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馨貽
摘 要:教育行業的不斷發展,為小學校園教育活動提供了更多的幫助,在原有的基礎上實現了教育質量的飛速提升。而小學階段是小學生正式接觸集體化學習環境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的黃金階段。以小學音樂課程教育活動為例,將德育思想教育和課程日常教學相融合,已然成了音樂課程教學工作未來長期發展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小學教育;音樂課程;德育思想;創新與融合
一、興趣培養為核心,實現德育與音樂藝術的相互融合
踏足音樂藝術的殿堂,不僅能喚醒求學者的藝術細胞,同時也能不斷加強求學者的藝術審美觀念,從根源上打造學生高貴的藝術文化氣質,幫助學生融入音樂藝術世界中。
以小學音樂課程學習活動為例,學生借助音樂藝術的欣賞和歌唱,在熟悉音樂節奏的基礎上與德育教學思想產生共鳴,可以充分利用音樂藝術來結交更多的朋友。與此同時,音樂作為世界性語言,優美的旋律、絢麗的歌詞、令人陶醉的意境都能讓聽眾沉醉其中,不僅有利于對小學階段學生進行智力的早期開發,還能引導學生在音樂藝術的感染下,積極走向光明的未來,用音樂的光輝洗滌內心的黑暗,在全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實現德育與音樂藝術的融合創新發展。
例如,某一班級中有一位學生從小便伴有輕微狂躁癥,有一點小脾氣,遇到事情很難堅持到底。這一問題一直困擾這位學生,給其生活和學習都造成了極大的阻礙。為了給予這位學生必要的幫助,同時滿足音樂課程教育的實際發展需求,在音樂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角度入手,選擇學生喜愛的兒童音樂劇作為課程教學的內容主題。以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為例,具有畫面感的動畫、輕柔的音樂背景內容,不僅能夠讓該學生逐漸沉浸在音樂藝術的世界中,同時也能逐漸安撫其心靈,使其逐漸體會音樂藝術的魅力,從而在完成相應課程教育任務的同時,將德育思想教育落到實處。
二、音樂鑒賞藝術教學為主導,實現學生德育思想和審美意識的有機結合
小學階段的音樂課程教育工作,主要的核心內容還是以學生的音樂藝術鑒賞能力培養和提升活動為主。音樂鑒賞的過程,能夠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音樂作品中想要表達的“內涵情感、絢麗美感、節奏動感”,通過熟悉和掌握這些知識內容,幫助學生積極增強審美價值意識,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自覺抵制那些低俗、沒有營養的東西,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價值觀,將德育思想教育和音樂審美意識有機結合。
例如,在引導學生欣賞《花之圓舞曲》的過程中,小學音樂教師可以充分讓學生對歌曲中輕松、愉悅的曲調進行合理把握,讓學生隨著音樂的節拍一起舞動,以此全面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同時,還可以選擇一些民族音樂舞曲,如《瑤族舞曲》,讓學生在對現下美好生活產生感恩之情的同時,不斷增強民族歸屬感和認同感,真正意義上實現學生音樂藝術審美價值與德育素養的共同發展。
三、因材施教為手段,實現學生音樂技巧與德育文化的雙向結合發展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天賦,有些學生五音不全,缺乏音樂藝術細胞,或者對音樂藝術的認知和敏感度較差,無法和其他學生一樣快速融入課堂中。這個時候,音樂教師就不能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而應該在課程中盡量照顧這類學生,避免學生產生過大的壓力。同時還要讓這些學生充分感受到教師的關心與呵護,重新燃起對音樂的喜愛和追求。
而對于那些在音樂學習上表現優秀的學生,教師便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逐漸加強他們對樂理知識、視唱練耳等基礎性知識的學習和訓練,同時在課后積極引導學生多聽音樂,讓學生長期處于放松的學習狀態,這對其他文化學科的學習同樣具有積極作用。從上述音樂課程的學生分類教學行為來看,合理落實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是有效實現學生音樂學習技巧與德育文化雙向結合發展的重要前提保障。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課程教學過程中將德育思想教育活動與課程教學工作相融合,不僅能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調動學生的音樂藝術欣賞與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實現德育和課程教學的融合創新性發展,為積極拓展小學音樂學科未來的教育發展渠道做出貢獻。同時,小學音樂教師也可以通過該種教學模式,全面提高小學生的綜合德育素養,為社會培養更多的綜合性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悅.以音育人,攜音共進:試論小學音樂課堂中實現德育的有效途徑[J].戲劇之家,2021(4):118-119.
[2]張倩.新課程背景下小學音樂教育中學生德育的培養策略[J].中國新通信,2020,22(24):219-220.
[3]倪爾康.談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J].黃河之聲,2020(4):127.
[4]溫曉堅.德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的策略分析[J].北方音樂,2019,39(16):2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