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亮秀
【摘要】課程標準特別關注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充分體現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價值。然而,實際情況被考試制度綁架,在“分數見高低”的當下,產生了大量的應試需求,素質教育與應試需求相對立。那么,作為教育者,如何看待二者關系?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實現素質教育與應試需求相統一?
【關鍵詞】小學數學;素質教育;應試需求;核心素養
一、緣起——由一則新聞引發的思考
新聞概況:2020年高考成績公布之后,南京一中被推上熱搜,部分高三學生家長由于孩子高考考砸了,于是手舉“一中不行”的牌子在學校門前抗議示威,抗議學校校長“搞素質教育,不抓學習,輕視高考”,要求校長“下課”。事后,校方發布《告2021屆高三家長書》,提出“延長晚自習到10點、分層教學、組建尖子生團隊”等一系列在外界看來是具有應試教育傾向的整改措施。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被外界看作“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博弈,最后以“素質教育”向“應試教育”妥協而終結了維持幾日的“戰爭”。
先不論南京一中的教學質量和素質教育實驗實施得如何,我們將目光聚焦到“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這兩大教育行為。“應試教育”有弊端,但由此衍生的需要——應試需求,是學生心理層面的需要。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應試需求屬于大多數學生自我實現需求,是最高層次的需求。學生通過努力發揮潛能,達到提高考試能力和考試分數這種看得見的進步以實現自我并再次超越自我。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這種需求要么被弱視,要么被極端重視,難道素質教育與應試需求只能處于對立面?
二、關鍵詞界定
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的教育。應試教育則是以考試為價值取向,是教師運用一定的方法以提高分數的一種教育方法;應試需求是為了提高考試成績和靈活應對考試的能力而產生的意愿和需要。應試教育的主體是教師;應試需求則是心理層面的,是人的內在需求。因此,二者完全是兩個概念。
三、困境與抉擇
(一)困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并強調“數學課程能使學生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可見,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培養公民的素質,是強調發展小學數學核心素養,是在素質教育的前提下,促進學生全面和個性化的發展。
雖然當前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但若高考的總指揮棒不變,那么教育就不可能擺脫應試需求。即使教師在觀念上認同素質教育,但在實際教學中依然會運用“題海戰術”“考試技巧”等應試教育方法去滿足應試需求,極大地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然而,如果推行素質教育,那么可能會帶來一個現實問題——分數降低,在紙筆測驗盛行的當下,顯然素質教育的口號不能滿足學生的應試需求,教師也不能對分數置之不顧。如此境地,讓一線數學教師陷入了深度困境之中。如何在推行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兼顧學生的應試需求,探究出一條實現素質教育與學生應試需求相統一的路徑呢?
(二)抉擇
教師如果陷入二選一的抉擇之中,必然是因為將素質教育與應試需求置于相對立的困境之中。如果摒棄素質教育,一味追求分數,那么除了看得見的分數、死記硬背的方法,學生其他各方面的能力發展都是支離破碎的。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培養的是成功的“考生”,而非“學生”,更不是全面發展的人。
考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檢測出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能夠檢測出學生階段性的學習成果,但如果教師劍走偏鋒,忽視學生的應試需求,輕視考試制度,必然會走向另一個極端,一味地強調尊重學生自由而個性的發展,教師自身若基本功不足夠扎實,教學經驗不足夠充分,那么數學教學將會處于失控狀態。
《超級演說家》中一名家長談到自己的困惑:“讓孩子接受怎樣的教育?”他說:“快樂教育,好像只能快樂那么幾年,你爽了你的童年,你就要在你的中年,在你的老年付出代價。”他的心聲代表著很多家長的心聲,這樣的心聲讓學生和家長產生應試需求,而他的困惑也是所有教師的困惑。我們該反思:應該讓孩子接受怎樣的教育?
四、路徑分析
(一)正視兩者關系,堅定素質教育的理念不動搖
應試需求與素質教育其實并不矛盾。素質教育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里的“全面發展”包含分數的提高,分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檢測出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能夠檢測出學生階段性的學習成果,能夠反映出素質教育的實施情況。素質教育的內涵包含應試及應試以外更為豐富的內涵。分數降低的原因有很多,但搞素質教育不應當成為分數降低的理由和借口。學生在追求應試需求的過程中,能夠因為解出一道具有挑戰性的題目而自得其樂;能夠因為分數的提高而逐漸熱愛數學;能夠因為取得高分而歡呼雀躍、自我肯定……這些都是因為考試而更有意義,這些在考試過程中所產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不正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嗎?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以素質教育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同時兼顧學生的應試需求。成功的素質教育應該能夠通過應試以達到分數的提高,分數的提高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素質教育踐行的結果。
(二)實施課堂變革,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促進素質的整體提升
課堂是踐行新課程改革的主要陣地,是實現素質教育的主要場所。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是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也是滿足應試需求、提高考試成績的重要保證。因此,課堂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立足于本班級的情況,創新出一條路徑,以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為前提,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情境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為落實素質教育提供很好的載體,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
(三)創新評價方式,讓傳統考試檢測出學生多方面能力
之所以很多人對應試有異議,無非是因為其功能的單一性,不能促進學生“全人”的發展。素質教育較之于應試教育具有更多的功能、更豐富的內涵,因此被更多人所接納。然而,由于高考的總指揮棒,學生產生極大的應試需求。在如此強大的內需之下,我們必須創新評價方式,讓考試不僅能檢測出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而且能檢測出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情況,檢測出數學高階思維和關鍵能力的發展情況。
很多學者基于當前評價方式的弊端,提出了各種評價方式,如過程性評價、檔案袋評價、表現性評價等,每一種評價方式都有其獨到之處,不存在哪種評價方式最好。所謂“適合的就是最好的”,而它的適合與否決定于評價方法與評價目的、學習目標的匹配程度,還決定于教師是否領會其精華而實施的程度、達到的實際效果。通過評價,推動數學教與學。當教師能夠建立一個平衡而又多元的評價體系,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那么學生必將向著我們所期望的方向發展。所謂“評什么學什么”,當評價內容變得多元,評價方式變得多樣,評價方法變得多種,那么基于應試需求的心理,學生必將向著素質教育的方向前進,得到全面發展,這其中包括分數的提高,從而滿足應試需求。
(四)修煉教師內功,促進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
不論是實行課堂變革還是創新多種評價方式,都需要教師擁有豐富的學科知識和較高的專業素養,需要教師大量地閱讀相關的書籍以提高自身的知識素養。另外,教師要做到及時反思、經常反思并記錄反思,只有經常反思的教師,才能在原有基礎之上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進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是自來水,源源不斷,推陳出新,緊跟時代步伐,創新出適合時代需要的課堂,培養出適合時代需要的“全人”。
(五)注重點滴積累,重視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的思維習慣
小學數學教學具有獨特的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要兼顧學生年齡特點,循序漸進,由具體到抽象,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當然,這些能力的獲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僅僅依賴課堂學習就能完全習得,更多的是平時的點滴積累。只有注重平時的積累,才能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從而形成優良的思維習慣,才能一改重形式、輕本質的學習現象,成為提升自身素質的新支點。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張振峰.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探討[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1(18):8-9.
劉慶龍.從馬斯洛需求理論看學生的“應試”動機[J].當代教育論壇,2017(05):40-50.
馬云鵬,吳正憲.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學科教學指南·小學數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9.
周文葉.中小學表現性評價的理論與技術[J].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鐘焦平.堅定發展素質教育不動搖[J].贛南日報,2020-08-11(005).
馮軍福.高考“考砸”,素質教育惹的禍?[J].河南日報,2020-08-07(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