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叢
摘 要:加減乘除運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將運算能力的培養作為核心數學能力培養,充分體現出小學數學教育對學生運算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小學階段;數學教學;計算能力;提升策略
在小學階段打好計算的基礎,需要教師和學生都付出更多的努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作者根據自身以及觀察的經驗,給出提升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幾點策略。
一、創設情境,興趣引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會學得更加容易。所以學生對計算產生興趣之后教師教學也會事半功倍。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激發學生對計算的興趣,可以創設情境,在情境中給出問題,然后學生作答。學生在情境里計算,會產生更多求知的欲望,會更加認真地去動腦思考,慢慢的計算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
小學生的情境創設最好還是選擇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買文具,小學生對這一情境更加熟悉,小紅到文具店買文具,文具的價格為:筆記本的價格為1元1本,鋼筆的價格為筆記本的3倍,尺子的價格為鋼筆和筆記本價格之和的一半,小紅有50元,買了5本筆記本,2支筆,請問小紅剩下的錢可以買幾把尺子?
文具購買是小學生經常經歷的事情,所以對于這種情境小學生更加熟悉,遇到自己經歷過的,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教師帶領學生一步一步進入情境問題中,學生跟著教師的思維思考和計算,最后得出結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得到了積極引導,最后得出結論能滿足學生的思考,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培養了愛計算的好習慣。
二、傳授學生計算技巧
數學是一門需要不斷思考的學科,因為數學的思維方式很靈活,所以在學習數學的時候思維方式也必須是多變的。在數學中的一道計算題,一般都會有很多種解法,教師需要根據數學的這一特點列出解決這道題的幾種方法,并將幾種方法結合起來,找到解決問題的捷徑。在教學過程中就讓學生找到一題中的多解,訓練學生的思維,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計算的靈活性。教師在學生能夠接受的前提下,教給學生一些計算的技巧,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可以更加理解數學的思考方法。
年級越高,教授的計算方法就更多,很多題目往往是將新學的和以前學的結合起來成為一道計算題,學生不僅要掌握新學的知識,還需要記得以前的知識,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對計算的方法如果掌握了是不容易忘記的。在多位數相乘的教學過程中,有很多技巧教師需要教給學生,如5和任何數相乘尾數都是5或0,在計算時看到這個就可以基本確定尾數。在計算時,看到有5的話也要優先和5計算,在計算35×99=?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之前的例子,找到其中的規律,可以發現35×99=35×100-35×1,這兩個式子相等,并且后面一個明顯比前面一個好算,在計算過程中,學生也能感受到計算帶來的樂趣。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自己去尋找規律,為學生后續學習數學計算奠定基礎。
三、突出運算定律的作用,讓學生養成主動運用運算律的良好習慣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教授學生進行數學運算是重中之重,因此教師需要將大量的運算定律教授給學生,給學生的計算過程提供方便,同時學生在掌握運算定律之后,還會極大程度上提高其解題速度。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講例子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相關的內容,便于解決問題。如講解0.5×1.25×1.6這一題時,教師應通過利用結合律對原來的公式進行拆分重組,使原來的公式變成(0.5×2)×(1.25×0.8),就能夠很容易地得到答案為1。所以,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在上課前總結一些與運算定律相關的題目,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以搶答的方式進行相關的教學,通過這種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每個運算定律的特征,還可以讓其在做題的過程中得到經驗,進而達到簡化計算的效果。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同時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需要從小學就開始培養其計算能力,從而引起學生對數學的喜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所以,在小學階段進行合理有效的數學計算教學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陳靄琴.淺談如何全面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計算能力[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21):101,103.
[2]鐘華.淺談在小學教學中應如何培養高年級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J].新課程(上),2018(1):186-187.
[3]葉少珊.計算能力,學習數學的堅強后盾:小學三年級學生計算能力培養淺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7(4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