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佩瑩
摘? 要:情感智商概念的提出,使人們開始認識到情感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作用。了解情感教育在語文學科教學中的特殊性,透析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解情之所起,引情隨文動,明情中之理。讓語文教學插上情感教育的翅膀,將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因此,本文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情感展開探索。
關鍵詞:情感教育;透析;以情導情;實踐
情感教育作為完整教育的重要部分,不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一種教育思想,一種教育觀念。誠如朱小蔓教授所言:“關注人的情感發展是教育中的一個本源性、根基性的問題?!边@種對學生情感發展的重視使情感教育成為當前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有著特殊的作用。蔡元培說“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為。這是由于感情推動力的薄弱,要轉弱為強,轉薄為厚,就有待于陶養,陶養的對象、陶養的工具就是美育?!?/p>
學生的內心是豐富而易感的,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體驗,讓他們與文本對話產生情感共鳴,引導學生借由表達宣泄情感。這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點。 現有的語文教材中,不乏情景交融的詩歌,意蘊深厚的散文,妙趣橫生的故事,這樣的文本都飽含著濃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善于挖掘文本,滲透情感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情商,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人格。
一、追溯背景,解情之所起
語文教學擔負著極為重要的任務,引導學生充分感受語言文字之美,體悟語言文字表達的思想情感,正是其中的重要任務之一。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把握文中流淌著的情感河流,領悟字里行間跳動著的感情脈搏。讓學生真真正正地感受到語言的橋梁作用,跨越千年傳遞這種種的美好,如此文本在學生的眼中就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
要發掘課文中蘊藏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在學習中如沐春風,身臨其境,與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享樂、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達到忘我的境界,教師就應該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教師要廣采博覽,全面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歷程,寫作背景,這樣才有利于剖析作品,深刻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有背景的代入幫助學生進入角色,力爭把作者創作時的全部激情重新釋放出來。“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
例如教學《天路》這首看似簡單的現代詩,本課的教學情感教育目標旨在歌頌青藏鐵路的偉大建設者,歌頌青藏鐵路的建成促進民族團結,歌頌偉大祖國的發展和成就。僅僅依靠詩歌的學習,就想激起學生這些情感,那是不可能的,可能只會停留在口號,淺層。
語文教材是情感引發的重要途徑。教師充分發掘課本中蘊涵的情感,找出其結合點,以情促教、以情促學,從而激發與調動學生潛藏的情感因素,讓師生的情感與文本共融,與作者共鳴,讓激情蕩漾于課堂,從而產生更多、更豐富的情感。
二、深入文本,引情隨文動
我國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說,“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充滿溫情的語言,富含期待的眼神,自然流露出的濃濃愛意,都影響著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在教學中,教師要因勢利導,用親情啟迪思維,用愛心浸潤思維,讓學生在思考中多角度地感悟語境,多層次地去解讀作者的內心,體驗情感的厚重深廣。
如在學習《遲到》時,引導學生深刻體會,父親對小海音的“嚴”與“愛”,絕大部分老師都能引導學生從“我賴床,不在乎遲到時,父親的嚴厲,嚴厲的言語,不留情的打”深入體悟,但是到了體會“愛”的時候就會有種無力感,在父親再送來“花夾襖和兩塊錢”時引導學生感受那深沉的父愛,似乎就像在貼標簽,蒼白而難以喚起學生的同理心。
問題出在哪兒呢?情感的發展“斷層”,被罵,挨打、被逼上學后的我,情感有了那些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部分課文內容吧!
“爸把我從床下打到床尾,外面的雨聲混合著我的哭聲。我哭號,躲避,最后不定期是冒著大雨上學去了。我像是一只狼狽的小狗,被宋媽抱上了洋車。第一次花五大枚坐車去上學。
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車里,一邊抽抽搭搭地哭著,一邊撩起褲腳來檢查我的傷痕。那一條條鼓起的鞭痕,紅腫的,而且發著熱。我把褲腳向下拉了拉,遮蓋住最下面的一條傷痕,我是怕同學看見了要恥笑我。
雖然遲到了,但是,老師并沒有罰我站,這是因為下雨天可以原諒的緣故。
老師教我們先靜默再讀書,坐直身子,手背在身后,閉上眼睛,靜靜地想五分鐘。老師說:“想想看,你是不是聽爸爸媽和老師的話?昨天留的功課有沒有做好?今天的功課全帶來了嗎?早晨跟爸媽有禮貌地道別了嗎?……”我聽到這兒,鼻子不禁抽搭了一大下,幸好我的眼睛是閉著的,淚水不至于流出來?!?/p>
坐在車上,看著自己滿身傷痕,如此的可憐,都有誰看到了呢?僅僅是送她上學的宋媽嗎?我的心中是悲傷的,是飽含羞恥的、甚至是滿含怨氣……可是在教室里的靜默中,你引導學生猜想此時海音的內心了嗎?聽到老師的話語,那直擊她內心的“是不是聽爸爸媽媽和老師的話?早晨跟爸媽有禮貌地道別了嗎?”淚水溢滿眼眶,她的內心是否已充滿了“悔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
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將海音的這一情感變化引導學生理解,充分詮釋,那么父親對她的“疼愛”就躍然紙上。學生對這種情感的理解就不會出現斷層了!
再如在教學《學步》這篇課文時,要引導學生體會父母對孩子的良苦用心,從看到會走的欣喜,到對行走人生道路的擔憂和殷切的期待!之間的學習需要學生在文本的深入理解中不斷地體悟,不斷地感受……
三、透析文本,明情中之理
所謂寓情于理就是要用作品蘊涵的哲理啟發學生,感染學生。文學作品主要是抒情言志而不注重說理。以理取勝,就違背了形象思維的規律?!袄聿豢梢灾敝敢?,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顯出也,故即事以寓情。”(劉大槐《論文偶記》)作品中的“理”,是蘊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畫意、詩情之中的。小中見大,言近旨遠,通過活生生的畫面,具體的事物,闡明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題。
例如在教學《題西林壁》時,教師盡量引導學生理解感受廬山之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各有其的迷離壯觀。甚至延伸,一天的不同時間,一年的不同季節廬山盡顯其無窮的魅力。充分的鋪墊,多角度的欣賞感受,為后面充滿哲理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兩句詩的理解作準備。學生有了前面對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理解。那么,后兩句的詩意就凸顯了,同時《題西林壁》這首詩中所包含的哲理“要學會對角度,多層面觀察分析事物”也就呼之欲出了!
充分的欣賞與理解,讓學生體會景之美,感悟理之深?!跋裣惨嘞玻駪n亦憂”在心理上產生感受,在情感上產生“移情”和共鳴,使性情得到陶冶,靈魂得到凈化,從而摒棄消極、頹廢的情感,吸收健康、積極的情感,獲得哲理美的享受。
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鼻楦惺亲髡邔懽鞯谋驹矗彩俏覀冊趯W習文章時所必須進入的境界。語文教師飽含情感的教學,學生意興盎然地學習,就能更確切地把握作者撰文時的情感。滲透了情感教育的語文教學將待學生進入深入肌理,透悟思想靈魂的語文學習。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林進來. 情感教育理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 天津教育,2019(20):137-138.
[3]陳秀娟.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探索. 大陸橋視野,2017.
[4]丁永輝. 基于情感教育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探索[J]. 中文信息,2019(03):137.
(責任編輯: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