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民
摘要:教會學生學習物理,首先要讓學生有學習物理的興趣。而實驗則是物理學科最大的特點,利用實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觀察實驗、動手實驗,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課堂學習中,學習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好的物理學習習慣能很好地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物理。學生學會主動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將為學生今后的各項核心素養的發展奠定很好的基礎,也能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好習慣。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物理;學會學習;學習習慣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11-065
物理學的核心素養包括: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學科核心素養通俗地講就是在知識的傳授和素養的培養間的平衡。學科核心素養需要關注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科知識的傳承,二是對學習者的關注。把學科核心素養轉化為學生內在的能力與品質,這是問題的關鍵。學科核心素養的效果應該是盡可能最大程度上改變學生的思想準則和行為習慣。
對于初中的學生,剛剛接觸到物理,六大核心素養不可能一下就全部灌輸給學生,讓學生通過一兩年的學習就能完全明白六大核心素養的內涵,這是很不現實的。那么初中生六個核心素養應該先弄清楚哪個呢?我想“學會學習物理”,這應該是初中生比較容易實現的核心素養。當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學物理,那么接下來就是老師怎么去引導學生學習了。
現代教育,不僅關注學習的效果,也要注重學習的過程,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好方法,提高學習的能力,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學會學習,為今后深入學習奠定基礎。
一、做好實驗,培養興趣
每學期開學第一課,我總是要先給學生介紹介紹新書講解的主要內容,挑選本書當中涉及的幾個比較有意思的實驗,展示給同學們。這樣做的好處一是能通過有趣的實驗來吸引同學,讓他對物理學習產生興趣。二是大致讓學生們知道他們將要學習的內容是什么。例如初二年級的同學,第一堂物理課,我給同學準備的實驗有力學、光學等有趣實驗。物理學是建立在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學會觀察和動手實驗是學好物理的兩個非常重要的手段。而演示實驗則是初中生學習物理的著手點,培養學生觀察的習慣,讓學生愛觀察、懂觀察,并逐步使學生愛上物理。當然演示實驗不是只為了熱鬧。在進行演示實驗時,除了實驗本身要獲得一定的結論外,教會學生觀察方法更為重要。在演示的過程中教師要灌輸給學生理念:做什么?為什么做?怎么做?三個問題弄清楚了,學生就能很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觀察,并學會抓住觀察現象的主要特征,明確實驗的條件。當然演示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由淺入深思維不斷深入。這樣的演示不僅僅只是展示,簡單的物理現象的重復,而是引導學生一起在思考中探索。學生經過長期的思維訓練就能慢慢地建立起物理學習中的邏輯思維。當然只有思維還是不夠,物理是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不能只是紙上談兵。因此分組實驗是讓學生思維提升的更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學生分組實驗,實驗前學生預習實驗內容,明確實驗的目的、原理、方法等,設計實驗步驟,完成實驗表格,當然教師有意識的多加引導,學生很快也能掌握這樣的流程。實驗結束后老師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的結果、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升華。因此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第一步,應該從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觀察身邊的物理現象。鼓勵學生動手實驗,學習模仿有趣的小實驗,進而能分組實驗不斷思考、探索更深層次的物理現象、物理規律。比如,我經常利用課前5分鐘讓學生展示。展示的內容不限形式,可以是圖文介紹某個知識點、某個現象。也可以展示一個有意思的小實驗,通過小實驗告訴大家實驗原理。課前5分鐘,不限形式,不限內容,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只要學生能介紹清楚所講的內容即可。當然老師也可以針對最近所要教學的部分內容讓同學們形成課題化,進行深入的探究。
二、養成習慣,科學發展
物理的學習習慣是指: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形成和鞏固并轉化為需要的自動的行為方式。物理學科學習習慣所包含內容比較廣泛。有聽、說、讀、寫的習慣,還有觀察的習慣、動手實驗的習慣等。從學習行為構成的學習習慣來說,包含有預習、復習、聽課、寫作業、動手實驗等習慣。
對每個學生來說,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實現科學素養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
