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艷軍
摘要: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美術教學當中,教師的知識傳授應當注重并做到讓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有機結合,即推進生活化教學,讓學生在感知生活的同時,學習知識,并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以此來全面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陶冶學生的情操。正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也回歸于生活,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推進生活化教學,讓學生在體驗豐富的生活情境,更為有效地汲取知識,享受多彩的美術課堂,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發現美、體驗美、創造美。
關鍵詞:美術教育? 生活化教學? 體驗生活
引言
生活化教學,旨在將教學主體雙方及教學的活動過程,置于現實生活的背景當中,帶領受教育者體驗豐富的生活情境,以此來激發其作為學習和生活主體參與到教學中的強烈欲望,享受多彩美術課堂的同時,在自主學習與反思的過程當中,獲得知識與能力的發展以及情操的陶冶。近年來,讓美術回歸生活的呼聲越來越熱切和強烈。當然,結合美術這門學科而言,本身就具備濃厚的生活意味,就如同很多藝術學科一樣,都來源于生活,但又能夠寄托和表達理想、精神等,進而高于生活。所以說,美術與日常生活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的生活中也到處存在著美術元素。因此,推進美術生活化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在生活中感知美術,體驗美術的魅力,繼而更好地學習美術。
一、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有效的教學,總離不開與之相對應的多樣化、有效情境做引導和促進,因為這是開展有序、有效教學的必要條件。而教學情境,也正是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目標及學生實際情況等因素加以綜合考量之后,有計劃、有目的地營造出的一種學習氛圍。真實的、有效的美術教學應當回歸生活,甚至從生活出發,同時這樣的教學也更容易受到學生的熱愛、歡迎和認可。在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科教學內容及形式更加貼近生活,更加保持自然,讓學生在自然生活的氛圍及狀態下快樂而高效的學習,從更加貼近生活的視角去感受美術知識,進而對美術形成一種親近感,體會到美術就在身邊的同時,更高效地學習與掌握知識。具體來講,應包含以下五點:
第一,在創設生活化情境的過程當中,要著眼于對學生實際情況的分析與認定,正所謂因材施教,教師的任何教學設計與計劃的制訂與實施,都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也要迎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包括心理特點以及審美特點;第二,美術的生活化情境的創設還應著眼于對教材內容及目標的綜合分析與精準定位,否則這樣的教學情境是空洞且缺乏實質的,不可單憑自身教學經驗或者是主觀臆測來進行缺乏現實教學依據和必要的情境創設,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為教學提供良好的服務;第三,美術的生活化情境創設既要體現創新精神,即能夠讓學生既有感知生活的熟悉感,又要有眼前一亮的感覺,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合理選擇切入點來加以巧妙設計,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引領學生學習,也才能夠讓其在愉悅的環境之中快樂而高效地學習;第四,所選擇的情境應當取材于日常的生活,尤其是要善于從學生周邊的生活來進行取材,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使學生理解知識,也才能夠讓他們對學習感興趣。
二、尋找生活化美術素材
正如上文所述,藝術來源于生活,尤其是美術這門藝術學科,更是存在于我們日常的生活當中,所以美術生活化教學的另一個必要方式就是尋找生活化的美術素材,來為美術學習服務。當然,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能夠發現美與感知美的眼睛。傳統教學中,有些美術教師或不注重素材的選取,或只選取一些單一且陌生的繪畫素材,學生對教師教學的內容、意圖等感到陌生,久而久之就會摸不著頭腦,甚至由此而影響自己的學習熱情,造成學習興趣低下。所以說,對于教師而言,一定要高度重視且切實做好素材選取和制作工作。對于美術教師而言,要積極尋找生活化美術素材,從日常生活的實際當中取材,最好是就地取材,這樣才會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使其更愿意、更積極地去接觸素材,這也為接下來的有效學習開啟了一個良好的開端。舉例來講,比如在學習《歡樂時光》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來展示我們周圍大自然景色的美好,包括教師事先用相機捕捉的景物靜態畫面或者是動態視頻等,如翩翩飛舞的蝴蝶、欣欣向榮的向日葵和林中鳴叫的小鳥等。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展示自己的繪畫作品,繪畫內容選取我們生活中的某一角,或者記錄某個熟悉的生活畫面,進行“我畫你猜”的游戲活動,讓學生觀看后說出對應場地和所描述的內容。只有這樣,學習的素材才豐富多樣又貼近生活實際,學生才會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才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有美,為創造、表現美奠定基礎。
三、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
在美術的教學過程中,要堅持動靜結合和內外兼修。所謂動靜結合,就是既要在安靜的環境下傾聽教學,又要富有主動性和創造性地去實踐,即能夠在動態的親身實踐中應用所學知識,培養和鍛煉自己的美術實踐素養。所謂內外兼修,就是既要培養自己的審美認知與藝術品味,逐步形成并提升自己觀察生活與獨立思考的能力,還要具備運用畫筆來表達內心思想與情感的能力。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并不注重學生對生活的感知,教學中過度依賴教材,而這些教材卻遠離生活,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接觸不到,久而久之不利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想象力的發展與提升。對此,教師要著重推進生活化教學,同時結合豐富的實踐活動,以此加強學生對現實世界中各類事物的感知的同時,基于這樣的實踐過程來實現動靜結合之目的,基于這樣的感知來實現內外兼修之目標。舉例來講,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在各項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盡可能多的組織學生走出教室,走入自然中,比如進行爬山、景點參觀或者是外出寫生等活動,通過雙眼對事物進行直觀且真實的觀察之后進行美術創作,這樣既充實了“造型、表現”的內容,又讓學生從生活中受到啟發,增強了其觀察生活、獨立思考的能力。
四、立足于生活去評價賞析
欣賞是美術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美術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過程。當然,在此過程當中,教師不能忽略的是要引導學生善于立足生活去進行評價和賞析。而立足生活,除了要透過生活視角去觀察之外,還要讓美術欣賞置于群體互動與交流之中,而非個體的孤立行為。為此,一方面教師要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美術欣賞教育活動,有條件的可以帶領學生到當地美術館、圖書館等地參觀學習,幫助學生了解當地文化,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美與丑、善與惡,在不斷辨別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助力其良好審美觀念的形成與發展;另一方面教師要多鼓勵學生,讓學生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知,比如闡述自己對某一美術作品的觀后感等,進行思想認知的交流與互動,在相互指教與補充的過程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久而久之,不僅有助于達到激發學生從多角度欣賞美術作品的目的,而且有助于使其形成一種健康的、對美有正確選擇和判斷能力的目的。
五、美術知識運用于生活中
將美術知識運用于生活中,是美術生活化教學另一個必要環節和關鍵途徑。這才是美術生活化教學的完整過程,也是讓美術與生活更好交融的內在要求。例如,我們可以運用大自然中的山川草木作為創作的天然素材,用之勾勒線條與表現顏色,最終塑造一件可以做家庭裝飾的作品,如一件表現自然景觀的風景畫,或者是某件立體的美術雕刻作品等。這也正是培養學生表現生活的美術能力的重要過程。
總而言之,優化教學情境設計,推進美術生活化教學,極具理論必要性與現實可行性。教師應當深度探究,促進美術生活化教學縱深發展。
參考文獻:
[1]馮瑩.構建新課改下的美術課堂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20(09):295296.
[2]劉瑋.審美體驗:美術教學的“抽象”與“形象”[J].知識文庫,2020(09):4849.
[3]朱斌.生活化的美術——美的遐想[J].家庭生活指南,2019(12):89.
[4]湯園園.體驗生活情境 享受多彩課堂——試論美術教學生活化[J].科普童話,2019(11):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