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要】社會不斷發展,人類不斷進步,從古至今的種種變化都是創新的結果,只有不斷地創新進步,才能避免被社會淘汰,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現如今,人們早已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創新已然成為各行各業發展的前提。在這個創新的時代,學校作為人才培養中心,其教育質量關乎著全人類的未來,而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然難以適應現在的社會環境,如何有效地創新教育也成為了教育界的一大難題。因此,只能在不斷的創新實踐中改善教育體制,讓師生緊隨時代的腳步,一起努力、共同進步,進而培養出更多的適合當今社會的人才。
【關鍵詞】創新教育;高中地理;教學研究
當今創新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但傳統的教學方式相對枯燥,教師往往一講便是一整節課,單調的學習方式難以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學生在課堂上要做的僅僅是聽從教師的講解,跟隨教師的節奏和思路進行學習,很難產生自己的看法與見解,學生興致不高的同時課堂學習氛圍也不夠濃烈。因此,創新教育成為了當前首要目標,想要改變現狀就要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不再僅僅只是聽從教師地講解,而是更多地親身參與進課堂,在活躍了課堂氛圍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培養出符合當今時代潮流的高素質人才。
一、創新教學的概述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一直是教學的中心,教師的職責是對學生進行傳道授業解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迫切的想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但學生正值青少年時期,對各種事物往往有著獨特的見解,如果教師在課上只是一味的向學生傳授自己的想法和認知,那么出于對教師的信任和敬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便會否定自己的看法,跟隨教師的理念來思考問題,長此以往,學生便會逐漸喪失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面對新的事物也不再會產生自己的想法而是僅僅等待教師的講解。要想改變這種局面就要打破傳統的教學理念,進行創新教學。創新教學顧名思義,就是要一改傳統教學手段進行全新的創新性的教學。創新教學意在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創新教學中,教師應不斷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逐漸把自己課堂變為學生的課堂,這樣才有助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養成。創新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要多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而不是教師直接進行講解。例如最簡單的作文舉例,大多數學生舉的例子都基本相同,這正是因為學生僅僅是從教師那里獲取知識,缺少自己的思維,才造就了這種現象。在創新教學中教師應經常鼓勵學生,對學生新奇的想法應給予回答和肯定,讓學生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有價值有意義的,而不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創新教學相比于傳統教學,其最大的突破就是在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體,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隨著學生積極性地提高,課堂的氛圍也會一改之前的風貌。課堂將實現從教師一人的舞臺,到每個學生都會成為舞臺的中心的轉變。創新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有著巨大的幫助,符合當今時代潮流,應給予肯定和推廣。當今社會迅速發展,而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前提,這就意味著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的同時對人才的教育也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是當前高中教育過程應遵循的主要目標。高中地理具有較強的實際性,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融入創新教育理念培養創新型人才,在具有可行性的同時,也有著十分重要的發展意義。
二、創新教育視域下的高中地理教學方案探析
高中地理涵蓋的學習內容十分廣泛,地理課程對于自然環境、人文歷史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都有所涉獵。因此,地理課堂的開展也是對于教師教學水平以及知識底蘊的考察。良好的地理課堂教學能夠為學生積累豐富的文化知識與社會經驗,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思維能力,對于事物能夠進行綜合性的分析考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創新教育的理念融入高中地理教學課程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師應在工作中不斷提高自身教學能力,從而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培養。在創新教育視域下,對于學生的教學培養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改變以往的教育理念
地理是對于存在的事物進行客觀分析的學科。地理學是對自然景觀以及人文現象進行研究的學科。地理學習過程中知識性的內容較多,而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側重于教師的講解,學生對于課堂教學內容難以進行有效的理解,只能通過被動的吸收形式跟隨課堂進度學習。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較低,學生難以體會到地理學科的學習樂趣,學習內容的認知較淺,從而讓教學活動難以實施有效的展開。因此,教師應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將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作為發展高中地理課堂創新教育的基礎,明確創新教育的重要性,對于創新教育給予一定的認可并且進行實施,并在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通過編寫教案的方式以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從而對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著重培養。
教師應在課堂中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改變以往由教師作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轉而將學生作為課堂活動的中心,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只由學生進行被動吸收內容的課堂現狀進行改善,通過對學生思維意識的開發,幫助學生對地理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更好的理解。教師也應對學生的課后復習情況進行關注,及時幫助學生對于存在問題進行解決整改,從而避免學生積累較多的問題,而影響到正常的教學進度。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多給予學生鼓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創新教育的策略之一,讓學生對于地理科目的學習真正產生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效率。
(二)增進師生、生生交流,改善課堂教學氛圍
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豐富自身的文化素養,為學生做出良好的表率。教師可通過開展課堂活動的形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習參與感,在相互的學習提升中,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共同進步。
譬如,在進行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三節“水資源的合理利用”這一章節的講解時,教師便可通過對學生進行分組的形式來展開教學活動。將學生幾人之間組成小組并設立組長進行活動的組織管理,以組為單位對于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探討。通過對本章內容的學習和對我國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了解到華北地區以及我國各個地區水資源分布情況。并對于當地的經濟發展人為因素所帶來的影響做出了解,并進一步就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提出幾點合理化建議。通過對水資源短缺問題進行解決的過程中,學習到水資源的開源方式,以及節流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舉一反三,并對于其他地區的各類缺水情況進行思考并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對于課程的學習內容能夠做出更加深入的了解,進而引發學生保護水資源,增強節水意識的理念。在實現課堂教學成效的同時,對于學生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做出積極的影響,不斷豐富和完善課堂教學的意義。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促進課堂學習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