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霞

摘 要:人才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要素,職業院校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高地。本文在鄉村振興與產教融合的背景下,闡述鄉村人才供需矛盾,選取廣東省5所示范性高職院校為典型代表,調研分析旅游類專業畢業生供需契合度,分析鄉村振興和職業教育的人才供需失衡狀況,提出構建旅游類專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共育機制,以期為鄉村經濟發展及職業教育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人才;旅游;鄉村振興;產教融合
中圖分類號:G712;F713.36-4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地理標志創新視角下農商文旅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模式研究”(SK2019-002);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高職旅游人才培養的供給、需求與契合研究——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域”(JG201907)。
2021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目標任務是到2025年,鄉村人才振興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強調加快培養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人才,鼓勵政府、企業、機構等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在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和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方面,國家強調打破傳統產業邊界,增設一二三產業融合專業,培養創新實戰型、復合型、技術技能型的農業人才;打破傳統生源結構,為能工巧匠、退役軍人、留守婦女、農民工等開設特色工藝班;開發精品課程體系、實習實訓基地、專項技能培訓、網絡教學資源、農民學分銀行等[1]。
“全國鄉村振興產教融合共同體”是由農業農村部科教司、教育部職成司、中國勞動學會共同指導提出,集結了全國近50所高職院校和近50所涉農企業(科研院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為鄉村振興培養新型產業人才。
(一)鄉村振興人才現狀
1.數量不足
據統計,2019年中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人數為32億人次,同比增長6.7%,占全國旅游總人數的一半以上。根據國家統計局普查結果,全國農業經營戶約有2.07億戶,其中規模農業經營戶約有398.04萬戶,占比約1.92%;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約有204.36萬個,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約有90.52萬個,占比約44.29%;開展旅游接待服務的村落占比4.9%,有營業執照的餐館的村落占比30%。鄉村文旅類人才和服務企業數量是供不應求的。
2.質量不高
據普查,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31 422萬人,年齡35歲及以下占比19.17%,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員占比8.3%,從事農林牧漁服務業的人員占比0.6%。在2020年中國鄉村旅游消費者中一、二線城市占比為73.7%,三、四線及其他城市占比為26.3%。目前,我國一線和部分二線城市的消費水平已接近發達國家,三、四線及其他城市也逐漸攀升,實現從商品到服務、從數量到品質的轉變。鄉村文旅產業人才的質量不足以滿足消費升級的需求。
3.結構不優
新時期社會主要矛盾在農村表現最為突出,農村勞動者整體文化素質偏低,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低齡勞動者絕大部分已轉移到城鎮,小部分雖然具備了基礎文化知識,但未受過農業生產經營以及第三產業經營的系統專業培訓,而高齡勞動者普遍采用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方法,失衡的人口結構難以滿足農村產業升級需求,導致鄉村缺乏創新和活力,急需一大批優秀人才[2]。
4.后繼乏力
《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預測,到2025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5.5%,預計在未來5年將新增0.8億人從農村轉移到城鎮;農業就業人員比重將下降到20%左右;鄉村60歲以上人口比例將達到25.3%,約為1.24億人,這就意味著中國農村將進入老齡化社會。鄉村引不進、留不住人才,人才儲備嚴重不足已經成為制約鄉村發展的瓶頸。
(二)鄉村振興人才需求
1.有知識、有素質
要實施鄉村振興勢必要求文化振興,鄉村人才必須要有較高的文化知識基礎和人文素養,既能掌握運用先進的科學知識,又能繼承發揚鄉村傳統文化,這樣才能形成具有生動氣息的“鄉風文明”。職業教育應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合理配置人才結構,在增強學生知識和素養的基礎上突出應用性、實踐性。
2.懂專業、懂技術
目前鄉村振興高精尖人才、復合型人才嚴重短缺,需要培養和引進包括農業農村、園林園藝、產品加工、信息技術、城鄉規劃、酒店民宿經營、文化產業、旅游管理等各產業的專業人才。鄉村規模集約生產將對從業者技能綜合性和復雜性的要求越來越高,職業院校理應承擔起提升鄉村人才培養層次、提高人才培養規格的任務。
3.敢創新、敢創業
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懂得利用自身知行合一、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優勢,將專業的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應用到創新實踐項目中,并對產業產品的研制、開發、推廣、應用及服務提出實用性較強的見解,創造出超過投入成本的價值,將研究成果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職業院校必須圍繞鄉村創新創業方向,設置相關專業或對原有專業進行調整或實行教育教學改革。
4.做巧匠、做精英
隨著消費觀念、消費選擇的改變,人們不再滿足于初級農產品或加工產品帶來的生理滿足,更看重產品的文化內涵、審美情趣或品牌價值,所以有鮮明地域特征的特色種植、養殖、食品和手工產品等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3]。依托特有資源和傳統工藝,鄉村有著豐富多樣的民間藝術。職業院校可以重點抓住鄉村特色資源,培養“內生型鄉村精英”和“嵌入型鄉村精英”,成為引領鄉村振興的技術能手。
