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成云 劉琪
摘 要:問題式教學是以問題來引領學習活動、綜合運用知識和技能來解決問題的教學方式,它與地理核心素養中的綜合思維具有相通之處。以湘教版八年級上冊“滾滾長江”為例,以重慶市某中學八年級學生為教學對象,從2020年8月重慶洪水災害中朝天門被淹沒的情境出發,引導學生運用綜合思維分析導致洪水災害的原因,并提出應對之策。師生通過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完成長江知識教學的同時,學生的綜合思維也得到發展。
關鍵詞:綜合思維;問題式教學;初中地理;長江
綜合思維是指人們運用綜合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它有助于人們從整體的角度全面、系統、動態地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是地理學研究的基本思維方式。課程目標是通過教師將其融入教學過程來實現的,要使核心素養真正落地,就必須將核心素養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1]。以知識為主的淺層學習模式很難達成知識和能力深度建構的核心素養目標[2],本文嘗試以問題式教學引領學生開展深層次的學習,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融入核心素養并發展綜合思維。
一、問題式教學與綜合思維
1.如何實施問題式教學
問題式教學是用“問題”整合相關學習內容的教學方式,它以“問題發現”和“問題解決”為要旨,在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地理的思維方式,建立與“問題”相關的知識結構,并能夠由表及里、層次清晰地分析問題,合理表達自己的觀點。初中地理課程內容以區域地理為主,但教材并不強調地理要素,需要在教學中融入和提示[3],通過問題來整合學習內容,將區域自然地理環境要素與人類活動之間的因果關系建立起來,以發展學生的綜合思維。問題解決分為三個主要步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出發,選擇能引發學生探究和學習興趣的問題情境,然后提出與情境相關的問題。問題可以由學生自己發現,也可以由教師提出,但問題應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要找出事物的影響因素,確定具體原因,組織學生合作交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形成對問題原因的初步認識。每組確定一位發言人,從小組代表的回答中提出更深入的問題,使學生產生認知差異。教師可以采用講授新知、提供學習包、學生自主收集相關材料信息等方法促進學生對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在解決問題時,引導學生“對癥下藥”,提出設想,并通過付諸實施以檢驗設想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判斷問題是否得到解決。
2.問題式教學如何指向綜合思維
指向綜合思維培養的問題式教學,首先需要建構特定的教學情境,這是課堂教學問題的源泉,需體現出問題的綜合性、復雜性。問題的解決要能涉及多方面的地理要素以及突出區域內的整體聯系、區域間的差異和聯系。其次,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既要培養學生能基于一個具體區域的自然、人文要素分析區域問題,認識整體性,也要能從時間變化的角度和區域分異的角度分析問題。
二、指向綜合思維培養的問題式教學案例
1.設計思路
本文以八年級“滾滾長江”為例,設計了三個方向的教學思路:首先是一條問題明線,2020年8月中下旬,重慶發生洪水災害,渝中半島頂端的朝天門被洪水淹沒,分析洪水災害的原因,提出應該如何應對重慶類似的洪水災害,同時遷移到防御長江荊江段洪水問題。第二條線是這條明線的邏輯暗線,即問題解決思維。第三條線是教學目標的暗線,讓學生達成長江的知識和綜合思維。過程設計線索如圖1所示。
(1)情境創設。朝天門位于重慶市渝中區渝中半島的嘉陵江與長江交匯處,是重慶以前的十七座古城門之一,氣勢雄壯,一般洪水難以使其淹沒。以2020年8月重慶洪水導致朝天門水位上漲的視頻為導入,由此引導學生思考朝天門被洪水淹沒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學情分析。由于八年級的學生還沒有較強的綜合思維意識,思考問題的角度單一,對問題的認識不全面,對朝天門被洪水淹沒的原因進行綜合分析較困難。學生在沒有引導的情況下很難綜合多方面要素,對長江流域自然特征不熟悉的情況下也很難全面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
(3)內容簡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來自湘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三節“滾滾長江”。學生已學過中國的地形、氣候和河流的內容,對河流的水文特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本節對應的課程標準是:①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長江的主要水文特征和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②舉例說明區域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③了解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朝天門洪水的原因”是一個綜合而復雜的問題,涉及多方面地理要素,這充分體現了綜合思維中的地理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和地方綜合的思維。因此,本節課以問題式教學的方式發展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
