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榮 王崇廣
摘 要: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的深入,數學教師已經不再局限于單純提升學生的技能,還注重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習是一個不斷進取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源源不斷地出現錯誤。很多教師對這些錯誤的處理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教師幫助學生改正錯誤便沒有了下文,有的教師則是讓學生將錯題收集起來,溫故知新。采用的教學方法不同,產生的效果自然各不一樣。從錯題重新利用的角度分析小學數學課堂高效利用糾錯本的具體對策,讓學生在差錯中學習,從而達到“溫錯知新”的目的。
關鍵詞:數學教學;歸類整理;糾錯本;教學對策
“人恒過,然后能改”。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出現錯誤并不可怕,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找到錯誤出現的原因,改正出現的錯誤,并且爭取不再出現類似的錯誤。如果這個糾錯、改錯的環節沒有辦法落實,那么學生就沒有辦法解決學習中存在的困難。如何高效地利用錯題本是數學教師應該著重思考的問題之一。
一、科學建立“糾錯本”
數學知識需要不斷積累,這個積累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在練習中出錯、然后改錯的過程。發現錯誤、糾正錯誤是當前數學課堂應該關注的重點內容。想要改善糾錯的效果,激發學生糾錯、改錯的積極性,首先需要做的便是建立一個“糾錯本”
1.歸納整理記錄錯題
在建立錯題本的時候,教師可以嘗試通過分類整理的方式,讓學生將錯題的類型進行分析,然后將相同類型的錯題整理在一起。一般來講,學生比較容易出現的錯題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其一,粗心大意型。這部分錯題是因為學生審題不認真、計算不認真或者書寫不認真所導致的。其二,計算錯誤型。計算錯誤產生的原因也是多樣化的。可能是學生沒有掌握計算的方法和步驟,也可能是學生因粗心大意導致計算出現的問題。其三是概念模糊型。這類錯誤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學生對一些數學概念、數學計算原理或者計算公式沒有掌握到位而產生的錯誤。除此之外,還有解題技巧類、圖形分析類等。將問題歸納整理以后,學生需要將不同錯誤產生的原因標注清楚,這樣在后續翻看的時候,便于分析與鞏固。
2.記錄錯題原型以及正確解題方法
很多學生在記錄錯題的時候,往往是將題目抄一遍,然后將正確的解題方法抄一遍,這樣獲得的效果比較差。學生需要將自己錯誤的解題方法記錄下來,然后將教師的解題思路記錄下來,尤其是如何尋找到突破口,這樣再次回顧的時候,學生才能夠了解自己犯錯的基本原因。
3.尋找相似題目進行補充
通過教師的講解,有的學生認為自己掌握了正確的解題方法與思路,但這其實是學生自己認為的。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或者讓學生自主尋找一些類似的題目附著在錯誤題目的旁邊,并將正確的解題方法記錄下來。當學生復習的時候,可以嘗試做一下這些相似的例題看看是否會出錯,如果沒有出錯,說明學生已經掌握了;相反,如果學生的解題步驟不順利,那么學生掌握得并不徹底,仍然需要加強練習。
4.對錯題進行改變再塑
數學學科講究舉一反三,僅僅記住原題的解題方法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讓學生將類似的題目進行重編。為了鍛煉學生的這種能力,教師可以將學生的一些錯題整理出來,然后對其題目進行適當的改動,讓學生重新進行解答,以此提高學生的舉一反三能力。
二、糾錯本的合理利用
1.時間上的合理利用
很多學生根據上述方式建立了糾錯本,但是許久不會翻動一次,每次都是臨近期末,才會拿出來簡單看看,這樣使糾錯本的利用效果比較差。教師可以嘗試給學生制定專門翻看糾錯本的課程,如每周的最后一天,單獨拿出來一節課,讓學生翻閱自己的糾錯本,重新回顧錯誤。
2.保證每天的錯誤每天記錄
在發現錯誤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當天將錯誤記錄下來,達到今日事、今日畢的目的。這樣一來,學生每天將錯題集中處理,所用的時間比較短,而且記憶也會深刻。否則時間一長,很多學生已經忘了自己做錯了哪些題目或者忘記了這些題目的正確解決步驟,這對學習自然是不利的。教師可以在每天最后一節課的最后幾分鐘,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讓他們總結錯題,也可以將整理錯題當作數學作業留給學生,這樣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還是對傳統數學作業形式的一種創新,對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顯著作用。
參考文獻:
[1]任德平.小學高年級數學糾錯本的有效利用策略[J].天津教育,2020(13):73-74.
[2]朱德洪.自說自悟,助力小學數學糾錯[J].教書育人,2020(8):70.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十三五”規劃課題“運用糾錯本,提高小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GS[2018]GHB2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