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摘? ?要: 本文用描述性實證研究法,探討在國際商務合同翻譯過程中,在語用學理論和翻譯學理論指導下,譯者如何從句法、語義、語用三個層面積極選擇相應的翻譯策略并做出具體的語言選擇,最終確定符合特定交際目的的譯文,為今后提高譯者的法律翻譯能力和法律文本的翻譯質量提出一些新思路和建設性建議。
關鍵詞: 法律翻譯? ?翻譯能力? ?翻譯過程? ?選擇
1.引言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入世和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為“一帶一路”沿線的中外企業帶來巨大的商機。日益頻繁的外資進入中國市場,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尋找“一帶一路”倡議所帶來的商機。在國際經貿活動中,由于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體系、法律制度、法律概念和法律術語的差異,中外雙方在合作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許多分歧,通過雙方具有誠意的求同存異的談判,最終雙方達成的合意必然會以國際商務合同的形式落實下來,作為雙方合意和日后履行合同義務的重要依據。因此,國際商務合同在中外企業合作的經貿活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中國需要越來越多諳熟國際商務合同翻譯的人才。
2.文獻回顧
以前國內法律翻譯研究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法律翻譯研究過于側重分析文本的語言特征與探討具體的翻譯技巧。最近十幾年來,國內的法律翻譯研究已經進入跨學科綜合性交叉研究的時代,不少學者超越法律翻譯語言特點的靜態研究,從不同視角研究法律翻譯并取得一定的成果,比如:法律英語名詞化剖析及漢譯英策略(趙軍峰,2006),英語法律術語翻譯中的詞語空缺及翻譯對策(宋雷),法律翻譯中指示語的翻譯及語用充實(張新紅,姜琳琳,2008),分析了英漢法律語言中法律文化因素(張法連,2009),靜態翻譯策略對法律翻譯的整體適用性(李克興,2010),法律定義條款探析及其翻譯策略(趙軍峰,鄭劍委,2015)。這些專家學者研究的對象都是立法文本,但是目前關于國際商務合同的翻譯策略的研究還不夠充分。
盡管國內有關法律翻譯理論與實踐的研究逐漸增多,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方向上取得部分研究成果,但明顯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有關法律翻譯理論的探討遠遠滯后于其他研究范疇,僅占9%,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法律翻譯研究的深層次發展,同時留下了進一步系統研究的廣闊空間(李德鳳,胡牧,2006)。李占喜(2008)回顧了國內外語用翻譯大約20年的研究成果后,指出目前國內對翻譯的研究以文學翻譯為主,對法律文本等實用文體翻譯的語用研究相對滯后。陳建平(2010)認為今后有必要重視跨學科翻譯研究,尤其是“要重視商貿、法律、金融、合同等應用文體的研究。加快多元化、跨學科應用翻譯研究不僅是譯學研究的發展大勢所趨,還是進行深層次應用翻譯研究的必然要求”。
在此大背景下,有必要開展本研究,對國際商務合同的翻譯策略進行實證研究。
3.研究方法
1976年,Dawkins的《自私的基因》中最早出現“模因”這個詞。他認為模因是文化傳播的單位。模因的傳播方式和基因類似,可以在模因組中復制,并經過模仿的過程,從一個個體到另一個個體不斷傳播。翻譯理論中的思想傳播方式類似于模因。譯者在翻譯時不僅保存原文的思想,還會潛移默化地以某種方式傳播并發展某些翻譯規范和理念。如果模因是文化傳播的單位,那么譯者就是傳播翻譯規范和理念這些模因的宿主。規范模因描述了人們對什么事情是什么及應該怎么做所達成的共識(Chesterman,2012:1-3)。翻譯規范模和理念因以具體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翻譯理論與實踐的發展。翻譯界人士已經認識到某些翻譯理念和規范對譯文有積極的影響,而且這些翻譯理念和規范通過譯者的傳播與發展最終對譯者的思想與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不同的規范模因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不同的主導作用,突出反映了翻譯研究的側重點(Chesterman,2012,48)。因此,本文嘗試從翻譯模因論的視角分析國際商務合同英譯漢翻譯策略。