為了解職業院校旅游類畢業生的供需契合狀況,課題組針對廣東省5所示范性高職院校線下發放問卷288份,回收問卷288份,其中有效問卷數量為265份,問卷有效率為92%;通過問卷星線上發放問卷,共收回問卷1 289份,其中有效問卷數量為1 237份,問卷有效率為95%。
(一)專業認可度
在對專業的喜愛度調查中,旅游管理專業32.43%的畢業生選擇喜歡,酒店管理專業為14.41%,餐飲管理專業為20.72%,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為32.43%。對專業課程的喜愛程度調查,良好及以上占93.7%,合格及以下占6.3%。
(二)就業創業動機
影響就業創業的因素調查,35.14%的畢業生考慮發展前景,31.53%選擇興趣愛好,25.23%選擇薪酬待遇,3.6%選擇專業對口。對職業選擇和職業生涯規劃調查,26.13%的畢業生有自主創業意愿;39.64%的畢業生認為旅游行業市場前景廣闊,愿意選擇專業對口工作。
(三)供需契合度
關于學校所授課程知識與自身設想、需求是否相符,有36.04%的畢業生認為不相符。關于學校培養與市場需求是否契合,認為契合的占比79.28%,不契合的占比20.72%。關于期望學校能給予的幫助方面,有27.03%的學生希望能幫助做好職業生涯規劃以及終身教育規劃;23.42%的學生希望學校做好信息對稱幫助學生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關于目前自己最欠缺的能力方面,67.57%的學生認為自己欠缺工作經驗,54.05%的學生認為欠缺專業知識和技能,54.95%的學生認為欠缺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調研總結
首先,畢業生對專業的認可度不高,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學校應該思考培養模式是否合理;其次,學生對自主創業及專業對口工作的意愿較強烈,學校應做好正確的職業引導,鼓勵并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實踐平臺,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可度和對職業的追崇感,鍛造行業精英;最后,人才供需失衡比較嚴重,與用人市場需求契合度不高,學校應該反思人才培養質量,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保持市場靈敏度,精準對接行業發展動態[4]。
要結合數字經濟時代新文科建設趨勢,充分考慮“千禧一代”學生個性化與多元化的學習特征,構建跨學科融合、產學研一體、創新創業型的旅游類專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共育機制(見圖1)。

(一)文旅產教科聯合中心
由院校牽頭組建一個多學科交叉、技術技能型、專職與特聘相結合的高精尖雙師隊伍。聯合中心承擔的是“鄉村振興產教融合育人共同體”的“總工程師”角色,其具備人才培養功能、工程中心功能、研究院所功能、創新平臺功能、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功能。首先是三教改革創新;其次是做好人才培養及服務鄉村經濟發展的任務;再次是搭建產業與科研之間的“橋梁”,為鄉村振興發揮“扶技、扶智、扶志”的作用。
(二)“崗課賽證”融通人才培養模式
要調整生源結構,改變以文科生為主的傳統招生政策,文理兼容;要使招生地域向農村地區學生傾斜;要為鄉村干部、能工巧匠、致富能手、留守婦女、退役軍人等開設專項招生計劃。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加強文理管工交融,通識教育課程關注學生德、體、美、勞素質的培養,增加鄉村美學、傳統體育、傳統工藝等課程,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專業必修課程增加鄉村振興課程組,如鄉村旅游規劃、研學旅行策劃、定制旅行服務、民宿經營、餐飲經營、鄉村品牌形象(Intellectual Property,IP)設計等課程以及增加智慧旅游課程組,如新媒體運營、大數據運用、智慧營銷、在線旅行社(Online Travel Agency,OTA)運營等課程,強調提升學生的技術技能;專業選修課程偏重學生個性化素質培養,如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VR)或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技術的開發與運用、短視頻或直播拍攝、公眾號運營、文案策劃、文創產品開發等,強調提升學生的創新應用能力[5]。推進“1+X”證書制度,做好課證融通、書證融通,開發課程和教材資源,指導學生積極參加職業技能大賽和研學課程設計、鄉村旅游策劃、定制旅行服務、會展旅游策劃等專項大賽,達到以賽促學的目的。
(三)生產性實訓基地
要依托鄉村旅游產業簇群或產業鏈,校地合作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促進學生工學結合、工學交替,豐富校內外教學實踐基地、實習就業基地,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市場運營模式,實現項目、基地、人才三位一體,打破傳統班級建制,使學生按工作崗位分組,按工作流程實踐,內化知識、外化技能。
(四)創新創業孵化基地
學生尤其是來自農村地區的學生,是城鎮與鄉村的天然紐帶,他們在城市學習知識、掌握技術、創新思維、擁有夢想。在校內外建設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組建“鄉創先鋒隊”,成為有專業文化、懂新興技術、善管理運營的新型鄉村創客,將先進的理念帶回鄉村,充分挖掘鄉村特色資源,與當前農村發展短板進行互補,成為帶動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緊緊地扣在一起。
(五)鄉村終身教育體系
鄉村教育資源匱乏、農民普遍文化素質不高等問題,也是制約鄉村振興的瓶頸之一。由政府部門牽頭,職業院校、社會教育機構等加盟組建鄉村終身教育學院,對農村教育資源進行優化配置,轉化優秀學生成為教師隊伍,形成學生到新型農民到鄉村振興導師再到學生的良性循環,同時利用“互聯網+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技術,開發鄉村智慧教育網絡平臺和手機App,共同構成鄉村終身教育體系。
[1] 賈榕榕,吳冰.鄉村旅游精英的權力維度及其階段性呈現特征:以袁家村為例[J].人文地理,2020(2):142-151.
[2] 曾艷芳,吳偉珍,許銳.基于SECI模型的農民鄉村旅游創新能力培育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9(20):93-96.
[3] 孫靜,劉薇.“新舊動能轉換”背景下山東鄉村旅游人才培訓體系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9(4):93-96.
[4] 牛文瑞,趙劍鳴.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助力美麗鄉村建設的思考與實踐:以平涼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甘肅農業,2021(5):29-31.
[5] 夏雯婷,蘇煒.基于KPO的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模式創新的邏輯、機制與實施[J].教育與職業,2021(3):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