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蕊
[摘 要]審美即在視覺藝術中人們認識美、評價美的能力。審美能力包括感受力、判斷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當今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在滿足了物質需要后,對精神文化開始有了新的要求,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這就要求對人的審美能力、文化修養進行全面提升。審美能力的提升要從學生抓起,而當今社會中一些美術培訓學校存在“快餐化”的教學模式,不當的網絡宣傳,不良的成長環境、過重學習負擔都影響了學生的審美認識形成,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本文從社會、家庭、學校幾個方面來談如何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關鍵詞]審美;審美教育;感受力;判斷力
一、什么是審美及審美能力
審美即在視覺藝術中人們認識美、評價美的能力。“審美能力”在美學專業里多稱“審美趣味”,有時也稱品味,包括感受力、判斷力、想象力、創造力。審美能力是在人學習、訓練、實踐經驗、思維能力、藝術素養的基礎上形成與發展的,是以主觀愛好的形式體現出來的對客體美的認識、評價和再創造,是感性與理性、認識與創造的統一。主要在視覺藝術中創造與欣賞時形成并獲得發展,因此有時也被稱“藝術鑒賞力”,它具有社會性、時代性、民族性。
審美鑒賞力的提高,有助于以美的規律和美的理想去改變世界,發展文明的、健康的、科學的生活方式。審美評價能力的高低是在視覺藝術認識鑒賞的基礎上,對視覺對象的性質、價值、形式和內容等進行分析,并作出判斷的能力,從而達到創建更高標準的藝術形像。而審美創造能力是在具備一定的審美感受、鑒賞和評價能力的基礎上,運用某種藝術形式和表現技巧,創造美的藝術形象的能力。
二、審美教育的現狀
我國傳統審美教育的教學思想和實踐偏重書本的知識,輕視生活與實踐,片面注重智育,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審美育人過程不是以思維為特征的認識過程,它是培養人的想象力、激發創造沖動的,是表現和升華的情感,激發個體的生命活力、發展創造性思維和能力、是開啟心智、養育性情的過程。而在平時進行美育時,我們的教學太過于技能性而忽視審美性教學。我們培養的是技能,忽視的是美感。
三、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
影響人的審美能力主要是一個人的成長環境。人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審美能力是可以后天培養的,而審美能力的提升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的過程,審美提升的方向是多維度的。
1.在社會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社會環境是指整個社會的藝術審美水平,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第二十七封信中寫道:“只有美才能賦予人合群的性格,只有審美趣味才能把和諧帶入社會,因為它在個體身上建立起和諧。”審美教育教人和諧地融入社會,也使社會更加和諧。例如: 一個城市從它寬敞整潔的街道、別具一格的科技館、博物館、展覽館、大型教育基地等透露著社會整體對藝術之美的認識情況,讓學生在美的社會環境里潛移默化熏陶下情感得以純潔化和高尚化,美的敏感力和審美情趣自然就會得到提高。
2.在家庭生活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審美水平、文化素養直接影響到孩子,置身于一種美的家庭環境中,對美耳濡目染。孩子從小接觸到美的東西,自然對美的分辨能力就提高了。而有些家庭氛圍不和諧,金錢論、功利化等的扭曲的價值觀就會影響學生的情感世界里對生活的悲觀認識,致使他們的情感功利主義化,世俗化、庸俗化。例如:家長可以培養孩子自己整理房間,上學前自己搭配衣服,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裝扮書房,一起學習插花,還可以和孩子一起走進藝術展覽館、博物館、去領略東西方藝術的博大精深。
3.在學校教育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學校是否重視學生全面發展,是否重視對美術教師的培養和美術器材的投入,美術課是否被其它考試學科占用,教學中是否存在美術教學模式化、單一化等都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學校的校園環境教育,學校環境的營造具有很強的暗示意義。
①美化校園環境
校園內教學環境創設也有利于審美氛圍的形成。例如,校園中的墻壁設計要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在突出美觀的同時增加它的實用性,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內容、校園的規章制度等形式去設計,學生也可以在教師的帶領下參與到校園和教室的設計當中。這樣,一方面可以使校園、教室成為印有學生創造性勞動標記的場所,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在創造性勞動實踐中獲得審美發展。學校要多開展自己的藝術節、畫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給學生提供更多施展才華的舞臺,學生們作品得到認可后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②創新美術課堂
