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麗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留守的孩子與年邁的老人相依生活,日子一天天流逝,孩子到了該上學的年齡。當走進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時,孩子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教師應該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發現他們的內心需求。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疏導;教育方法
我是一位工作幾年的幼兒園老師。現時,我們班有個孩子,小名叫妞妞。妞妞的爸爸媽媽常年在外務工,只在春節期間回家一趟。平時妞妞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因爺爺奶奶年齡大,在教育中經常力不從心。爺爺奶奶與孩子的年齡有很大的差距,生活習慣上也有很大出入,文化水平低,在遇到一些問題時無法為孩子解決。一直處于這種狀態下,孩子變得比較敏感內向,不愿意和其他人交流。長期的留守生活讓妞妞變得非常孤單、冷漠、不自信,還有強烈的自尊。
缺乏歸屬感,是留守兒童中比較突出的心理問題。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是由親子溝通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平時的親子互動中幼兒能夠得到歸屬感。歸屬感可以使幼兒獲得存在感,也能從中得到自信,獲得更多的情感需要。妞妞較長時間遠離爸爸媽媽生活,歸屬感的缺失和需求使她與眾多孩子大有不同。
平時爺爺奶奶對孩子比較溺愛,遇到事情,即便孩子做錯了,也不舍得去管教,造成了孩子對事情認知度的缺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容易沖動,發現問題時,不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是選擇逃避。對于老師的管教和批評易產生逆反心理,嚴重時會產生動手解決的傾向。
認知偏差使妞妞認為家里窮,爸爸媽媽沒有本事,才出去打工出苦力。由此產生怨恨情緒和消極想法,即使父母回家看望她,她也會疏遠他們,導致情感的隔膜,以致難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未來感到茫然。
對于妞妞的心理問題,我選擇有針對性地疏導與教育。首先,與家長溝通孩子的問題。兒童心理問題的本源是缺少父母的陪伴與愛護,他們更多的是在不安中不得不獨立。所以,我首先提議的是,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培養還得先從父母做起。作為父母,要經常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從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增加孩子的歸屬感與安全感,讓孩子體會到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是被每個人需要的,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代,父母對自己的愛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雖然爸爸媽媽平時沒有在身邊,但是自己的童年、自己的世界,父母永遠不會是缺席的人。
其次,生活上、學習上,作為父應要盡量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平時的節日,父母可以送一些小禮物,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關心、愛護,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溫暖,在情感上得到滿足,讓孩子不再孤單,擁有自信,愿意與同伴交往和交流。
第三,在學校,我會更多地關注妞妞的心理變化,根據不同的問題選擇不同的解決方式。雖然家長不能在身邊陪伴,但是我可以不斷變換角色,讓妞妞感受到我對她的多層愛護,以彌補她愛的缺失。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一個好教師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他熱愛孩子,感到與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善于與孩子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與悲傷,安撫孩子的心靈,時刻不忘初心,用愛育人,不要吝嗇每一句話、每一個微笑,激發幼兒潛在的能量。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讓幼兒形成屬于自己的人格魅力,更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讓他們充分發現自己的價值,體驗到自己作為人的尊嚴和幸福感。對于孩子來說,他們最需要的就贊賞。作為老師要尋找幼兒身上的閃光點,然后加以肯定,從而讓幼兒樹立自信心,讓他們發揮特長,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充分體會成功的喜悅,在無形中增強自信心。
在教育的道路中還有很多的問題等著我去發現,去解決,幫助更多的孩子尋找自信心,體會成功的喜悅,體驗與同伴交往帶來的積極情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雖然在這條道路上中會碰到很多的挫折,也有可能面對這些挫折時我會變得無助,會變得不知所措,情緒的波動會讓我表現出倦怠。但是我相信,在我的教師路上,這些挫折和消極的情緒都會讓我變得更加堅強,充滿正能量,為了這些孩子們,也為了我兒時的夢想,當看到他們臉上的那份天真,仿佛一雙清澈的眼睛就能看到所有的一切,這時再多的委屈也顯得無足輕重。我相信,我會更加努力做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