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玲
【摘? 要】小學生正處于增長知識,養成良好習慣的黃金時期。因此教師應重視對他們閱讀習慣的培養、閱讀方法的指導、閱讀行為的規范,指導他們正確、有序地從文學名著中汲取人類文化知識的精華、養成深入思考的習慣、學會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這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是有十分重要的影響。詩詞閱讀是小學階段最常見的閱讀內容,教師應加強培養學生的詩詞賞析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詩詞閱讀;名著閱讀;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0-0124-03
Pay Attention to the Appreciation of Poetry Reading and Improve Students' Chinese Literacy
(Bayi Primary School, Flood School District, Minle County, Zhangye, Gansu Province, China) Cao Xiaoling
【Abstract】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re in the golden age of increasing knowledge and forming good habits.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reading habits, the guidance of reading methods, and the standardization of reading behaviors, and guide them to correctly and orderly absorb the essence of human cultural knowledge from literary masterpieces, develop the habit of in-depth thinking, and learn to interact with authors. The dialogue of the soul has a very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ir healthy growth. Poetry reading is the most common reading cont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ability,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hinese ability, and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ir healthy growth,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words】Poetry reading; Reading famous books; Chinese literacy
詩詞名著有著獨特的文字魅力,蘊含著作者對生命深層的情感和感悟,累積了中國文人的文化思想,凝聚著人類的智慧,是經過歷代讀者反復篩選和歷史長期積淀的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蘊和精湛卓絕的藝術特色,對讀者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了解歷史的變遷、形成自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青少年的審美情趣的提高和完美人格的塑造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引導學生閱讀詩詞名著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經典文學論著,不但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語感,還有助于他們語文寫作能力的提升。“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是古人對讀書的深切感悟,教師將其用來指導今天的讀書活動,依然靈驗。漢代文藝理論家劉勰所謂“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就是告誡后人要通過大量閱讀去培養和獲得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去熟悉和掌握語言規律,增強語文修養,提高運用語文的能力。
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閱讀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文的敏銳感覺。”而教師要訓練學生語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導學生多閱讀,最好的閱讀材料就是文學名著。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倡導學生盡可能多地閱讀中外名著,開展有益的讀書活動。可是,在現實的教學中,學生因為學習時間緊、學習任務重、課程量大,很少有時間去自主閱讀古今中外的名著。此外,一些學生獨立學習的意識本就不強,在教師為提高課堂成績而設置的大容量的作業訓練中,就更沒有心思去讀書了。部分語文教師雖然知道閱讀的重要性,也為學生布置了一定量的閱讀任務,但對課外閱讀缺少系統的指導。教師在應試教育思想的指導下,習慣于用習題化閱讀代替欣賞性閱讀,用教師的講代替了學生的讀,學生閱讀價值的好壞全由教師評價。因此,學生由于沒有經受自我閱讀時的心靈震顫,所得的閱讀感悟自然也是膚淺的、不長久的,教師開展這樣的閱讀教學,顯然是不現實的。
二、分析詩詞中的“春風”,培養學生的語文情感表達能力
當東風真正來臨時,一切又會是怎樣的呢!在學生的眼中,春風就是飄在天空中的風箏,詩人高鼎就曾說: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所以說春天是兒童的樂園,在春風里放飛紙鳶放飛理想,鄉村的生活顯得那么和諧那么令人愜意。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理解詩詞中的情感表達,借詩詞培養他們的語文表達能力。如在教學“春風又綠江南岸”時,需要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懷,理解作者的情操理想,方能正確理解詩句的含義。