朱光潛先生說過一句話:“不學藝莫談美。”意思是說審美必須有審美的知識,具體到審美教育,就需要讓學生學習一些審美教育基礎知識,就是如何欣賞和審美。學會欣賞后就要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回歸到我們的美術教育的課堂。在剪紙、陶藝、繪畫、設計、綜合等課程中,要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尋找相關素材 ,再讓學生選擇適當的工具創建一個符合其藝術形像的作品。美術課堂要結合多媒體,用課件展示相關圖片,讓學生欣賞古今中外的藝術作品、網絡視頻資料,這樣,無論從視覺影像、色彩搭配、人物造型上都能夠讓學生更快捕捉強烈的第一印象,激發其心靈深處美的感受,努力把握作品的意境。教師還可以把模型、范作、學生的優秀作品等展示給他們,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拓寬學生的思維廣度,幫助學生更快地找到適合自己創作的藝術形像。有條件的學校應鼓勵教師帶學生走出課堂,走進校園甚至走進大自然中實際觀察具體的事物或野外寫生等多樣性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真實地觀察、分析,大膽地表達自己所見、所聞、所想。
③開發創新思維,培養創造力。
學生創作的形像內容確定后,就會被他復雜的形像難住,不敢下筆的現象很常見,這時候教師要指導學生分析、研究方法,例如:將復雜的形像,概況為幾何圖形,再將最生動的地方,逐漸加在重要位置,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先減現加創建藝術形像方法,同時對作品材料和規律進行分析研究。鼓勵學生真實、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贊賞原創性作品。針對現階段學生在技法的表現中存在不同層次的現象,鼓勵學生用自己能看懂的符號也可以代替內容,必要時可以加入文字介紹,找到適合自已的的方法。這樣就大大降低了創作的難度,給學生更多的自信,讓學生知道美的作品有許多種,形像的、抽象的、表現的等,我們要接受多元化的美,要接受不同階段的美。
組合形像也是創造藝術形像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從客觀的反面去想問題,不去尊重現實生活。例如,教給學生要把一些現實中認為不能結合到一起的內容歸到一起,人類都喜歡將事物分類,將不同類別的東西進行組合,例如食品類蛋糕和服飾類衣服找出相關聯的特征,衣服型蛋糕、蛋糕味的衣服蛋糕圖案的衣服等。課堂內容可以設置為大人國與小人國、夢境、外星人、太空生物等,從不同的角度觀看事物也會有不同的想法,通過對事物的組合創新理解,運用科學的想象和逆向思維方法,可以使學生從傳統守舊的思維模式中釋放出來。
美術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于感受到的美好景象的再創造。這就要求學生要有豐富的想象力。想象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是進行審美和創造的前提條件。聯想是通過仔細觀察和發散理解,例如,兩根筷子,可以聯想成大橋,也可以聯想成兩串糖葫蘆。這樣,通過聯想相關事物的相似點,可以大大降低學生創造新的視覺形像的難度。聯想要遵循客觀規律,不能過于夸張,在現有的事物基礎上創新性設計新形像的能力就會提升。在學生作品評價中帶學生深入地理解分析具體的藝術形像其構圖、色彩、主題、空間,明暗、構圖、材料之間的關系等專業審美理論知識。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蘊藏著美,知識和技法需要快速提升,在注重技能訓練的同時,要采取多種有效的教學措施,把學生引向自然、引向生活,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涵養。因此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一定要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進行,以藝術教育為主要途徑及主要內容,將其落實到審美教育的每個環節中去,促使其知情、懂禮、實踐,從而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蒲震元,杜寒風.美學前沿[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2]閻海珍.如何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J].教育教學論壇,2010.(08).
[3]羅起聯.論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大眾文藝,2011,(18).
[4]張建青.如何在小學美術中實施美育[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3,(26).
(責任編輯 武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