3.1法律翻譯能力的界定
法律翻譯是一種特殊的語言使用形式,要求譯者具有把原文順利轉換為譯文從而達到翻譯目的的能力。法律翻譯能力不是一種孤立的能力。法律翻譯能力可以識別,也可以被描述、被培養。法律翻譯能力是指譯者充分利用翻譯能力,在特定法律語境中為達到跨文化跨語言交際目的而完成特定翻譯任務的能力。具體來說,法律翻譯能力包括:譯者掌握原語和目標語雙語語言知識和特定學科領域的知識結構的能力、使用恰當翻譯策略的能力及語用能力。譯者的語用能力是指譯者熟悉、理解、解釋原文的語用和社會語言規則的能力,以及根據目的語規則以恰當形式再現譯文的能力(Cao,2008:39-43)。這幾種能力相互關聯、密不可分。法律翻譯能力是一種綜合性技能,是在法律翻譯過程中,譯者充分發揮主體性,根據特定具體的語境,不斷選擇各種翻譯策略,不斷做出各種語言選擇,最終產出符合目標語言規則和法律制度的譯文的能力。在法律翻譯過程中,與譯者法律翻譯能力相關的各個因素之間的互動貫穿法律翻譯過程的始終。
3.2研究方法
當代翻譯學研究的發展已經呈現出新趨勢,研究視野已經擴大,出現了多議題、多視角、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格局。有的學者已經指出(馮佳,王克非,劉霞,2014),近年來翻譯學的核心及熱點研究課題有三大類,其中包括翻譯能力和翻譯過程的研究。本文認為研究國際商務合同的翻譯策略應該從譯者的翻譯能力和翻譯過程著手。為了促進國際商務合同翻譯研究的發展,為了讓讀者準確理解常見的國際商務合同,恰當地運用相關的翻譯策略,掌握雙語轉換中法律術語及文體方面深層次的語用對等,包括法律術語、法律觀念、法律規則、法律責任及法律文化等方面不確定性的語用對等,最終提高國際商務合同翻譯能力并提高翻譯質量。本文以翻譯學理論和語用學理論以基礎,以國際商務合同的語言點為研究對象,以譯者的翻譯能力和翻譯過程為切入點,分析在國際商務合同(待解決的問題)的翻譯過程中,面對具有不確定性的術語和復雜的長句,譯者如何通過主觀意識,怎么積極選擇相應的翻譯策略和具體的語言選項,在選擇翻譯策略時遵循什么翻譯規范或理念,最終才確定譯文(解決方案)。
本文從翻譯模因論和語用學的視角出發,希望通過研究國際商務合同的英譯漢翻譯策略,引起讀者三方面的思考:(1)描述并探討在特定的法律語言和社會文化語境中,譯者做了什么,使用了什么翻譯策略。(2)解釋譯者為什么要這樣做,譯者選擇翻譯策略和具體的語言選項時遵循了什么翻譯規范或理念。(3)描述并探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翻譯能力和行為對譯文讀者會產生什么影響,哪些行為和選擇有助于提高國際商務合同的翻譯質量,并對新手譯員翻譯國際商務合同這種法律文本具有什么借鑒意義。
4.結果與討論
翻譯中的模因,也就是關于翻譯的一般理論、規范和理念,不可避免地影響譯者思維方式和翻譯過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做了什么及為什么這么做,是翻譯研究關注的問題?!懊看螌ψg文進行描述性研究涉及譯文的解決方案與原文的關聯性,目的是重構產生譯文的翻譯過程?!保═oury,1980:89,轉引自Chesterman,2012:40)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解構了原文的整體結構,把原文分解成一個個翻譯單位,然后按照譯文的語言習慣重構原文,通過充分發揮譯者的主體性和翻譯能力,選擇相應的翻譯策略和具體的語言形式,建構出與原文存在某種可識別的關聯的譯文,由此可見譯者決策過程的重要性。譯者的每次決策都會受到以前決策的影響,在每次做決策前,譯者都會權衡每個決策的利弊,并根據最小最大原則(最小努力、最大效果)確定最佳決策(Chesterman,2012:40),決定哪種才是譯文的最恰當的形式。
一般來說,翻譯策略有幾個共同點:與翻譯過程相關、涉及文本操縱、以目標為導向、以問題為中心、與潛意識相關、涉及主體間性。翻譯策略是譯者在把一種語言的文本翻譯為另一種語言文本時,其頭腦中存在的一種解決問題的潛意識程序。翻譯策略一般分為三大類:句法策略、語義策略、語用策略,其中語用策略包括句法策略和語義策略。如果說句法策略操縱文本的形式,語義策略操縱文本的意義的話,那么語用策略操縱的是文本準備傳達的信息。這幾種翻譯策略的綜合使用是譯者對如何恰當地翻譯原文所做出的整體決定(Chesterman,2012:87~91,107)。
在評估譯者的翻譯能力和翻譯質量時,本文主要通過描述性地對比分析譯文與原文(原文是待解決的問題,譯文是譯者的解決問題的方案),進一步推測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各種翻譯理論的理解與應用,譯者所選擇的各種翻譯策略和做出的語言選擇,以及譯者做出此類翻譯行為的原因,找到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所做出的各種翻譯策略和語言選擇的理據。
請看在以下具有代表性的翻譯實例分析。
