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金紅
◆摘? 要:數學課程是小學基礎教育知識內容中的重要部分,其中包含的理論知識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這對小學生的身心成長和實際生活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但是,數學課程是一項復雜的且邏輯思維性較強的學科,部分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表現的非常吃力,對于學生而言,擁有良好的學習理解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師能夠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盡可能地幫助學生彌補學習能力上的不足,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的進一步提升。而生活化教學作為教育改革創新的教學模式,它已經成為數學教學的重要發展方向。為此,本文對在小學低年級數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模式的策略展開深度地探討和研究,希望能夠為小學數學教育發展提供有效建議,促進小學生的整體學習進步。
◆關鍵詞:小學教學;小學低年級;生活化教學
生活化教學模式能夠為教師提供多樣化的教學思路,采取此種模式可以幫助教師有效地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融合在一起,使數學教學過程更加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這樣不僅可以降低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排斥感,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另外,生活化教學模式還能夠將數學教學過程變得更加高效,它彌補了傳統模式下數學教學受教材局限的缺點,生活化教學模式可以更加高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意識,這大大提升了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使更多的學生接受到更好的數學教育,進而也促進了小學數學教育水平的提高。
一、在小學低年級數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模式的策略研究
(一)營造和諧的、活躍的數學教學課堂氛圍
在實施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數學教材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效融合在一起,同時在課堂中設置的問題也要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盡可能地營造出生活化課堂的教學氛圍。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能夠靈活運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例,創設良好的生活化教學情境。另外,教師還要勇于突破傳統模式的局限,帶領更多學生去親身體驗生活的魅力,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探索和發現數學信息。學生在自身熟悉且感興趣的環境或事物面前,會積極地融入到數學學習當中,學生會進一步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并逐漸學會靈活運用知識。
例如,在進行“認識圖形”的數學課程內容時,教師很難以口頭描述來為學生展現不同圖形的輪廓。因此,教師不妨在實施課堂教學前,讓學生先進行自主預習,并準備一些學習素材,以備上課時用到,例如,鉛筆盒、橡皮擦、數學書、水杯等生活和學習中常見的物件,學生在學校得到教師的教育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家長的配合。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地發揮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優勢,讓家長根據教師的介紹,引導并幫助學生找到與教學相關的類似圖形的物件,由于孩子與家長的關系比較親近,共同學習時的融合度和默契度更強,這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二)設置生活化作業任務,增加學生的數學學習動力
除了在課堂上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在課外時間也能發揮出它的作用效果。完成課堂教學目標過后,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有關現實生活的數學家庭作業,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也能通過教師布置的任務進行思考和探索,以此來增加學生的數學學習動力,進而促進學生的數學效率。在設置問題時,應該更加傾向于應用題,將更多的數學知識點融入到問題當中來。
例如,可以設置一只棒棒糖是五毛錢,如果需要給班里每個學生發一顆糖,總共需要多少錢?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布置一些實踐類型的生活應用題目。例如,讓學生在完成作業任務之后,主動為父母購買一些東西,這樣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運算思考能力。另外,也可以讓學生測量自己的書桌的周長或面積,并通過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和記錄。通過布置這樣的生活實踐任務,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實踐探究的綜合能力,有利于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在布置實踐類型作業時,由于作業可以包含的知識點較多,涉及到的數學知識范圍也比較廣,教師可以盡可能的將新舊知識以作業任務為載體串聯在一起,避免學生學后面、忘前面,導致整體教學效果不佳。教師還要嚴格遵循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選取程度合適的數學問題,決不能由此打擊到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否則將會影響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的態度
二、進行生活化的教學提問,訓練學生數學思維
在低年級的課堂提問中,教師應認識到學生對專業語言、符號等方面的陌生感,在進行問題的設計時,應采用生活化的設問方式,簡化提問語言,讓學生在聽懂問題的基礎上,更好地參與課堂教學。以一年級“認識鐘表”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為學生安排帶一個表到課堂的任務,學生帶的表既有傳統的指針型鐘表,也有電子表。在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平時如何知道現在是什么時間,通過提問能夠發現,不少學生能夠認識電子表及手機中顯示的數字時間,前兩個數字是幾點,后面的兩個數字表示幾分。雖然學生的表述方式可能不夠標準,但已可以發現教學的重點及難點在于傳統的鐘表所表示的時間。此時,教師可以提問“同學們,猜一猜這兩個長短不一的小棍分別代表什么呢?”而后,在學生的推測及教師的提示下,學生很快就能了解時針是短的,分針是長的,教師可讓學生單看某一個指針所指的數字,并說出對應的含義,學生在課堂當中的表現較為積極活躍,基本掌握了認識鐘表的技能。當然,在實際教學中,學生還提出了自己家的鐘表中有三個指針,教師可按照解釋時針和分針的方式,讓學生以此類推,猜測更長的指針代表的是什么。
總之,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和創新,新時期的教師也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和方法,并努力研究教材理論知識內容,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加強對數學知識的探索和利用,逐漸完善數學教學策略,提升數學教學效率,真正做好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教學工作,完成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錢真英.讓知識運用于實踐——淺談如何開展小學數學實踐化課堂[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0):64+49.
[2]張傳山.小學數學教學怎樣同學生生活進行互動的相關思考[J].華夏教師,2017(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