課前老師可以有目的地讓學生進行預習,并提出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預習,而不只是簡單地進行閱讀。閱讀結束后,可以進行小組內的問題匯總及反饋,組內能解決的問題可以不用提到班級來討論,學生小組討論結束后,把小組未解決的問題再提到班級讓其他組的同學互相解答,最后解決不了的問題再由老師來處理。這樣的問題化預習,研討式解決問題,更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學生的預習不是簡單地把書本看一遍,而是帶著問題思考,并且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所學內容的深入理解。在不斷內化的過程中又能不斷產生出許多新問題。這樣看似簡單的預習,就形成了非常重要的學習環節。學習最重要的不是所學的知識,而在于在學習的過程中能不斷地進行正確的思考,尋找問題,解決問題,再提出新問題,并不斷去找尋方法進行解決。
預習往往是物理教學中經常被忽視的環節。物理學科的最大特點是實驗,但是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問題的來源還是要靠思考,首先要先找到問題。而預習階段如果能發現問題,并解決部分問題,其他未能解決的問題就可以更好地利用實驗進行驗證,得出結論。
所以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是教會學生學習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預習環節處理好了,學生最簡單的就是知道了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深入點,學生能知道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再深入些,學生能對所預習的不理解知識提出問題,尋求答案。當然學生預習完之后,對前后知識點還可能會前后聯系,互相關聯。所有這些都是可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會學生的。
三、深入淺出,理解為先
物理是研究各種物理現象、規律的學科,學習物理就是一個理解的過程,即使對一個概念,一個規律爛熟于心,而對它的內涵不理解,那根本不能說已經掌握,時間稍長,所學知識便會遺忘得一干二凈。因而學好物理最關鍵的是理解。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盡可能地講解清楚明白,讓學生理解概念的意思,理解的方法。比如在講速度時,經常會講到速度的意義。5m/s表示什么意義呢?因為速度本身就是采用比值定義法來定義這個概念的。比值定義的物理量,理解意義的時候就有規定比較量。速度為了方便比較,就規定相同的時間,因此5m/s的意思是物體每秒走過5m。如果稍微注意下解釋的順序,就很容易發現,解釋時每秒對應的是斜杠后面的,先后再前的解釋步驟,就是物理量意義的解釋方法。利用這樣的方法就可以解釋更多物理量。比如質量10×103kg/m3解釋意義就是:每立方米的物體含有的質量為10×103kg。物理的概念定義很多,但是通過理解而記憶,這才是物理記憶知識點的正確操作。比如質量這個概念是比較抽象的,根據質量的概念: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在和學生講解時首先讓學生區別物體和物質。其實學生很容易就可以舉出身邊的很多物體桌子、椅子、講臺、黑板、粉筆、圓珠筆等等。歸納一下物體是有一定形狀或者固定質量的東西。教師追問桌子由什么材質做的?材質就相當于物質。所以桌子是物體,木材是物質。引導學生用學過的物理知識解決問題時,要在啟發學生認真分析題意,理解所要用到的物理概念、規律及公式,逐步掌握解決物理問題的思路和技巧。總之要盡可能創造條件,讓學生在思考中學習,通過積極思維去理解和掌握物理基礎知識,養成理解的習慣。
四、正確學習,持續發展
在物理教學中,引導學生經常注意觀察身邊的物理現象,養成研究的習慣、多問問題的習慣。如學習了慣性知識后,可以讓學生針對喜愛的運動進行分析,哪些運動利用到了慣性,學生通過分析,不僅對身邊的運動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同時也對物理中的慣性有了更好的理解。長期這樣的訓練,學生就會慢慢養成觀察分析的習慣。當然學生的要求,會慢慢地提高,所以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就要教會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去分析更加不容易觀察到的物理現象,透過現象看本質。比如同樣是慣性,還可以讓學生上網查詢安全帶的工作原理,讓學生學會利用現有知識解決更加深奧的物理現象,在探索中不斷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不斷了解物理知識的廣泛應用中增強學習物理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教育改革一直是教育界與社會各界都十分關心的話題,怎樣培養新時代的社會現代化建設新人,已成為現代教育的熱點問題。減輕學生負擔,改革考試制度,加強學校的管理,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為了克服應試教育的不足,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最終要落實和體現在每個學生發展的綜合能力上。而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則是教育的目的。學生真正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了觀察的步驟,懂得操作實驗探究問題,這樣的學生就具備了終身學習的能力,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廈門市逸夫中學,福建 廈門3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