[原文一]25. Defaults and Right to Cure
If either party shall violate any of its obligations or warranties under the terms of this agreement, the other party shall have the right and option, but not the duty, to terminate this agreement upon not less than ninety (90) days prior written notice; but no neglect or failure to serve such notice shall be deemed to be a waiver of any breach of any covenant or stipulation under this agreement. Such termination of this agreement shall become effective unless the violation complained of shall be completely remedied to the satisfaction of such other party within such ninety (90) days period. Nothing in the preceding sentence shall be deemed to affect Publishers rights under paragraph 1.m (iv) of this agreement. If the violation complained of shall be of a kind that a remedy or cure cannot effectively restore the prior circumstances, then this agreement, at the option of such other party, shall terminate forthwith upon service of such notice without any period of grace as aforesaid. The termination of this agreement shall be without prejudice to any rights that such other party may otherwise have against the defaulting party under this agreement or under law.
[譯文一]25.違約及救濟的權利。
根據協議約定,一方違反義務或擔保的,另一方有權但無義務提前九十(90)日書面通知對方后終止協議,但是疏忽或未能發出通知的,不應視為放棄對違反協議承諾或規定進行追索(賠償)的權利。除非在九十(90)日期限內該違約行為已經得到糾正(補救)并獲得另一方滿意,協議終止即生效。前述約定不得視為損害(影響)出版社根據協議第1.m (iv)項所享有的權利。該違約行為的補救措施不能有效恢復以前狀況的,協議則由另一方決定,送達無上述寬限期的書面通知后立即終止。協議終止不得損害另一方根據協議或依法對違約方所享有的權利。
[評析一]這是來自一份出版社的出版協議中的一個條款內容。
(1)句法層面。原文有五個句子,譯文基本按照原文習慣翻譯為五個句子。在這五個句子中,有三個部分值得關注。第一處和第三處下劃線標注的是兩個否定結構的句子,在原文里強調某一類情況,譯者在譯文中用順譯法很完整地表達這個意思。第二處下劃線標注的是一個表示條件的狀語從句,在英語中,狀語從句一般是后置修飾成分,在翻譯時,譯者根據漢語的表達習慣,把狀語從句前置到主句之前,這樣處理能使譯文更符合目標語(漢語)的表達習慣(李長栓,陳達遵,2014:14,259)。
(2)語義層面。英國語言學家利奇在《語義學》中(1974)曾經說過,詞匯有七種意義:概念意義、內涵意義、社會意義、情感意義、反映意義、搭配意義、主題意義。如果離開語境,就無法判斷一個詞語的真實意義。在原文中,有十個雙下劃線標注的單詞或短語值得關注。right and option:譯者沒選擇“權利和選擇權”,僅僅譯為“有權”。terminate是法律意義上的“停止”,所以譯者不選表示暫停的“中止”,選擇的是“終止”。waiver在原文中這個單詞是名詞“權利聲明”,名詞化是法律英語的一個典型特點,譯者把它處理為漢語里的動詞“放棄權利”。covenant的概念意義是“契約”,根據語境,譯者確定是“承諾”。remedied是正式法律術語“補救”。paragraph的概念意義“段”,在法律語境中,法律英語中的paragraph有可能是“條”“款”“項”,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1.m (iv),譯者斷定paragraph在上述語境中的搭配意義應該是“項”。 