王安石是一位政治家改革家,對國家對民族命運前途的關切,是他一生的追求,這個理想就像春風一樣,吹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因此上春風是王安石的政治風度。王安石若沒有寬廣的胸懷,政治家的韜略眼光,他就不會看得這么寬這么廣。教學的時候,只有讓學生領悟了作者的思想情懷,才能精準定位思考的角度,才能真正把握詩句的含義。日常教學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詩詞當中關鍵意象的含義,準確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體會詩句詞句所表達的情感意義,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詩詞句的意義,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
三、有效開展閱讀,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為滿足廣大群眾的閱讀需求,各種各樣的閱讀室相繼成立了起來,但公共的閱讀資源未能充分開發利用,公共圖書館開放宣傳力度不夠,加之有的閱覽室離學生家比較遠,離學校也遠,較遠的距離讓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了敬畏,不愿意去閱讀。現實的情況,有的學校圖書室藏書有限,圖書更新不及時,借閱渠道不暢通,導致學生去主動借讀。學生家庭很少有藏書,家長給孩子買書只把眼睛盯在了教輔讀物上,有些家長還限制學生讀課外書。受社會多元價值的沖擊和新實用主義影響,大多數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狹隘的教育思想使他們認為讀好課本能取得好的成績,讀課外書會影響進步。為了民族的復興,為了中華文化能得到更好的傳承,我們必須要在全社會大力倡導閱讀,營造良好的閱讀之風,尤其要抓緊青少年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的培養,為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文化自信,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礎。
語文教學的實踐證明,培養良好的語文能力,只靠教師單方面的傳授、只靠課本的閱讀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靠學生的自主閱讀、獨立思考,讓學生自己動腦、用心去感受閱讀之美,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素養。這就需要充分發揮語文教師的引領作用,上好閱讀指導課和欣賞課。教師在課堂上應把握好教學時間,不斷向學生灌輸名著閱讀在初中階段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制訂讀書計劃,教給他們閱讀名著的方法,使之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經常引用名著節選的精彩片段,激發學生想要閱讀全書的積極性。同時,要及時跟進檢查閱讀情況,堅持每周或者每月定性地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通過多樣的活動,如舉辦讀書報告會、演講比賽,讀書心得交流會、精彩情節欣賞會等來檢測、促進學生的課外閱讀。
四、分析詩詞中的意象,提高學生的語文思辨能力
學校教育中,就是要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一切機會完成教書育人的使命。因此,在教學詩詞的時候,教師也應該利用語文詩詞資源對學生進行思辨能力的訓練。春天里一切事物都具有勃勃生機,只要用心留意,眼中看到的景象,隨時都可入詩。比如燕子,劉禹錫就賦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道出了歷史的變遷,人間的滄桑巨變。在這里作者借助燕子這一意象,闡述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去,對于曾經的歷史,后人自當有后人的評價,那么今天的我們對曾經的歷史有何看法呢?帶著這樣的思辨,再去朗讀劉禹錫的詩句,就會有自己不同的感悟。
白居易賦詩“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春天來了,燕子不但飛回來了,而且還是新燕,春天的大家庭中又添了新的成員,春的氣息更濃厚了。春天里詩人能夠看到的想到的,皆可以入詩。白居易的詩句,也有一種思辨在里面,事物往往是推陳出新,新生事物推動著舊事物向前進。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分析詩詞句,讓他們養成一種辯證思維,看待事物的發展應當有自己的觀點,應當有“新”的觀點,這樣才能從詩詞句領悟到真正的含義,才能有所發現和體會,這樣才能提高語文思辨能力。
五、良好的制度機制是保障學生有效閱讀的前提
學校要創新評價體制,把真閱讀納入考核之中,用多元化、創新化評價,促進名著閱讀的多樣化和實效化,并用廣泛的真閱讀來推動校園文化的建設和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全社會都應關注閱讀,努力創建人人參與閱讀的氛圍,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和鄉村書屋的作用,在節假日能向在校學生開放,并且向學生開列可閱讀書單,介紹新書,以讓學生有閱讀的時間和心理準備。學校圖書室能夠做到全天候開放,增強借閱的自由度,給學生遨游的書海、攀登的書山。學校和家長要求學生盡可能不用手機閱讀,以減少碎片化閱讀對紙質化整體性閱讀的沖擊,幫助學生養成深入書本閱讀的好習慣。只要有了全社會的參與,有了職能部門的支持,有了學校和家長的重視,有了教師的有序指導,最重要的是學生有了閱讀的時間和必須閱讀的理由,在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浸染下,學生以讀名著來提素養、促發展的目標一定會實現。唯有如此,中華民族實現的文化復興之夢就指日可待了。
參考文獻:
[1]馬文章.語文教學中學生語言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N].小學語文教學參考,2017(12).
[2]祝紅霞.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詩詞閱讀興趣淺談[J].中小學教育,2016(15).
[3]甘永忠.名著閱讀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J].甘肅教育,2016(11).
[4]丁宏兵.例談古詩詞閱讀欣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J].基礎教育論壇,2011(07).
[5]林苗發.引導學生誦讀經典古詩文,提高語文素養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上),2017(06).
(責任編輯? 王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