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漾
【摘要】小學三年級是習作學習的起步階段,利用“寫日記”這一主題習作來作為開啟學生嘗試習作寫作、體驗習作快樂的起點,需要教師結合教材,從“我”出發(fā),以例文引路、活動聚焦、教師分享三個循序漸進的步驟對學生進行習作學習指導。同時,注意架設學生“展示”與“評價”的平臺,讓單一的“我”走向集體的“我們”,在彼此交融、彼此互動、彼此展示、彼此評價中互相學習,打通學生堅持日記寫作的道路。
【關鍵詞】小學語文;日記;習作教學起步
在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系統(tǒng)當中,三年級開始加入“習作”模塊,作為低學段的“寫話”模塊的延伸與進階,三年級上冊教材編排了多個不同的主題習作來為學生順利進入習作寫作提供輔助,而“寫日記”,就是幫助學生自然、順利地進入習作階段的一個重要工具,甚至可以說,“寫日記”是學生習作的起點。
一、起點之問:為什么是“寫日記”
首先,日記是一種常見的應用文體,它以“我”的鏡頭,去記錄生活中的廣泛內容,既可記事又可寫人……無論是看到的、聽到的,還是想到的,都可以成為日記的內容。海量的寫作內容,加之日日更新的新鮮性,讓學生在獲取素材時能有盡量多的來源途徑及選擇空間。可寫范圍寬了,學生進入寫作的畏難情緒就少了。
其次,日記寫作是以“我”出發(fā)的思維操練過程。相比低學段看圖寫話的定事定寫,中學段的習作更注重個性的舒展;在能力培養(yǎng)目標中,也開始對學生寫作的選擇能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進行定向的主題習作訓練。因此,在習作訓練起步時,通過寫日記這種形式,讓學生發(fā)現并習慣“我”在習作中的存在,讓學生從“我”的思維出發(fā),去選擇、觀察、想象、抒情,從而在初級階段便能得到一些綜合性的思維操練。
二、從“發(fā)現‘我”到“‘我發(fā)現”——教學指導三步走
我們的教材既然把“寫日記”設置在習作學習的起點位置,那么,教師又應該如何去切入,并進行教學指導呢?結合日記的體例,筆者認為,在日記寫作的教學指導中,應從“我”出發(fā),以幫助學生發(fā)現自我、寫好自我,在操作中,筆者將教學指導具體分為三步走:
(一)例文引路:直觀感受格式與內容
在本單元的習作內容中,教材首先呈現的是一片關于“掉牙”的日記例文,接著圍繞寫日記的好處、日記可寫的內容、日記的基本格式編排了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的提出,均是基于例文的,或是指向規(guī)范性的問題,如,“日記的格式是怎樣的?”這是在提醒學生日記的文體特征,或是發(fā)散性的問題,如,“寫日記有什么好處?”“日記里可以寫什么?”這是在強調日記的內容選取。教師在指導寫日記的第一步,建議先出示例文再提出交流問題。結合例文來回答編排的問題,從例文中發(fā)散,一方面是以一見百,能有效凸顯出優(yōu)秀日記的共性特征,學生便能直觀地感受日記的格式規(guī)范及有趣之處;另一方面是學生通過對比,能激發(fā)自己對日記內容選擇的初步思考。
(二)活動聚焦:借助旁人的“鎂光燈”發(fā)現“我”
管建剛在其著作《我的作文訓練系統(tǒng)》中提過一個概念,叫“他心力”,簡單來說,就是“讀者影響作者”。什么是讀者最想看的,什么就是作者最值得寫的。因此,為了幫助學生們在豐富而混亂的一天中抽取最值得寫的一兩件事,筆者設計了一個“我是小記者”的活動。每個人都需要在小組內采訪兩個人,采訪的主題是“你覺得今天最值得寫的三件事”并說明原因,在采訪結束后,小記者需對受訪者提出的三件事進行評價,反饋作為記者最想了解的內容。通過四人小組間的互相采訪聚焦,讓每個學生在“被采訪”的過程中,發(fā)現“我”生活中最有記錄價值的內容。采訪結束后,筆者還設置了信息匯報中心,讓小記者們采訪到的趣事集中廣播,聽眾的熱情又再次反饋給當事人,這也就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寫日記的興趣。
(三)教師分享:“‘我發(fā)現”為“流水賬”亮紅燈
經過“我是小記者”活動,已經有一部分學生擁有了相當好的寫作素材了,然而,有些學生的生活也許會波瀾不驚。有時候,學生也可能礙于自身的語言功底,而無法將一點趣事寫大、寫長。因此,在放手讓學生書寫日記之前,筆者還安排了兩篇教師“下水文”。日記作為記錄個人生活的應用文,其內容也帶有私密性的特征。而教師作為學生們“既近又遠”的身邊人,又讓學生充滿了好奇心。因此,筆者選取了中秋節(jié)假日,寫了兩篇“下水文”。第一篇輕描淡寫,僅僅介紹了“我”的假日行程,此“流水賬”一出,學生被吊足了胃口。筆者分別請學生點評,學生給予的評語是“與大家過的都差不多,都是大家知道的內容,很無聊?!薄罢f了等于沒說,看了也等于沒看”。筆者再追問“你們想看什么?”時,學生又紛紛舉手,要求最多的,當屬“中秋夜點燈”。于是,筆者趁機展出第二篇“下水文”。這篇著重描寫的就是“中秋夜點燈”的情形,細至燈的圖案、大小的描述,大至點燈的方式、過程,都涵蓋在其中。筆者讓學生以點評的方式,說說自己發(fā)現了什么,他們一個接一個,將筆者特意描寫的內容都說完整了。最后,在總結時,學生們既了解了什么是“流水賬”,什么是“好日記”。同時,他們也在點評中明白了什么內容該詳細描寫,如何進行適當地詳細描寫。經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后再進入個人的日記寫作,學生從選材到描寫,也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思考,寫出“流水賬”的概率也大大降低了。
三、從“我”到“我們”,打通堅持之道
“寫日記”是學生進入習作寫作的起點,同時通過長時間的寫日記也能對后續(xù)寫作能力的提升產生促進作用,所以,如何在“寫日記”習作課教學完成后“趁熱打鐵”,幫助學生鞏固好寫日記的習慣,則需教師為學生日記架設好展示與評價的橋梁。
(一)展示為橋:創(chuàng)設個性化展示平臺
日記的展示不似藝術品的展示,它有較高的更新率,當學生的學校生活中有大事件時,日記內容也常有重復性。因此,對于日記的展示,更新頻率不能太低,才能保證日記內容的新鮮度。同時,還要兼顧日記內容的共性及學生思考的個性平衡。于是,筆者創(chuàng)設了以下三個個性化展示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