service的概念意義是“服務”,在上述條款中,它是一個正式法律術語“送達”。period of grace不是恩惠期,這是英美合同法里的一個術語“寬限期”。without prejudice to不是不偏見,而是一個法律英語專有表達方式:“不損害?!眃efaulting不是默認或者省略,而是英美合同法里的一個術語“違約”。由上可見,在法律翻譯過程中,譯者應該對目標語言中的特定法律文本的語言特點具有高度敏感性(Cao,2008:44),除此以外,譯者還應具備目標語相關法律知識結構,這樣在國際商務合同翻譯過程中,才能根據具體的語境確定某個多義或不確定意義的詞匯到底是什么意義。譯者的翻譯能力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充分發揮,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譯者是否具備目標語相關法律知識結構作為基礎。
(3)語用層面。仔細對比上述條款的原文和譯文,可以看出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主動排除干擾項,尋找關聯項,確定最佳選項。確定最佳選項后,譯者還應從譯文的整體視域出發,考慮以什么形式再現譯文,才能實現國際商務合同翻譯的最終目標。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的主體意識、翻譯能力、選擇的翻譯策略、具體的翻譯方法和具體的語言選項始終受到語境因素的制約,這幾個因素貫穿整個翻譯過程,并對翻譯的產品(譯文,也就是譯者解決問題的方案)產生重要的影響。由此可見,從翻譯模因論的視角看,翻譯過程是在特定語境中譯文產生的過程,是譯者有意識和無意識積累的翻譯能力和其他各種相關因素綜合發揮作用的結果。
[原文二]? ? ? ? ? ? ?ARTICLE I EMPLOYMENT
1.1 Term of Employment. Effective as of the Date of Hire, the Company agrees to employ Employee, and Employee accepts employment by the Company, for the period commencing on the Date of Hire and ending on the first anniversary of the Date of Hire (the “Initial Term”), subject to earlier termination as hereinafter set forth in Article III. Unless earlier terminated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III, following the expiration of the Initial Term, this Agreement shall be automatically renewed for successive one-year periods (collectively, the “Renewal Terms”; individually, a “Renewal Term”) unless, at least ninety (90) days prior to the expiration of the Initial Term or the then current Renewal Term, either party provides the other with a written notice of intention not to renew, in which case the Employees employment with the Company, and the Companys obligations hereunder, shall terminate as of the end of the Initial Term or the said Renewal Term, as applicable. Except as otherwise expressly provided herein, the terms of this Agreement during any Renewal Term shall be the same as the terms in effect immediately prior to such renewal, subject to any such changes or modifications as mutually may be agreed between the parties as evidenced in a written instrument signed by both the Company and Employee.