2.教學實施
(1)從洪水情境啟動問題。在課堂中給學生分享視頻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視頻中的情境是2020年8月長江上游發生重大洪澇災害導致重慶著名景點朝天門被淹沒;授課對象是重慶本地的學生,能立即激起學生當時的經歷體驗,洪水是怎么產生的以及應該如何防御洪水等問題解決的需求,能讓學生產生共鳴。“洪水是怎么產生的”這個問題設計的意圖是從綜合思維中的地理要素綜合入手了解學生的綜合思維基礎水平。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學生對洪水產生的原因是有了解的(圖2),但思維較零亂,綜合思維能力有待提升。
(2)分析洪水形成原因。由于八年級的學生探究能力受知識和技能水平不足的限制,思考問題的全面性和邏輯性不強,教師需要在體系上和邏輯上進行引導,這正是綜合思維和問題解決思維的培養過程。教師提出可根據河流的流動方向把河水分為流進來和流出去兩個方向,引導學生從這兩個角度入手,再從氣候、水文、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為因素綜合分析洪水產生的原因,培養學生的要素綜合思維。提出探究問題:洪水產生是因為流入的水多于流出的水。流入多的原因有哪些?流出少的原因有哪些?教師在學生回答討論的基礎上寫出的板書如圖3所示。
圖3 教學現場板書]然后,以朝天門洪水形成原因為例進行具體分析。根據朝天門的位置引出“長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關于長江的地理知識,該部分運用圖像、視頻、閱讀材料等作為學生學習的“腳手架”。根據相關材料引導學生理解時空動態的演變以及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思想,目的是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能夠結合地理要素的時空變化思考朝天門洪水形成的原因(圖4)。提出探究問題:哪些原因會造成朝天門洪水?
(3)尋求經驗,解決問題。教師為學生提供一些緩解“洪水災害”的閱讀資料,引導學生從經驗出發聯系實際,并從分析原因出發,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圖5),目的是訓練學生的地方綜合思維。設計探究問題:請為避免朝天門洪水再次發生提出你的建議。
(4)教學反饋,課堂鞏固。通過拓展延伸環節,檢驗學生是否能夠運用綜合思維,不要求學生能夠分析得全面,主要考查學生在思維上是否有變化,并起到及時鞏固的作用。同時與課前學生在沒有進行綜合思維訓練時的回答做對比,檢驗教學效果。設計探究題:長江中游荊江段洪澇災害的原因和防御對策。本節課教師采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把學生對一系列問題的回答展示出來,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學生在分析問題的思路上由無序變得有序;角度上由片面變得全面;思維上由無綜合思維變得有綜合思維。并且在隨堂練習分析荊江段洪水成因及防御對策時,雖回答不夠全面,但是學生知道從降水、地形、河道的形狀、支流以及人為因素角度去分析成因,并針對成因提出對策。可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運用綜合思維分析問題。但因為是隨堂練習,對于綜合思維的運用也許只是“現學現賣”,還不能確定是否真的具備運用綜合思維的能力,這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觀察和強化。
三、進一步思考
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并不是一節課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師從初中階段開始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逐漸增強其綜合思維能力。在該過程中需要地理教師不斷探究新的教學方式,在傳統的教學中尋求突破,精心設計每一節地理課,讓學生在地理課上不僅能學到豐富多彩的地理知識,開拓思維能力,還能將核心素養在現實中得到落實。
參考文獻:
[1] 羅祖兵,郭超華.學科核心素養評價的困境與出路[J].基礎教育,2019,16(05):49-56.
[2] 袁國超.基于核心素養的深度學習:價值取向、建構策略與學習方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08):3-5.
[3] 賴秋萍,陳昌文,盧曉旭.基于明暗線索的問題式教學探究——以“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下半月),2019(09):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