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輝
摘 要:難預設、難把控、難創新、難有成效,是習作教學的難點。馮老師的課堂從取材、立意、建構、加工四個方面給孩子提供了學習習作的四個支點,也為我們提供了作文教學的四個“支點”。
關鍵詞:支點;童心;作文教學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難預設、難把控、難創新、難有成效,是擺在廣大一線語文教師面前的困惑。
支點一:述故事架起習作取材的支點
“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信心,愿意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是新課標小學語文第二學段習作目標的要求。表達的前提是有話可說,我們需要用石子激起微浪,打開學生的話匣。
馮老師在課堂的開始就與學生互動,通過回憶自己經歷過的“心兒怦怦跳”的事兒——坐過山車的經歷,創設真實語境,打開學生的話匣子,給學生一個習作取材的支點,與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喚醒學生生活的記憶。由緊張到快樂到自豪,馮老師一步步引導學生打開記憶的閘門。飛機歷險、偷看電腦等富有生活情趣的故事便從學生日常生活中奔涌而來,促使孩子在交流中一吐
為快。
支點二:記筆記架起習作建構的支點
寫作是一項充滿創造力的活動,會說不一定會寫。即使會寫也可能是隨想隨寫、隨寫隨想,這樣容易造成條理不清、層次混亂,有的學生甚至有時還收不了尾,或者寫不下去。
馮老師的課告訴我們說與寫的一個結合點就是構思與取舍,就是擬寫提綱。對于初學寫作的學生來說,擬寫提綱有一定的難度。
馮老師關注到這個階段學生的難點,在學生口述事情經過的同時,記下“飛機歷險”這一事件令學生“心兒怦怦跳”的幾個階段。這種以記筆記的形式在黑板上呈現寫作思路,實際上就是給學生一個列提綱的范例,一個建構文章思路的支點。學生仿照這個范例,一個個富有自己生活情趣的“心跳圖”在回憶中水到渠成。
沒有道理的說教,沒有方法的強行灌入,馮老師在潛移默化中勾勒出提綱的雛形,借助心跳這條線架起讀與寫的橋梁,架起建構習作的支點。
支點三:落筆處架起習作立意的支點
“講清事情”是本次寫作的基礎,也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講清事情”的同時還能“講出感受”,能讓敘事更精彩,是學生需要學習的新知,是本課習作教學的知識能力增長點,也是本篇習作的立意點。
教學中馮老師借助形象的“心跳圖”,讓學生用直觀的方式體會“事情”與“感受”并進,在講清事情的基礎上聚焦感受,讓寫作的思維過程變得可視、可觸。
然而一堂課的時間總是有限的,馮老師在落筆處沒有面面俱到,而是聚焦心跳,在“心兒怦怦跳”的最精彩的時刻,停下來,寫一個片段。從“想法多了、身體變
了……”多個角度,借助資源包和自己積累的詞語把感受寫清楚。在落筆處給學生一個習作立意的支點,教會學生關注文章的重點和中心——感受。
馮老師此舉關注了年段特點,關注了單元特點,將寫作訓練目標“化整為零”,在細處指導練一個點——感受。
馮老師在重點處落筆的處理不僅妙在小切口、大目標地建構全文,在行筆時做到詳略得當,還妙在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示弱、說真話的過程。習作教學中,我們通常會先將例文呈現,分析寫作方法后再讓學生寫。這樣的操作看似給孩子一個模仿的范本,實際上框住了孩子的思維,讓孩子過多地關注形式,而不是內心真實的想法。沒有例文引路的作文自然是不成熟的,但是孩子可以更多地關注真實的生活場景。這就是一個示弱和說真話的過程。這樣的處理更容易、更真實地診斷到學情,再次感悟學生的困難點。之后在分析例文時,他們的關注點便多了一份比較和思考,為下文的修改做了很好的鋪墊。
支點四:微視頻架起習作加工的支點
微視頻是信息時代大環境高效課堂的產物,用得好,可以力拔千鈞。馮老師在教學中兩處使用了微視頻教學:一處是將抽象的心情外化為動物直觀地呈現出現,引導學生發現自己內心的情緒;另一處是借助微視頻以教材中的資源包和學生習作片段為素材,總結方法,通過修改的方式為學生梳理出寫清楚感受的方法。
如果第一處的運用是初步的感知,激發興趣,而第二處的微視頻就像一根線將散落在課堂上的點滴收獲編織出一件作品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強化學生的方法意識。
馮老師借助微視頻避開直白的說教、灌輸,于無痕處滲透著方法,同時又通過微課,整合學生的零碎經驗,使緘默知識顯性化,讓部分孩子掌握的知識,轉化為大家都可以運用的方法,演繹出作文教學的“趣”與“味”。
總之,馮老師的課堂充滿了智慧,包含了對習作教學的深度思考,探細微處巧著力,無痕處架起一個個習作的支點助童心起飛,匯聚點滴成果成華章,是我們值得學習和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