[譯文二]? ? ? ? ? ? ? ?第一條? ?聘用
1.1聘用期限。自聘用之日起,公司同意聘用員工、員工接受公司的聘用,期限為自聘用之日起為期一年(原始期限),并受本協議第三條提前終止條款的限制。除非根據第三條規定提前終止本協議,在原始期限屆滿時,本協議以一年為單位自動展期(統稱:多次展期;單稱:一次展期),除非,至少在原始期限或當時生效的展期期限屆滿前提前九十(90)日,任一方向對方提供不再展期的書面通知,屆時,員工與公司的聘用及公司在本協議中的義務在原始期限或上述展期期限屆滿時終止,視情況而定。除非本協議另有明確規定,本協議在展期期間的條款應與在此展期前生效的條款一致,并受雙方可能達成的變更或修改限制,此類變更或修改應由公司與員工簽署書面文件為證。
[評析二]這是來自一份勞動協議中的一個條款內容。
(1)句法層面。原文有三個句子,句子比較長,而且有很多后置修飾成分,是典型的法律英語復合長句。在這三個句子中有三個部分值得關注。第一處下劃線標注的是關于協議有效期的規定,如果嚴格按照句子的字面意思翻譯,譯文就會比較冗長,為了讓譯文符合法律翻譯原則之一“簡潔性”,譯者采用意譯法,譯為“期限為自聘用之日起為期一年”。第二處下劃線標注的是一個簡單句,這一句的難點是對one-year periods和括號內限制成分collectively, the “Renewal Terms”; individually, a “Renewal Term”的理解。新手譯員很容易忽略periods和Terms后面的s,以為多一個s少一個s都沒有差別。在上述條款的語境下,法律翻譯能力強的譯者憑著敏銳的職業素養,可以判斷這是對協議期限長短的限制,因此采用意譯法,準確譯出多一個s與少一個s的差別,譯為“本協議以一年為單位自動展期(統稱:多次展期;單稱:一次展期)”。第三處下劃線標注也是簡單句,關鍵在于譯者如何理解后置修飾成分as applicable,這是對終止合同的時間限制,不能譯為“作為可適用的”。根據前面的語境,譯者譯為“視情況而定”。
(2)語義層面。在原文中,term這個單詞先后以不同形式出現了十二次,翻譯時需要特別關注它的具體形式。在翻譯之前,譯者首先確定它不會是同一個意義。那么,譯者如何判斷它具體是什么意義呢?當譯者選擇語言選項時,只能從特定語言中的既有選項中選擇。譯者對特定語言中的既有選項了解得越多,越有可能選出更好的選項。而且譯者對這種已知選項的了解還包括各個選項之間的關系及與原文之間的關系。換而言之,為了選出一個最佳方案,譯者需要了解每個選項與意義之間的關系,每個選項之間的權衡,取決于譯者對比分析雙語異同的能力(Chesterman,2012:80)。面對同一原文,譯者能想到的譯文可能性越多,說明譯者的翻譯能力越強。在確定類似term這樣的多義詞的意義時,譯者儲備的目標語相關法律知識結構又一次發揮作用。除此以外,這個條款的上下文語境也是譯者做出判斷的重要依據。綜合考慮后,譯者把term分別譯為期限、原始期限、多次展期、一次展期、條款。
(3)語用層面。從上述原文劃線部分句子的翻譯中,可以看出譯者沒有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譯者之所以能如此分析,因為翻譯過程包含句法、語義及語用三個層面的分析與歸納,“這一翻譯過程是層級性互動性的,但是并非嚴格的直線型,并非必須從句法才能開始。雖然譯者在翻譯時肯定會經歷這三個階段,但是翻譯過程是一個綜合過程,每一個階段的順序并非一成不變。譯者在每一個階段均有可能修改或撤銷自己前面所作的選擇與順應行為。每一個階段均包含分析與歸納,因此完全可以快速略過某階段。這種翻譯過程是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的結合,即分析與歸納每一個句子時,譯者都會根據以往的經驗及期待做出推斷”。(Bell,1991)翻譯過程并非以直線形式進行,從原文本的開始一直譯到結束,翻譯過程更像螺旋上升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會時不時地轉回去查看前面的原文,進一步核實前面發現的翻譯問題。不但如此,譯者在翻譯文本時,稍后所做出的選擇也會促使他追溯檢查前面的選擇,并做出相應的修改(Chesterman,2012:87~91,115;Alcaraz & Hughes, 2008:153)。
[原文三]? ? ? ? ? ? ?ARTICLE IV COLLATERAL SECURITY
...
