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斐
摘 要:小學美術課程應回歸兒童生活,讓小學生能積極勾起對生活的美好回憶,激起他們的大膽想象力與美術創造力。在此,針對小學美術教育生活化的路徑作相關思考。
關鍵詞:小學美術;回歸生活;教育路徑
小學時期的孩童對生活中形狀直觀、色彩鮮明的事物十分感性,這正是由他們的直觀形象思維所決定的。小學美術教育活動要能基于生活,融入兒童生活,充分勾起小學生對生活的回憶,發揮他們的大膽想象力與審美創造力。那么,如何讓小學美術教育充滿濃濃的生活味道呢?
一、小學美術生活化素材的精心選擇
1.賦予美術課程素材的生活化特征
小學生是生活中活生生的個體,他們的學習活動皆離不開生活,一切情感體驗、經驗積累皆從生活中獲取。小學生的審美意識也需要在生活中漸進形成,逐漸讓學生學會發現生活中的審美元素。因此,教師要賦予小學美術課程中學習素材的生活化特征,激發小學生對美術學習的濃厚興趣。
例如,在開展小學美術課程活動“騎自行車的人”一課時,教師可以把小學生在生活中騎自行車的圖片帶到課堂上來,指導他們進行觀察,讓他們知道怎么觀察、發現什么、哪些部分被遮擋住了……而后再帶領小學生勾畫出兒童畫。
2.用心選擇少兒生活中的美術素材
在小學美術教育課程的實施中,教師不必拘泥于現有的美術教育內容與活動形式,要能帶領小學生從美術活動課堂走向課外,來到生活中搜尋美術學習素材。這樣,才能讓美術啟蒙教育更具生活味道,才能讓小學生獲得美術綜合學習能力的直接提升。
例如,在開展小學美術課程活動“創意粘貼畫”一課時,教師可以布置小學生從生活中收集美術素材的活動任務,讓他們把一些碎布條、黃豆、大米等生活材料帶到課堂上來。然后,教師再和小學生共同設計粘貼畫,設計出精美的創意粘貼畫。
二、小學美術生活化活動的路徑建構
1.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
建構小學美術生活化教育活動,教師應創設感性的生活化情境,激發小學生的美術探究學習興趣,營造濃郁的氛圍,提升小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小學生有效地完成美術作品的繪畫與欣賞活動。
例如,一次小學美術活動課,筆者首先讓學生欣賞課件呈現的卡通作品“夢中的女孩”,然后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大膽想象,創作一幅與做夢相關的兒童畫。活動開始前,教師在美術活動室進行場景布置,打開朦朧的燈光,播放輕柔的音樂,給學生營造溫馨的入睡氛圍。隨之,教師用引領性的話語引入美術活動的主題。教師問:“小朋友,你們做過夢嗎?”大部分孩子回答:“做過!”教師追問:“你做過什么樣的夢呢?”有的孩子說:“我做過的夢是噩夢,挺嚇人的。”有的孩子說:“我做過的夢是美夢。”……教師繼續追問:“你做過的噩夢是什么?怎么嚇人了?你做過的夢是美夢?又美在哪里?你們能回想一下嗎?”學生想進行表達的興趣有效地被激發了出來,探究學習美術的欲望油然而生,再給予學生充分表達的時間。繼而,教師再問:“誰還能說說自己做夢時的樣子?”有的孩子說:“不記得了。”有的孩子說:“可以想象出來,但是,不好說出來。”此時,教師再次提問:“誰能表演一下做夢時的樣子?”教師邀請小學生表演自己睡覺時的姿態,其余小學生對表演者的睡覺姿態與神情進行細致觀察。待小學生觀察完后,教師再次呈現卡通作品“夢中的女孩”,讓他們認真欣賞,進行評價,并鼓勵他們畫出一幅“夢中的我”。
通過生活化情境的模擬創設,將小學生帶入回憶、想象的時空,使他們在特定的生活場景中進行觀察、想象,既激發了小學生對美術活動的熱情,又提升了他們的審美欣賞能力。
2.感受生活實踐,提升美術創作能力
在小學美術教育活動中,教師要給予小學生實踐活動的時空,讓他們走進生活與自然,讓他們親歷美術觀察與寫生活動,逐漸培養他們的美術審美素養與創作能力。
例如,帶領小學生走進生活中的葡萄園,觀察“生熟葡萄”,激發小學生的繪畫興趣,提升他們的美術實踐能力。在活動中讓小學生親歷采摘生熟葡萄的活動體驗,給予小學生細致觀察的空間,讓他們能直觀感知“生熟葡萄”的形狀、顏色、大小等,在品嘗“生熟葡萄”的過程中讓小學生感受酸、甜等味道,促進小學生對美術觀察方法與學習經驗的攝取。
總而言之,小學美術教育活動要走進生活,融入更豐富的生活元素。教師要能創新使用小學美術教材,賦予美術學習素材更豐富的感性特征,引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小學生在美術創作活動中不斷提升美術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