎知識與創作技巧,通過藝術鑒賞鍛煉審美能力與創新思維。學生可以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將零散的美術知識有機串聯起來,在大腦中建構出整體的框架體系,靈活選擇有效內容完成美術創作,整個學習過程由淺及深,層層深化,從產生藝術認知到具備知識經驗直至最終的藝術修養提升,教學過程全面且有效,其過程性得以體現。
(二)組織美術實踐,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常見的實踐活動就是美術創作,而創作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提高過程性的重要因素。學生在掌握扎實的美術知識與技巧之后,需要通過創作來運用所學知識,展現自身的審美認知與創新思維,從中檢驗學習成果,提高學習成效。教師應積極組織美術創作活動,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培養他們樂于創作的品質,使其充分利用原有知識經驗與生活經驗,在課內和課余時間完成相應的實踐任務,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來詮釋藝術,在實際作品中彰顯自身的藝術理解能力與表現能力。教師要利用恰當的評價促使學生持續改進,保證教學過程完整、有效,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
三、初中美術教學中的體驗性分析
體驗性的立足點在于學生,學生是教學過程的體驗者,也是藝術素養培養的主體,通過適宜的教學引導加深學生的學習體驗十分重要。提高教學體驗性可通過以下途徑實現。
(一)優化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初中美術教學應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在他們高度自愿、自主的前提下加深教學過程的體驗性。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優化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意識,利用他們感興趣的形式輔助開展教學實踐,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如此才能實現由外而內的體驗學習過程,加深藝術感知效果。例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平面化的美術內容立體化呈現,給予學生視覺和聽覺的直接刺激,使其對藝術的感知不再單純依靠直觀判斷,而是經過全面認識后綜合判斷,產生深刻的學習記憶。同時,教師應注重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適時組織課堂互動,形成開放、平等、有趣的學習環境,為學生認識藝術、感知藝術、創造藝術提供機會,充分保證教學過程的體驗性。
(二)鼓勵思考探究,加深藝術學習體驗
藝術學習是一個不斷發現、不斷創造的過程,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所產生的認識不盡相同,相應的學習體驗也千差萬別。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設計思考探究環節,通過美術鑒賞、問題探究等形式引領學生自主思考與探索,使其學會從不同視角看待藝術、分析問題,進而明確美術與藝術之間的關系,對相關學習內容形成深刻見解,充分鍛煉藝術鑒賞能力與分析探究能力。同時,利用思考探究過程促使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之美,探索生活與藝術之間的關系,逐漸擴大美術學習的深度與廣度,在加深學習體驗的同時提高藝術感知能力。
參考文獻:
楊璐璐.課程改革視野下初中美術教學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3):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