Section 4.06 Proceeds. If an Event of Default shall occur and be continuing, (a) all proceeds of Collateral received by the Borrowers consisting of cash, checks and other near-cash items shall be held by the Borrowers in trust for the Agent for the ratable benefit of the Lenders, segregated from other funds of the Borrowers, and shall forthwith upon receipt by the Borrowers be turned over to the Agent in the exact form received by the Borrowers (duly endorsed by the Borrowers to the Agent, if required) and (b) any and all such proceeds received by the Agent (whether from the Borrowers or otherwise) may, in the sole discretion of the Agent, be held by the Agent as collateral security for, and/or then or at any time thereafter may be applied by the Agent against, the Secured Obligations (whether matured or unmatured), such application to be in such order as the Agent shall elect. Any balance of such proceeds remaining after the Secured Obligations shall have been paid in full and this Loan Agreement shall have been terminated shall be paid over to the Borrowers or to whomsoever may be lawfully entitled to receive the same. For purposes hereof, proceeds shall include, but not be limited to, all principal and interest payments, all prepayments and payoffs, insurance claims, condemnation awards, sale proceeds, real estate owned rents and any other income and all other amounts received with respect to the Collateral.
[譯文三] 第四條 附屬擔保品
......
第4.06款 收益。如果違約事件發生并持續存在,(a)借款人收到的附屬擔保品全部收益,包括現金、支票及類似現金的項目,應由借款人交給代理人,作為貸款人相關比例利益的信托,此類收益應與借款人的其他資金分開,一旦借款人收到此類收益,應立即以他收到的形式轉交給代理人(如有要求,由借款人依法背書后交給代理人),以及(b)代理人收到此類收益后(無論是從借款人還是從其他渠道),可自行酌情決定由其保管以作為擔保義務的附屬擔保品,和/或者隨后隨時可以用來兌現擔保義務(無論擔保義務是否到期),由代理人決定采用哪種方式。全額支付擔保義務及借款協議終止后,如果此類收益有剩余,就應付予借款人或依法有權獲得的人士。為此目的,此類收益應包括但不限于全部本金及利息、提前還款及工資收入、保險索賠、征收補償款、銷售收益、不動產租金及與附屬擔保品相關的一切收入及款項。
[評析三]這是來自一份銀行的借款擔保協議中的一個條款內容。
(1)句法層面。原文有三個句子,第一個句子比較長,而且有很多后置修飾成分,是典型的法律英語復合長句。在這三個句子中,第一句和第二句值得特別關注。在翻譯之前,譯者應該能判斷出,(a)部分有下劃線標注的內容是對附屬擔保品用途的補充說明,附屬擔保品就是為了保障貸款銀行利益而設置的。原文稍稍有些長,為了讓譯文符合法律翻譯原則之一“簡潔性”,在確保準確性的前提下,譯者采用了意譯法,把原文一分為二,譯為“應由借款人交給代理人,作為貸款人相關比例利益的信托”。(b)部分有下劃線標注的內容是對附屬擔保品用途的進一步補充說明,有很多后置修飾成分,由此可見原文的嚴謹。因為判斷譯文優劣的有效標準之一是原文和譯文之間應該存在某種可識別的關聯(Robinson,1991:153,轉引自Chesterman,2012:91;李克興,2010),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沒有盲目地完全根據漢語的表達習慣把后置修飾成分全部提前,而是在確保準確性的前提下,巧妙地適當保留原文的句序,把劃線部分譯為“代理人收到此類收益后(無論是從借款人還是從其他渠道),可自行酌情決定由其保管以作為擔保義務的附屬擔保品,和/或者隨后隨時可以用來兌現擔保義務(無論擔保義務是否到期),由代理人決定采用哪種方式”。原文第二句不是特別長,但是有一個難點,就是如何準確理解after,這個單詞后面有三個shall,前面兩個是限制條件,只有第三個才是與主語有密切關系的謂語。 理順三個shall之間的關系后,整個句子的意思豁然開朗、一目了然,所以譯者把劃線部分譯為“全額支付擔保義務及借款協議終止后,如果此類收益有剩余,應付予借款人或依法有權獲得的人士”。
