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彬
【摘 要】所謂深度學習,是指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學習新的知識和思想,構建新的知識結構,老師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和研究數學知識。同時老師在教授學生數學知識時應該運用有效的教學方式,而分層教學就是這樣一種教學方式。老師根據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進行分層教學,才能更好的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和特長,促進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深度學習
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老師運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學習往往停留在表面,學習不夠積極主動,而深度學習是彌補這種弊端和問題的有效途徑,它對于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具有積極的作用。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全面的貫徹和落實小學數學的深度學習和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老師在教學中要采用適當教學方式。而分層教學就是這樣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可以是分組教學和能力教學,旨在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程度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學方式和內容,最終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進步。
一、立足學生主體,完善深度學習
老師在進行深度學習教學設計時,要明白老師和學生的角色,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通過分層教學法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分成不同的組,然后調整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和課堂外的指導方法,實現全體學生進步的目標。例如,老師可以把一些學習優秀的分成A組,偏重于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擴寬其知識面和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學習能力中等的分成B組,對他們加強相關數學題目的訓練,從而提高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分成C組,注重他們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培養,旨在讓他們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除了分組還需要注意各個組之間的學生平衡,否則可能會使學生產生自卑或者懶惰的心理。而對于分組,這個組別的人員不是一成不變的,老師要時時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不斷的進行調整來實現有效的數學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創建深度學習內容,制定分層教學內容
學習是學生對知識內容的學習,老師在教授學生的時候,對于不同組別的學生,他們所學內容的掌握度也不同,所以深度學習是相對來說的,對不同組別的學生進行教學內容的分層。所以在老師制定教學內容時,應該由淺到深,由簡入繁。首先先講解一些簡單的知識,引起C組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然后再對相關知識進行拓展,促進B組學生的數學學習,最后注重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激發他們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思考,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提高A組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注重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定不同的教學內容,從而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通過輔導,增加學生學習的深度
學習不光是從課堂上學習,還需要老師對學生所學知識進行輔導,增加學生的深度學習。分層輔導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同層次學生都可以利用老師輔導的機會及時解決自己腦中的問題。例如:A組的學生,他們提出的問題往往都比較深,難度比較大,對思維要求比較高,老師可以把A組的學生聚集到一起,進行專門的輔導,在相互交流中使老師和學生都獲得收益;對B組學生可以把他們放在一起輔導,讓大家在一起討論老師提示引導,促使他們相互的取長補短,慢慢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對C組的學生采用個別的輔導方式,做到優先輔導、優先批改。在輔導方式上也可以發揮學生的作用,讓老師輔導A組的學生,A組的學生輔導B組的學生,B組的學生輔導C組的學生,這樣不僅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使他們在一起的時間更長,彼此的關系更親密,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使每個學生都能深度的學習數學知識。
四、深度學習的教學評價分層
不同的學生,他們的學習能力不同,教師應當根據學生情況制定不同的標準,如果老師采用統一的評價標準,可能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可能會讓一些學生產生自卑心理,認為自己天生就沒有學習數學的天分。所以,對于不同的學生,老師給他們的評價也應該是不同的。例如:對于A組的學生,老師可以進行嚴厲性評價,以一種高標準、嚴要求的態度,促使他們謙虛向上,更加嚴謹,不斷超越自己。對于B組的學生,老師可以采用激勵性評價,既要揭示他們學習中的不足,又要給他們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于C組的學生,老師可以采用鼓勵性評價,尋找他們的閃光點,肯定他們的進步,培養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基于深度學習的基礎下,制定分層教學的方式,通過落實深度學習的教學設計,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來進行分組分層,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以此來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從而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為這個社會培養出更多的綜合性人才。
【參考文獻】
[1]邵淑華.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分層教學的實踐探究[J].學苑教育,2018
[2]楊國田.關于小學數學分層教學的研究[J].教育論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