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闈 周茜茜 葉冰沁

摘? ?要: 課程思政建設與高校雙創人才培養存在有機融合的可能性和優勢,二者與當前思政課程建設在“以本為本”“立德樹人”的本科人才培育目標方面具有同向、同行的理論自洽和實際操作的可能。在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學科專業建設的背景下,以“大創”項目為具體形式的雙創人才培養與專業課程體系的課程思政建設得以實現深入的有機融合,并互為支撐,共同為新升地方本科高校的發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引領和實踐嘗試。
關鍵詞: 雙創? ?課程思政? ?應用型本科
2019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的發布,為新時代的思政課建設做出了總體規劃和系統指導要求。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進一步指出了“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對當前高校教育課程思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明確的目標。除了以日常教學為主體的“第一課堂”外,如何更深入、有效地呈現出課程思政的深遠意義,如何更有效地提升當代大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的容受度和參與性,是課程思政實踐體系中必須正視和積極面對并解決的。本文以本科學生教育體系中“第二課堂”的重要構成——“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簡稱“大創”項目,下同)為討論對象,通過對目前我校省校兩級“大創”項目的申請立項、執行過程和成效特點等情況的具體討論,開展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具象而深入的考察,切實探尋學科專業建設背景下課程思政與雙創人才培養同構、同質、同行的可能性和實現途徑,為我校內涵式發展過程中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逐步推進提供具有實際意義的嘗試和參考,以對新文科建設背景和教育融媒體發展前景下的專業課程思政予以進一步的深刻思考。
一、學科建設背景下專業課程思政與雙創人才培養的有機融合
自2010年5月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發布以來,2015年5月和2018年9月國務院先后發布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及《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等文件,對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等方面進行了更深入、系統的指導。作為雙創人才培養的具體表現形式和實踐執行環節,高校“大創”項目的開展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途徑,也是目前地方本科高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和創新人才育化的重要窗口。
關于課程思政與雙創人才培養深度結合的可行性,已有學者進行了較為具體、充分的討論,其中如王娟《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思考》(江蘇高教,2019年第9期)、李柏宏《新時代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創新創業課程建設分析》(現代教育,2019年第20期)、薛媛《以打造“雙創”升級版為契機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思政建設探究》(智庫時代,2019年第35期)、黃淑敏等《“課程思政”理念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年第29期)、董金玲《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視角下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初探》(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年第16期)、張明進等《課程思政視域下應用型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路徑探索》(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年第24期)等論文分別從各自的角度和層面開展了具體的研討。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在滿足專業知識培訓的同時,科學地將雙創教育理念融進課程中,協調學生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培養二者間的關系,有效提升教學質量……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的精神與專業理論教育有機結合,使創新創業教育有所依靠,二者共同努力提高人才的整體水平。”①(16)課程思政與思政(系列)課教育、雙創人才培養在諸多方面存在同向、同行的理論自洽和實際操作的可能。
對于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而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學科建設的發展訴求對在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提出了更深入的要求。時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功利性的思想限制了教育資源的拓展,如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難以有效銜接,削弱了創新創業教育‘育人效能”②(111),這一現實境況促使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升本科院校)在組織和開展“大創”項目過程中須更注重項目對于應用型、創新性人才培養的實踐意義。課程思政,特別是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專業課程的系統學習,是在校大學生提升專業水平、培育職業素養的主要路徑,“新時代”背景下的課程思政體現出的“在專業課教學中注重創新創業的激發,引導學生立足于專業,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學生的洞察力等品質”③(40)等特點,無疑為“大創”項目和雙創人才培養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學科背景。
二、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課程思政與雙創人才培養相融合的思考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對于課程思政建設進一步予以了明確,要求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要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色和優勢,深入研究不同專業的育人目標,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科學合理地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這是在現有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相結合所取得成果的基礎上提出的更深入、更具體的指導性意見,也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課程思政實踐和人才培養提供了整體性建設思路。作為課堂教學過程的延續過程和有益補充,以“大創”項目為主要形式的雙創人才培養與專業課程思政相互融合,能夠有效深入、拓展推進課程思政,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對此應予以充分重視,才能實現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科專業建設等的重要指標。
