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悅
摘 要:通過文獻資料法、案例分析法以及經驗總結法探討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構建智慧課堂,取得一定成果?;诖?,結合實踐結果簡要闡述構建路徑:關注“主體喚醒”,利用信息技術設計新課導入;關注“主體生成”,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全員參與;關注“主體需求”,利用信息技術拓展教學內容。
關鍵詞:智慧課堂;信息化技術;小學語文
信息化發展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也被越來越多的教師運用到教學工作中。這種教學方式具有很強的交互性,以智能終端為載體,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向學生平板電腦端推送云平臺資源,輔助他們個性化學習。在本文中,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以及對智慧課堂的探索,就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平板電腦構建智慧課堂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
一、關注“主體喚醒”,利用信息技術設計新課導入
新課導入十分重要,若是設計偏頗,會影響學生的聽課質量以及整體教學水平。信息化教學背景下,教師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主體喚醒”,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及教學內容,依托智慧課堂所具備的優勢即多元化呈現信息的方式巧妙設計導入,從而達到“會其神、激其趣、聚其精”的目的[1]。
例如,在教學《海上日出》一課之前,教師可以利用白板、投影儀等多媒體設備展示出提前從網上下載的關于海上日出的圖片或視頻,也可以將相關的視頻或圖片直接推送到學生平板電腦上,通過優美的景色圖片吸引學生注意力,讓他們置身其境,充分感受海上日出的魅力。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再組織學生閱讀課文,學生就能輕松理解文中關于“天水相接”“紅霞”“跳出海面”等靜態或動態場景的描寫。教師不用花費較多的語言去描述,就能取得“無聲勝有聲”的效果。這樣的課堂導入簡潔、形象、生動,可以充分發揮激趣和引導的作用。
二、關注“主體生成”,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全員參與
在傳統的語文課上,因為時間、空間的限制,教師無法實現與全體學生的互動,比如提出問題后,只能找個別學生去回答,這樣只能了解一些片面信息,不能了解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信息化背景下,教師需要關注“主體生成”,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全員參與的課堂,確保每個學生都真正參與到知識的構建與探究中,從而實現教學高效化[2]。
例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筆者在深入研究課文內容以及教學要求后整理了如下問題:“(1)將課文分成幾個部分,每個部分用一句話概括。(2)為什么課文將五位戰士說是五位壯士?(3)最讓你感動的句子有哪些?選出最讓自己感動的一句并且說明感動的理由?!比缓髮⑦@些問題推送到學生電腦平板端,要求他們思考并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問題,然后點擊“提交”。這樣,筆者就能查看每個學生的答案,了解他們對這篇課文的掌握情況。此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游戲活動,比如將生字生詞等基礎知識設計成“闖關游戲”,然后組織學生在電腦平板終端玩游戲,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三、關注“主體需求”,利用信息技術拓展教學內容
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與眾不同的需求,而教師對學生是“一對多”的局面,面對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很難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逐一給予滿足。而智慧課堂具有不受時空限制的優勢,教師可以利用這一載體對學生進行教育,關注“主體需求”,利用信息技術拓展教學內容,讓每個學生的語文學習需求都能得到滿足[3]。
例如,在講完古詩詞后,有的學生對古詩詞的含義尤其是一些生字詞仍然不理解,教師可以向這部分學生的平板電腦端推送關于這節課生字詞的課件或微視頻等;有的學生想要深入了解作者,教師可以將關于古詩詞作者生平經歷、代表作、性格特點的文檔或視頻資料推送到這類學生的平板電腦端。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向他們推送與古詩詞主題相似、內容相似、意境相似、情感相似的其他古詩詞等指導學生拓展閱讀。通過這種方式與學生之間構建良好的互動平臺,最大化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
四、結語
對于智慧課堂的構建當下仍然處于研究和總結階段,要想實現常態化還需要不斷實踐和反思。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與時俱進的意識,關注“主體喚醒”“主體生成”與“主體需求”,真正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利用信息技術設計新課導入、實現全員參與、拓展教學內容,充分發揮智慧課堂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曉娟.移動互聯網視野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探究[J].新課程,2021(24):101.
[2]李澤芬.探析互聯網環境下小學語文智慧課堂構建策略[J].新課程,2021(20):137.
[3]龍子翅.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小學語文智慧課堂模型構建研究[J].基礎教育參考,2021(4):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