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道鋒
【摘要】初中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時期,這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高效的數學課堂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其中的各個教學環節可以成為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載體,使學生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研究的能力。基于此,本文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對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的重要性進行了分析,并在這個基礎上探究了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的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數學;高效課堂;課堂教學;課程構建
一、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對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的重要性
(一)可以明顯促進數學教學改革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核心素養的培養理念融入其中可以促進教學改革的深入落實。在新時代的教育環境下,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定方式已經發生了變化,教師不再將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同時也不再像過去教學那樣對學生的創新思考能力進行束縛。而核心素養的培養與這一教學改革目標具有一致性,教師對學生數學思維品質的培養更為重視,能夠引導學生對數學現象產生疑問,并以數學的思維來解決問題,這可以促進我國初中數學教學課堂的改革。
(二)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下,學校將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作為主要的目標,教師也會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價值觀與情感態度等多方面的角度來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將學生培養成綜合素質高、個人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同時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將核心素養用于初中數學教學當中還可以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使學生能夠自覺使用數學的思想來解決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
二、基于核心素養培養視角下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
(一)實現對傳統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
在核心素養培養的理念下,教師對數學學科背后深層素養的培養更為重視,他們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會自覺實現教學方式的創新,通過對學生的有效引導來實現促進他們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思維。在高效課堂構建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技術,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突出應用型數學題目的價值,使學生在題目解答的過程中能夠對其中的數量關系進行仔細研究和認真分析,以生活當中的常見情境為載體建立起數學知識結構模型,通過數學思維來對生活當中的數學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微課和慕課的形式幫助學生將教材當中每一個章節的知識框架進行梳理,可以以動畫和視頻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幾何圖形的分解過程,還可以通過建立生活化情境的方式來調動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比如在學習“角的度量”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鐘表盤上的角”,引導學生計算出一點整、八點整、九點整等時刻鐘表盤時針與分針之間所成的角度。
(二)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初中階段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教師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時候需要關注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關注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教師需要堅持因材施教的方式,引導學生獨立解決數學問題,并在數學活動當中感受到數學的重要性、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一方面,教師需要采取個性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教師還需要擺脫教材的限制,通過教學材料拓展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比如在學習“平面圖形”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劃分數學小組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相互合作可以實現共同進步的效果,教師則需要通過適時的引導,幫助學生轉化解題的思維、尋找解題思路,實現數形結合數學思維的培養。
(三)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很多抽象性的數學問題,他們無法通過具體化的思維來理解這些問題。而數學作為一門探索性比較強的學科,教師在核心素養培養的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為他們制定合適的培養方案,通過教學情境的創建來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具體化,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相距3千米的兩人同時出發,如果同向而行的話前者1.5小時以后追上后者,如果相向而行的話兩人0.5小時相遇”的情境,引導學生對兩人的速度進行求解。通過這樣生活化的案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經驗來完成二元一次方程模型的構建,在這個過程中激發解題興趣。
結語
總的來說,在數學素養培養的背景下,學生可以通過演繹歸納、邏輯推理等方式來掌握數學知識,更好地適應教育領域的改革要求。在高效課堂構建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通過因材施教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同時通過情境教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章建躍,鮑建生.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數學教育教學質量——暨“第十一屆初中青年數學教師優秀課展示與培訓活動”總結[J].中國數學教育,2020(07):2-20.
[2]李孝誠,綦春霞,史曉鋒.初中數學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發展的實證研究——基于網絡研修共同體教師專業發展的個案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8(03):5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