(2)語義層面。在上述原文中,有四個雙下劃線標注的單詞或短語值得關注。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牢牢記住上述原文來自借款擔保合同,不能從一般的概念意義理解小標題,本條款小標題名稱COLLATERAL SECURITY具有特殊意義,SECURITY與借款擔保相關,從本條款的內容判斷,COLLATERAL SECURITY是指借款人除了原有的抵押擔保品外,向貸款銀行提供的其他擔保品,以保證借款人會按時履行還貸義務,所以譯者把COLLATERAL SECURITY譯為“附屬擔保品”。matured or unmatured的概念意義是成熟或者不成熟,在上述條款中,它們的修飾成分不是借款人的性格,而是借款人的Secured Obligations,根據此語境,譯者斷定它們應該是說明Secured Obligations到期或者沒到期。principal是個多義詞,可以表示“校長”“委托人”“本金”,因為上述條款內容是關于擔保品所得收益的用途規定,所以譯者很快就能判斷principal在這里表示“本金”。condemnation awards有些抽象,不容易馬上確定其意義。首先可以確定的是這個詞與金錢相關,但是不能譯為“譴責獎”。在國際商務合同翻譯過程中,要想確定某個多義或不確定意義的詞匯到底是什么意義,除了根據具體語境外,譯者平時積累的目標語相關法律知識結構及各種百科知識也可以幫助譯者積極發揮主體性,積極運用翻譯能力做出有效選擇。再回到上述條款,可以看出整個條款內容都是對借款人借款后,各種形式的資產額外衍生的各種新增收入的詳細界定,因此,譯者認為condemnation awards在此語境中的準確意義應該是“征收補償款”。
法律翻譯是一種特殊的語言使用形式,譯者為了準確傳達原文,通過確定相關的翻譯策略,選擇特定的語言手段,并不斷做出語言選擇。語用充實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選擇的一種策略?!罢Z用充實是一種詞匯語用現象,指言語交際者充分調用語境將語言使用中的各種不確定性信息加以確定化的語用認知過程。語用充實是語言交際中普遍存在的一種認知過程,它能幫助使用語言者解決各種交際中的模糊點,并確定最終的意義”(冉永平,2006)。法律翻譯實際上是一個對原文進行闡釋的明示—推理過程。在這一翻譯過程中,包含著對原文中不確定術語進行語境補缺和對譯文信息的語用充實。詞匯語用能解釋在交際中語言使用者使用的詞匯內涵意義是什么,以及為什么在具體語境中特定詞匯的內涵意義與概念意義不同。
(3)語用層面。公認的翻譯能力也許與譯者從事翻譯工作的年限與經驗相關,也許與譯者使用特定的翻譯策略解釋具有文化內涵的術語的能力相關。因此,翻譯能力不僅僅是譯者的語言能力,還包含了其他因素,比如,譯者所掌握的P學科知識也許是他做出翻譯決策Q的原因(Chesterman,2012:73~75)。譯者在解讀語言的過程中應該發揮譯者主體性,主動運用邏輯推理能力,憑借相關的百科知識,充分考慮順應的關聯因素,比如法律文化因素、語境因素、認知因素、社交因素,對語言表達中隱含但尚未完全表達的各類語言信息進行語用充實,選擇相應的語言手段與策略補缺語境以達到交際目的。如果譯者的翻譯能力比較強,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采取相關的翻譯策略解決翻譯問題的意識就會很明顯,譯者就會主動出擊,反之,則會出現另一種情況。掌握語言外因素并根據語境從眾多翻譯策略和語言選項中做出正確選擇的能力,實際上就是譯者的語用翻譯能力。
5.結論及啟示
本文運用翻譯模因論、翻譯選擇適應論及詞匯語用學理論,從句法、語義、語用的角度分析國際商務合同英漢互譯中具體的翻譯問題(原文),描述分析在法律翻譯過程中,譯者如何處理具有不確定性的術語、難句及長句,并解釋在法律翻譯中意識如何指導譯者不斷選擇各種策略(包括語言策略、翻譯策略、語用策略),不斷做出各種語言選擇,最終確定譯文(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從句法、語義、語用這三個角度對比剖析源文和譯文時,逐漸認識到翻譯能力的運用取決于譯者對影響翻譯環境的不同因素的評估結果,然后從不知道怎么譯到知道怎么譯,最終達到自信能順利應對國際商務合同這種特殊文本的翻譯。
