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宇
摘? 要:在推進小學科學課程綜合化實施的過程中,教材無疑是重要元素。教師要充分理解新課程理念倡導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從學生出發,以生活為基礎,認真鉆研教材,努力拓展教材,優化整合教材和創造性重組教材,推動科學課程的深入改革,進而促使教師專業化成長,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教材重組,要堅持“以生為本”,彰顯學科精神;要牢記“勿忘初心”,突出課程智慧;要敢于“為我所用”,凸顯教學思想。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程綜合化;教材重組
在推進小學科學課程綜合化實施的過程中,教材無疑是重要元素?,F行《科學》教材雖是我國現行使用較廣、相對權威、實踐豐富的教科書,但也因編寫年份久遠、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文化區域的差異等原因,越發凸顯其局限性。
作為教師,一定要充分理解新課程理念倡導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從學生出發,以生活為基礎,認真鉆研教材、努力拓展教材,優化整合教材、創造性重組教材,推動科學課程的深入改革,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和學生核心素養養成。
一、教材重組,要堅持“以生為本”,彰顯學科精神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教材,也不是教學生,也不是教學生學會,而是教學生會學。因此,在教材重組時,要堅持“以生為本”,尤其要注意兩點,即“以學生的學為本”和“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耙詫W生的學為本”是基礎和前提,“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歸宿和目的。
“以學生的學為本”,即尊重每一位學生,了解他們的個性特征,尊重他們的經歷經驗,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順應他們的成長規律,用真正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所在的教材,去引領學生快樂學、探究學,不能把他們當成一個個裝知識的容器,用教師的思維來代替學生地思維,把教師的觀點硬塞給學生,變相強迫學生去接受知識,忽略科學學科本質精神和規律,被動地促使學生主動追求科學方法和結論。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不僅僅要強調教會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識和技能,更是要教會他們學習的能力、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不斷進取的精神和團結協作的意識。只要學生具備了學習的能力和研究問題的方法,他就可以自己不斷地去學習、去研究,這才真正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使得學生終生受益。
如在執教《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這一課時,常見的教學方式是:由老師提出或變相引導提出質量和體積對從沉浮影響的問題研究,老師依據這個研究任務再拋出一個一個問題,驅動解決問題。這堂課的實質還是由老師的引導提問串起來的,學生從本質上來講仍然是被動的,因為這些問題是老師派發的,學生更多的只是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不會真正形成學生的內在需求。
若能站在學生角度,讓學生根據其對沉浮的認知,自發提出與質量和體積相關的問題,其本質就不同了。這些問題的提出,是學生的內在需求,能體現出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生在探究、解決的過程中就會格外的主動、積極、認真,更重要的是,學生只有仔細觀察、積極思考、動用自己已有的所有的知識、經驗才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它可以提高學生明銳的觀察力,是一個民族創新的源泉!
當然,這樣的重組和教學,從表面看來,面臨一定的“風險”,如學生提不出問題或是提的問題不著邊際,發出去了收不回來,還要承擔課堂實效相對不高的“風險”?;膺@樣的“風險”,一是平時需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仔細觀察、認真傾聽、主動思考的科學意識、科學習慣和科學素養。二是正確看待這樣的“風險”,因為知識最重要的、最精彩的并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知識生成的過程,學生只有徹底了解知識的生成、方法的尋求的過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識,才能掌握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和技能,才能真正感受探究過程的樂趣。
二、教材重組,要牢記“勿忘初心”,突出課程智慧
教材是專家經過深思熟慮、精心選擇的典型教學材料,對教材的重組,不能不顧一切地拋棄教材,另起爐灶,要充分地理解和尊重原教材,科學地對待教材,解讀教材,深入鉆研教材,明白教材的編排意圖、框架結構,而不是盲目地改動。
如《比較水的多少》是一節比較典型的課例,上公開課的教師也比較多。很多教師在執教本課的時候,在引導學生們用有更簡便的方法比較兩個瓶子的水的多少時,直接教授和出示量筒使用方法,并讓學生具體動手操作。對比教材,很多教師都會刪減了自制刻度線測量的環節。讓學生知道怎樣去比較水的多少并不是最終目的,讓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重新經歷人類發明量筒這種工具的過程反而更為重要!
