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英 程楊楊
摘要:二十四節氣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將其引入小學課程,有利于學生的知識積累、情感陶冶、品格塑造,以及科學態度的培養。在二十四節氣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中,應力爭做到“四性”:學科融合性、實踐體驗性、趣味探究性和環境滲透性。學校通過豐富有趣的課程,引導學生領略節氣的文化魅力,滋生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心境,從而激發其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沉淀豐厚的人文底蘊。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 校本課程? “四性”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認識自然的智慧結晶,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挖掘其中的教育智慧并納入校本課程,對學生知識積累、情感陶冶、品格塑造和科學態度的培養等都具有積極影響。
屯溪路小學濱湖校區在二十四節氣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中,努力追求“四性”,即學科融合性、實踐體驗性、趣味探究性和環境滲透性,希望循著傳統文化的根,培養“和而不同,雅致樂學”的“和雅少年”,使之成為有根的中國人。
一、學科融合性
二十四節氣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元素,涉及文學、美術、音樂、科學、健康等方面,教師可將二十四節氣教學融入不同學科中。
(一)多學科融合
將二十四節氣文化融合到相關學科,開展相應的節氣教學。如在清明時節,美術老師鼓勵學生大膽創作,創意表達。學生的作品盡顯節氣之美,如詩配畫《清明》、制作“節氣扇面”等;科學老師引導學生觀察節氣前后植物的變化,并記錄下來,感受水培與土培植物一點一滴的成長;體育老師講解清明蹴鞠運動的習俗,指導學生感受足球運動的魅力與精彩。
(二)語文學科融合
將二十四節氣文化融入語文課中,既能讓學生領略節氣文化的魅力,又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可謂一舉兩得,相得益彰。
吟誦經典詩文,增加知識積累。根據學生認知水平,精心編纂二十四節氣校本教材,分為《春之聲》《夏之綠》《秋之果》《冬之蘊》4個單元24個篇目,對應24個節氣。在每個節氣來臨時,開展朗誦活動,將古詩、諺語、經典美文學習融入教學,一個節氣,一段誦讀,一起傳承。通過誦讀經典,學生跟著大自然的節奏感受四季之變及文字之美。
培養觀察能力,提高寫作素養。二十四節氣是在古人長期觀察天象和物候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而觀察能力正是寫作必不可少的,通過節氣課程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如在清明前后讓學生播撒花種,以觀察日記的方式記錄花卉種植、出苗、養護、開花的過程;冬至時,指導學生從氣溫變化、物候特征、飲食習俗、時令養生、民俗文化等方面,觀察、搜集、整理、總結與冬至有關的變化及知識,開展“冬至寫一寫”習作活動。
二、實踐體驗性
二十四節氣與生活息息相關,課程開發與實施不能脫離實踐。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走近自然,感受節氣變化,可以讓節氣知識變得更加立體、更富有生活氣息。
(一)參與節氣農事活動
耕讀傳家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普遍性家訓。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多數學生已遠離農事,從事勞作的機會非常少。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多參加一些農作物種植、收獲等體驗活動,在相關節氣日,組織學生參加植樹、插秧、收割、采摘等活動,了解農作物“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體驗勞動人民豐收的喜悅和勞動的辛苦。
(二)開展“舌尖上的節氣”活動
中國人講究循節氣而食,現今仍有不少節氣美食。教學中,結合谷雨采茶食香椿、立夏吃鴨蛋、冬至吃餃子等習俗,讓學生變身美食家,在老師或家長指導下,做出美味又養生的美食,了解節氣美食與順時養生的關系,進而探究古人順應自然、順勢而為的生存智慧。
(三)體驗當地的民俗活動
與節氣相關的民俗活動豐富多彩,傳統的習俗活動有清明踏青掃墓、端午賽龍舟、春節拜年等,各地還有一些新興的與節氣相關的活動,如荷花節、采茶節、桃花節等。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其中,既能加深對節氣的了解,又能增進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上述活動實踐性較強,全靠學校實施難度較大。因此,學校要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三、趣味探究性
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在二十四節氣校本課程開發與教學實踐中,應注重趣味性和探究性。
(一)趣味與探究兼顧
在故事中激趣。通過故事了解節氣文化遠比簡單的知識傳授更有趣,這要求教師要講好“二十四節氣故事”。教師要善于搜集、整理、改編一些價值較高、與節氣相關的故事傳說:在春分,講述“龍抬頭”的故事;在端午節,講述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在冬至,講述張仲景與餃子的故事。
在玩耍中體驗。學校設置“玩轉二十四節氣”課程,深受學生喜愛。如在春分時節,組織開展“豎蛋”比賽,學生動手制作各式各樣的彩蛋,體驗“豎蛋”的神奇。游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豎蛋”蘊含的科學道理,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尋求答案,在玩中探究春分“豎蛋”的奧秘及古人的智慧。
(二)尊重個性,激發興趣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興趣愛好,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激發他們的興趣及探究欲望。節氣課程設置要包容、開放,兼顧每個學生的特長。如立春時節,開展“詠春、誦春、繪春、書春、唱春”綜合性活動,讓每個學生各施所長,參與其中。可以以攝影家的眼光,用相機記錄春天的美景;以畫家的身份,描繪出春天的生機勃勃;以甜美的嗓音,歌唱春天的美好……讓每個學生以自己擅長的方式,領略探索節氣的奧秘。
四、環境滲透性
環境雖無聲,教育卻有痕。在二十四節氣教學中,應重視校園環境建設,無論是校園景觀、設施、墻壁、教室,還是花草樹木,都要合理布局、科學規劃,形成獨具特色的節氣文化風格。要讓二十四節氣文化遍布校園的每一個角落,讓學校的每一面墻、每一朵花會說話、能育人。
(一)宣傳走廊會說話
學校走廊墻壁上專門開辟一塊醒目領域,展示有關二十四節氣的書籍、學生作品等,并定期按照“春之華”“夏之綠”“秋之實”“冬之蘊”的主題更新相應內容。每個班教室后面的黑板開辟二十四節氣活動展示版塊,各班根據本班特色、學生特長進行相應布置。
此外,學校還利用電子大屏幕,從視覺上對學生進行節氣文化的感染和熏陶。節氣來臨之際,電子屏幕上循環播放關于節氣的養生、習俗、健康等小知識。
(二)四季景觀能育人
屯小濱湖環境宜人,既有高大的香樟樹、桂花樹等,也有一些盆栽的玫瑰、牡丹、月季、薄荷、菊花、向日葵等。在這種環境中,學生能直觀地看到植物什么時候發芽、開花,在花香四溢中感受節氣魅力。借助環境,讓節氣文化“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到學生心中。
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能力的培養、情感的陶冶、價值觀的塑造和文化的傳承。學校通過設置豐富有趣的節氣課程,激發學生探究世界的欲望,滋生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心境。通過不斷的學習與探索,學生們逐步認識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與魅力,從而堅定文化自信,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
參考文獻:
[1]嵇憲長.“學科+”理念下融合“二十四節氣”的數學教學研究[J].小學教學研究,2019(21):4142.
[2]李自新.將“二十四節氣”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J].中學教育科研,2018(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