借鑒翻譯模因論的指導,可以了解到在國際商務合同翻譯過程中,一些翻譯理論、翻譯規范和翻譯理念模因可以影響譯者的意識并引導其采取相應的策略(包括語言策略、翻譯策略、語用策略)。借鑒詞匯語用學的指導,能解釋在翻譯過程(交際)中譯者(語言使用者)使用的詞匯內涵意義是什么,以及為什么在具體語境中特定詞匯的內涵意義與概念意義不同,所以譯者才能自信地有理據地選擇相關的語言選項,產出最終符合要求的相關譯文。
描述翻譯模因論在國際商務合同翻譯過程中對譯者的影響和指導作用,對將來的譯者翻譯類似法律文本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可以幫助譯者更好地選擇策略(包括語言策略、翻譯策略、語用策略)和語言選項。了解譯者在法律翻譯過程中遵循的翻譯規范和翻譯理念,可以幫助新手譯員節省時間和精力,減少理解與評估特定原文的復雜性,更好地預測目標語讀者的反應,從而在選擇翻譯策略和語言選項時做出更加理性有效的行為。
譯者在語用學理論和翻譯學理論指導下,確定相關的翻譯策略、從自己積累的各種知識中確定相關背景知識、不斷做出語言選擇的能力都與譯者的意識相關,這種意識最終反過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譯者的翻譯能力。從譯者開始閱讀原文到最后提交譯文終稿的過程,表面上看是一個靜態過程,但是譯者的大腦中進行的一系列思想活動又是一個動態過程,所以翻譯過程是動與靜相結合的過程。譯者的翻譯能力在動靜結合的過程中,經過翻譯實踐、日積月累逐漸得到提高,而且譯者翻譯能力直接影響譯文的質量。譯者的翻譯能力和譯文質量之間存在正相關。本文嘗試從新的視角研究國際商務合同這種實用法律文本的翻譯策略,希望對今后國際商務合同的翻譯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并對進一步提高翻譯質量有一些借鑒意義。
注:英語條款的出處為http://contracts.onecle.com;譯文是筆者自己的翻譯。
參考文獻:
[1]Alcaraz, Enrique & Hughes, Brian.? Legal Translation Explained[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8.
[2]Bell R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M]. Longman Group UK Ltd.? 1991.45,60.
[3]Cao, Deborah. Translating Law[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8.
[4]Chesterman, A.? Memes of Translation: 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2012.
[5]Schaffner, C & Adab B.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2012.
[6]陳建平.國內應用翻譯研究:回顧與展望[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23(1):40-45.
[7]馮佳,王克非,劉霞.近二十年國際翻譯學研究動態的科學知識圖譜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14,155(1):11-20.
[8]張新紅,姜琳琳.論法律翻譯中的語用充實[J].外語研究,2008,107(1):21-29.
[9]李長栓,陳達遵.聯合國文件翻譯教程[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4.
[10]李德鳳,胡牧.法律翻譯研究:現狀與前瞻[J].中國科技翻譯,2006(8):47-51.
[11]李克興.論法律文本的靜態對等翻譯[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10,42(1):59-65.
[12]李占喜.國內外語用翻譯研究:回顧、述評與前瞻[J].上海翻譯,2008(1):24.
[13]冉永平.翻譯中的信息空缺、語境補缺及語用充實[J].外國語,2006,166(6):58-65.
[14]宋雷.法律詞語空缺及翻譯對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173(1):233-237.
[15]張法連.法律英語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探析[J].中國翻譯,2009(6):48-51.
[16]趙軍峰.法律英語名詞化剖析及漢譯英策略[J].中國科技翻譯,2006(4):10-13+29.
[17]趙軍峰,鄭劍委.法律定義條款探析及其翻譯策略[J].外語學刊,2015(4):110-115.
基金項目:本文是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一般規劃項目(項目編號:YY1507)和江西省社會科學一般規劃項目外語專項課題(項目編號:15WY31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