因此,在重組教材時,若把側重點放在讓學生去尋找更多種比較不同瓶子里的水“到底多多少”上,就沒有真正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也缺少了對教材的真正理解和提升過程。
在重組教材時,必須尊重教材、理解教材,要以科學、審慎的態度去研究教材、解讀教材。具體要做到幾個體會:認真熟悉教材的編寫內容,體會教材到底編寫了什么;認真思考教材為什么這樣編寫,體會教材的呈現方式及編寫理念;認真揣摩這樣編寫對教學的啟示,體會教材的優點與可改進之處。只有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地去解讀教材,先做好“入”教材,才有可能“出”教材,經過合理的加工、重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實現科學、合理、有效地“用教材教”。
三、教材重組,要敢于“為我所用”,凸顯教學思想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的好,使學生受到實益,還要靠教師的善于運用”。
教材的重組,不能僅僅局限于書本的教材,書本的教材固然是科學教育的重要資源,但絕不是科學課教育課程的唯一資源,要從更大的時空來著眼,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去利用與開發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源,對教材進行全方位的提升,促進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提高和發展。
由此,是否為了達成完美的教學設計,而忽略學生迸發的學習熱情,就是教材重組的成敗關鍵。在小學科學教材的重組中,要依托一切可以利用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去重組教學資源,重點體現4S理念,即從科學(Science)、社會(Society)、學校(School)和學生(Student)4個方面著手,充分整合小學科學課程各方面課程資源,融合成推動小學科學教育改革的強大合力。
比如在對《一天的食物》《賽車會》《電路是怎樣連接的》《垃圾的處理》等課例進行重組時,可以從以下角度去考慮。
一是從科學的角度。要透過科學知識本身,找尋知識所覆蓋的一般真理或普遍規律的運作的知識或知識體系、科學方法,以及探索科學、求知過程中的所有知識或知識體系。
二是從社會的角度。充分利用社會的功能,將無數單個的小學科學教育課程資源組織起來,形成文化、規范、意見和功能的整合,共同服務于科學教育的目的,更好地繼承和發展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化。如社會資源中的工廠、農場、植物園、動物園、科技場所、圖書館、社區、各種媒體以及網絡等,都應該得到充分利用,通過不斷的拓展、重組,把科學的課堂延伸到校內外,拓展于自然中。
三是從學校的角度。教材重組不能僅僅局限在課堂上,局限于學科之中,學校的環境、教師的素質、都是最為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科學課程資源,要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認真鉆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內在潛能,合理有序地開發與利用校內科學課程資源,做好對校內科學課程資源的規劃、設計、實施,自身條件,積極吸取和利用各種有利于學生智力的其他課程資源。如可將同一課標下的不同版本的教科書進行重組,甚至與其他學科的銜接和相互滲透,讓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充實在科學教學中,達到不同學科課程綜合化實施的有機結合。
四是從學生的角度。主要在學生本身科學素養、學生家庭、社會關系等方面,如學生家長的閱歷與職業背景、家庭家教及教育方法、家庭物質資源等,都是潛在的科學素材資源和適合小學生科學探究的課題資源,家庭科學資源是學??茖W課程資源的補充和擴展,教師應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并鼓勵家長關心和參與孩子的科學探究活動。
此外,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讓學生把學校中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內容、過程、方法,復制或遷移到課堂以外甚至自己家里,做好與家長之間的溝通,鼓勵家長關注關心孩子在家里進行的科學探究、科技小制作等活動,讓家庭成為科學的“堅實后盾”。
四、結語
在小學科學課程綜合化實施背景下的教材重組,應以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對教材進行合理、優化重組,將學科精神、教學思想、課程智慧、教育情懷、教學創新融入各種“教材”,從不同的角度,不同層次給學生創造出一個寬松、快樂的生活、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愉悅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在教材重組中融入學科觀、課程觀和教學觀,真正實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切實帶來教師專業化發展、教學方式的變革和課堂文化的營造,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更好地體現科學教育的真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R].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俞紅珍. 教材二次開發的教師角色期待[J]. 中國教育學刊,2010(01).
[3]人民教育編輯部. 生本教育:課程與教學再造[J]. 人民教育,2015(04).
[4]張超. 小學科學課程綜合化實踐探索[J]. 科學咨詢,2014(48).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