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紅
【摘 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由于板塊式教學模式在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其還可以更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點的學習,所以如何實現其在教學過程中的有效運用也成為了小學語文教師重點關注的話題。本文則將對板塊式教學的實踐意義進行一定的分析,并對板塊式教學的實施策略進行一定的探討,希望能夠為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以及中低年級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培育產生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小學語文;中低年級;板塊式;策略
現如今,素質教育日益深入人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實現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而且還要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育予以重視。此時板塊式教學模式的出現也為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方向,教師如果將其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就能夠更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實現語文應用能力的提升。
一、板塊式教學的實踐意義
通過近一年的實踐,我認為板塊式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具有更強的實踐性、可操作性,使得教學思路更加清晰。學生在學的過程中思維更加的集中,對于進行深度學習,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實現高效課堂,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有積極的意義。
首先,通過利用板塊式教學可以更好的實現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板塊式教學往往以學生在課堂上的實踐為主。所以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而言,學生在課堂上可以獲得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并且也擺脫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的束縛,如此一來學生也就真正成為了教學過程中的主體,進而在教師的引導下就會更加積極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對語文學習的樂趣以及文字的魅力進行感受和體會,這樣學生就能夠更加深入的對文章所蘊含的審美情趣進行領悟,有利于學生人文底蘊的豐富。
其次,通過運用板塊式教學模式可以更好的實現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的激發。板塊式教學模式的運用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意識,如此一來學生的自身潛力在活動中就可以得到有效的釋放。而且在板塊式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就會在教師的引導下更加自主的對所學內容進行探究,這樣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成為了一種挑戰,學生在這種挑戰下可以激發斗志,進而在不斷的探究中就能夠更加充分的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此外,這種教學模式相較于以往教師單純的進行知識講授,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活躍,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得到了有效地激發,有利于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
再次,通過對板塊式教學模式進行運用就可以更好的讓語文課程理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進行落實。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組織時要保證全體學生都能實現語文素養的培育,而且在活動中也要使學生的實踐性得到突出,進而實現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板塊式的教學,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就能夠有意識的對所學知識進行運用,如此一來學生實踐能力以及應用能力就得到了提高,并且語文素養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培育。
最后,教師在對板塊式教學模式進行運用的過程中,專業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現如今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因網絡資源太過豐富,就使得備課缺少了難度,一部分教師在教學時只是根據網絡上所尋找的資料照本宣科,但是其內容可能與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不相符,所以教學的質量以及學生學習的效果也就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與此同時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也無法得到提高。而利用板塊式教學模式,教師就必須在備課時對每一部分的教學內容展開深入的理解并對教學內容進行提煉和整合,對板塊進行精心的設計,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板塊式教學的質量,所以當教師在對板塊式教學模式進行運用時,就會在解讀教材與設計教程這兩個方面實現自我的磨練,進而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
二、板塊式教學的操作策略
板塊式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種思路、一種嘗試。而要想使板塊式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那么教師就必須認真的解讀文本,明確目標,有針對性的對每塊的教學內容進行精心的設計,力求語文知識學得扎實,語文素養、語文能力、書寫能力得到提升,需要教師對教學環節進行深刻的思考與探索。
(一)字詞板塊,啟動學生語文思維
字詞是課文中最基礎的單位,特別是低中年級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就要將其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引導學生對字詞進行認識以及掌握,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要求學生簡單的識記,有的對其解釋進行背誦,但是單純的依靠背誦學生往往無法對詞語的含義進行深入的認識。因此在字教學時就要有更多的思考,例如:游戲識字,或按同音字、偏旁相同等一定標準的歸類識字,字源識記生字,亦或是由字到詞到句的分層次教學以及相應的字詞檢測練習來加深對字詞的理解和認識,這樣字詞教學的效率就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學生也可以更加真切的體會到漢語的魅力,進而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啟迪。
例如,在對《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內容進行教學時,題目中的“富饒”對學生而言就是一個需要進行學習的生詞。學生通過使用字典來對它的詞義進行查找就會得到“財產多,財富多”這一解釋,但是學生在看到這一解釋時往往感到不夠形象,較為蒼白。如果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也只是依靠詞語的解釋來讓學生進行理解,那么就無法讓學生產生更加深刻的記憶,所以在詞語板塊中教師就要帶領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閱讀,以此來讓學生對詞語產生更加充分的認識。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本文進行通讀,學生在對課文內容進行初步的了解時就能夠對“富饒”所具有的“風景優美、物產豐富”這一含義進行感知。其次,教師利用海水的瑰麗以及龍蝦、海參、珊瑚等各種生物的圖片進行展示,如此學生對“富饒”這一詞語就能夠構建出一個更加形象的記憶。再結合詞語配對練習,學生就能夠對“富饒”這一詞語的認識逐步加深。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其思維也得到了有效的發展,從最開始對表面的含義進行思考然后到更深刻的理解和學習,其思維能力也就得到了有效的培育,有利于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
(二)句子板塊,引導學生語境閱讀
在課文的構建中句子也是其中的關鍵內容,所以教師在帶領學生對課文進行學習時要將句子作為閱讀中的重要內容,并要引導學生根據其特點、語境、修辭等各個方面來進行解析,這樣就可以為接下來的全文閱讀以及主旨理解進行鋪墊。在句子這一板塊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則要對課文進行一定的分割并進行分層教學,這樣學生在對句子進行理解時才能夠在一個更加系統的框架中進行學習,如此一來就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雖然中低年級的小學生對語法很難實現充分的理解,但是教師在進行句子的教學時還要對相關知識進行一定的滲透,以此來為學生今后更加高層次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而且這也能夠更好的實現學生語文學習潛力的挖掘。例如,教學《項鏈》這一課的第一自然段的第三句話。“雪白雪白的浪花,嘩嘩地笑著,涌向沙灘,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貝殼。首先這是一個長句子,一定要先指導孩子們讀通讀順,讓孩子們說說看這句話寫了什么?(浪花),通過找動作的詞,讓學生發現,作者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浪花當作淘氣可愛的娃娃來寫,在通過對顏色的詞和“嘩嘩”這個擬聲詞的理解,這個句子中浪花的形象就豐滿了,再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使句子的教學落到了實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