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東
摘 要:語文作為素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門學科,從小學開始就存在學生的知識脈絡中,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閱讀作為語文中占比較大的模塊,教師應積極主動地研究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策略,從而改變傳統模式的枯燥乏味,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小學語文
一、培養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意義及作用
小學階段的學生缺少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思維正在從具體形象思維轉變為抽象邏輯思維。對于語文這種工具性比較強的學科,通過教師的積極引導,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也能潛移默化提高其他學科能力,進而提升課堂效果及質量,使學生茁壯成長。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通過閱讀能力主動閱讀,學生可以主動選擇書籍,選擇適合自己的健康有意義的圖書進行閱讀。教師的積極引導使學生與書中內容產生思想碰撞,并進行交流溝通,從而達到觀點的融合統一。教學模式是通過一定的教學觀念、教學手段、教學大綱等所形成的一種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大綱、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步驟。
二、培養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策略
1.教師重視課外閱讀對小學生的影響
學校一般會設有閱讀室,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借閱室自行借閱圖書,但要告訴學生不能在課上閱讀,要愛護書籍并在時間要求之內及時歸還;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自己喜歡的圖書來學校利用課余時間自行閱讀,同學之間可以相互借閱;打造圖書角,讓學生將家中自己喜歡的圖書帶到學校,放到圖書角里為學生提供便利;保證學生每天或者一周的閱讀量,并進行閱讀評比。
課外閱讀可以作為課內文章學習的補充,在教師進行教學時可以帶領學生一同感知、閱讀,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原著中找到對應章節,閱讀后比較原著與教材中有什么不同,如果可以在不改變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合理增刪,能夠加強學生對原文的感知及掌握。教師為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要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進而帶領學生主動閱讀。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使閱讀教學模式從傳統的教師引導、教師帶領逐步轉變為學生的“我想讀”“我要讀”。進而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充分發揮不同模式對于語文教學的作用。
2.開展豐富的閱讀課程,培養學生的審美
相比傳統的授課模式,我們可以開展一些閱讀角落、線上課堂、學習食堂等等。孩子在課間或者午休時間如果想要閱讀一些書籍或是課文可以在閱讀角落進行學習,同時我們給他們獎勵代幣。課間餓了的學生可以在學習食堂閱讀五分鐘,我們給他們一些餅干或者牛奶。同樣放假期間我們也可以在線上讓孩子們進行閱讀并與家長進行實時交流等等,這都是比較有效可行的教學方式。同時我們可以布設一個投影儀,為學生更為生動地放映一些與學習內容有關的視頻、電影或者PPT。此外,今天的小學生的壓力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在課堂之外我們應該開展一些戶外互動與閱讀學習相串聯。我們可以跟鄰近的圖書館進行合作,讓孩子某個時間段在圖書館閱讀自己喜歡的書。再比如課上的學習內容我們可以與課外的活動相結合,逐漸引導孩子上課認真聽講,因為課上的知識才是活動游戲里獲勝的關鍵,這需要教育者將兩者有效結合起來。
在開展閱讀課時,選取適合低段學生的文章進行賞析,給予學生一定的選書自由,使學生的興趣愛好得到很好的啟發。家長與教師應對學生進行鼓勵,學生受到的鼓勵越多,越能提高閱讀的興趣,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審美,使閱讀的形式更加多元化。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應積極賞析文章,對低段學生理解文章有著指導促進作用。語文老師應積極挑選低年級學生易接受的古詩詞,并與學生探討作者在詩詞中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注重優美詩詞的背誦,理解其中的內涵,感受古人游玩時的心態與心情。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對于發展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應充分引導并培養學生的知識素養,拓展學生思維,找到更有效的提升語文閱讀能力的方法,使學生可以更直觀地了解閱讀。使學生產生閱讀的良好習慣,為未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而更高效地學習。
參考文獻:
[1]任婷新.基于閱讀能力培養的小學語文教學研究[J].新智慧,2019(12):122.
[2]張瑩.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文學素質培養[J].課外語文,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