作為新升本科地方應用型高校,我校課程思政建設高度關注實踐意義和可執行性,尤其突出地體現在將專業課程思政與雙創人才培養緊密融合的層面。除思政序列課程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續、深入開展外,專業課程體系的思政建設得到有效的推進,主要措施之一是將專業課程的知識體系、能力素養與“大創”項目開展緊密結合,鼓勵學生在項目申請之初就確立明確的專業發展意識和能力實踐思路,并貫穿于項目開展的整體進程中,在進行季度檢查、年度檢查和中期鑒定及結項報告等過程性考核時進行了著重考察,更具體地呈現出了課程思政建設與雙創人才培養的密切交融態勢。同時,結合教育融媒體等多種教學方式、教育手段的革新,拓深課程資源建設。新時代的大學教育具有時代特點,既對教學過程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問題,又為如何提高當前的教學效率及成果提供了現實可行的路徑。通過多樣化的教育融媒體的推廣和應用,“學習者可以根據特定情境需要,通過個人計算機(PC)或手機、筆記本、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關注、收藏、瀏覽、評論發布在教育類數據平臺、網頁、公眾號或小程序、App等新媒體上的教育信息,獲取即時、準確的學習資源與教學服務”④(98)。在課程思政視角下,以課程管理和教學過程的頂層設計為整體觀照,開展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有效融入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系統性工作,系統而深入地構建混合式教學考核模式,完善學生考核制度;調整平時成績與考試成績所占比重,激勵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和自學、思考,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成效。依據課程思政建設計劃和教學案例思路,積極開拓具有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實際價值的教學資源,不僅依托“智慧樹”“中國大學Mooc”等平臺進行課程資源建設、運行線上教學實踐,還通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改革、線上教學資源庫建設、微課視頻拍攝和使用等多種課程資源實現教育融媒體與專業課程思政的有效融合和持續發展。
下表是我校近年來省級、校級“大創”項目的立項情況:
雖然不同年度的數據有所波動,但具有明確專業背景的實踐類項目在省級和校級兩類“大創”項目中所占比重仍是較大的,體現了目前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體系中對于學生專業能力實踐的重視和支持,呼應了雙創人才培養和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復合性需求。從筆者所指導“大創”項目的申請和執行的情況來看,能夠具有兼顧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綜合意識的項目是具有較為普遍認可度的,如2019年筆者擔任指導教師的項目有5項:“小學生課外興趣班及實效性調查與研究——以某某市某某區為例”“幼升小學段國學教育情況調查與研究——以某某地區為例”“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知識普及類小程序——‘今日國學的開發與運營”“泛文學創作中“架空世界”的解析與實際運用”“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調查與研究——以某某市為例”。這些項目分別從教育學、文學等學科的不同角度出發,既包括對于學科知識理論和教育學理的專業性實踐,又有從職業素養培育、教育融媒體創行等角度出發的綜合性嘗試;在研究方法上呈現出調查研究、實體創業及理論運用等形式的多樣性,體現出對于專業知識理論、職業素養積累和實踐能力訓練的綜合運用。
隨著課程思政建設的不斷深入,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和可能性維度愈來愈得到重視,“動員專業課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拓展思政教育的載體,積極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源于的教育資源,請恰當地融入專業課堂和實訓環節以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構建全員全課程全時空的協同與人體系,培養優秀的職業人”⑤(86)成為課程思政的又一發展趨勢和思路。結合新時期“以本為本”(2018年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和“立德樹人”(“十八大”報告)等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從中文專業的人才培養要求和學科特點出發,項目組在2020年度“大創”項目申請的指導過程中更注重對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討論,指導了“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民族精神及其對當代大學生意義研究”和“國風”因素在新媒體廣告中的表現及對大學生人文素養影響研究”兩個課題,后者獲得了年度省級“大創”項目研究立項。
三、余論
在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學科建設的背景下,以“大創”項目為具體形式的雙創人才培養與(專業課)課程思政具有深刻的同向、同行有機融合的態勢,可以說雙創人才培養與課程思政是互為支撐的,為當前新升地方本科高校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參照。但必須承認的是,在現有在校大學生“大創”項目申請和執行過程中,創業類主題是較為薄弱的一個環節,創業思維及能力的展示亦不多見。以筆者所在高校“大創”項目的歷年統計數據來看,具有明確創業類意圖或者規劃的立項課題屈指可數,且多集中在較為固定的方向和范疇,如大學生、微商、互聯網是其中的主要關注對象,“大學生化妝品微商創業”(2017年)“學生微商創業發展——以校園微商為例”(2018年)“互聯網+泓德國學館的創業轉型”(2018年),等等,其實是學校、指導老師及學生亟待解決的思路固化和“舒適圈”定式的問題所在,也就是學者所指出的高校“大創”項目“對于‘創業智商培養多……對于創業團隊組建和經營、創業風險分析和防范、創業政策學習和解讀等的‘創業情商培養少”⑥(38)的現實性難題。這一問題的解決有待今后課程思政建設的進一步拓深、延展,也需要在具有可持續性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融合進程中不斷予以完善和提升,才能真正實現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落地,達成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的長遠愿景。
注釋:
①王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路徑研究——以H大學為例[D].石家莊:河北大學,2019.
②王娟.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高校創新創業交的思考[J].江蘇高教,2019(9).
③李柏紅.新時代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創新創業課程建設分析[J].現代教育,2019(20).
④李一,孟佳俊.基于需求視角的高等教育融媒體傳播阻礙研究——以成都工業學院為例[J].成都工業學院學報,2020(1).
⑤江頡,羅顯克.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2).
⑥李靖.雙創課程思政教育的體系架構及理論價值[J].高教學刊,2019(16).
基金項目:泰州學院2020年度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中國古代文學(唐宋文學)”(項目編號:20KCSZ07);泰州學院2020年大學生創新創業省級一般項目“國風因素在新媒體視頻廣告中的表現及其對大學生人文素養影響研究”(項目編號:202012917013Y);泰州學院2018年度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立項建設項目“基于OBE理念的傳統文化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探索與研究”(項目編號:2018JGB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