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課堂表達能力是衡量教師教學功底的重要指標。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注重課堂氛圍構造、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強化多媒體資源運用、加強課堂內外銜接等方式,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表達熱情,實現學生課堂表達能力與整體課堂教學水準的“雙提升”。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表達;提升路徑
【作者簡介】郭曉凡,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仙林學校小學部。
課堂教學是英語教學的主要途徑,也是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主戰場。《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要注重語言實踐,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但在應試教育思維依然存在的今天,一些教師過分重視學生的書面成績,忽視了課堂教學互動性、趣味性的提升,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學生語言學習興趣的培養。語言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溝通交流,如何改變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一枝獨秀”的現狀,讓學生在課堂中主動開口、積極表達,亟待一線教師思考研究。本文結合課堂教學實際有針對地提出意見建議,進一步提升學生英語的課堂表達能力。
一、注重課堂氛圍構造,激發學生表達熱情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活躍的課堂氛圍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營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教學情境,為師生之間積極互動交流、課堂學習效果的有效提升打牢基礎。然而,在當前的英語教學實踐中,一些學生不愿意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不主動回答老師所提出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課堂氛圍不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所致。因此,筆者認為教師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進一步完善課堂氛圍。
1.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學記》有言:親其師,信其道。許多研究表明,學生對某學科教師喜愛程度越高,學生對該學科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就越多。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有效消除學生在課堂發言時的緊張感,教師平和、友善的態度能幫助學生建立信心,讓他們更加愿意在課堂上表達自我。作為一線教師,要做到了解、尊重、信任學生,在學生的立場上思考問題;要真誠、平等地與學生交流,從學生實際出發,尊重個體差異,不諷刺、不挖苦;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重塑學生的自信品質。教師要改變“學生管理者”的固有思維模式,傾聽學生訴求、優化溝通交流方式,做學生學習道路上的益友。
2.營造輕松課堂氛圍。課堂作為學生學習和使用英語的重要載體,對于語言學習的重要性尤為突出。一些學生特別是英語學科成績較差的學生,由于缺乏自信、外部壓力等因素,導致卷面成績短板直接影響到口頭表達能力的發展。一些學生面對老師的提問,不敢答、答不好,最終導致不愿答,形成了惡性循環。因此,教師要嘗試改變自身精神面貌,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吸引學生的第一感官;要注重增加課堂的趣味性,通過適度應用故事、歌曲、游戲等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要營造自由民主的環境,盡可能讓全體學生放下“戒備”,主動參與到課堂互動中。
3.給予積極評價反饋。心理學上的“反饋效應”告訴我們:有效的反饋機制是活動目標達成的必要條件,對于別人的活動必須及時地反饋調節。因此,教師應當認真傾聽、仔細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同時要引導學生在他人表達時予以尊重。例如,在學生表達出現偏差時不要輕易打斷學生的思路,要在其表達完畢后再予以糾正。在傾聽學生的表達時,可以運用肢體語言給予學生鼓勵,切實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課堂表現能夠得到教師的肯定與關注。在給予學生評價時要避免敷衍塞責,簡單地以“說得對”等類似短語進行評價,而是要精準分析、意見中肯。例如:“你發音標準,回答得真棒,但下次要記得檢查下動詞‘三單別用錯哦!”這樣具體的評價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課堂表達更加積極從容,而且能夠讓學生及時獲知自身回答的瑕疵與不足。
二、精準設計課堂提問,引導學生參與課堂
教師提問與學生回答的師生互動有助于幫助教師完善教學計劃,知悉學生習得水平,檢驗教學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溫故知新、轉換思想、時時跟進、保持投入,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當前,一些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過分追求卷面知識點的傳授,忽視了學生課堂表達能力的培養,“啞巴英語”現象在一些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顯得尤為突出。因此,教師在日常備課過程中,要樹立課堂互動與參與意識,積極思考、提前謀劃,通過教學方案的優化與完善,設計有效的課堂提問,全面提升學生的課堂表達能力。
1.課堂提問要具有針對性。不同的學校分布、不同的生源質量以及不同的領會能力,都將直接影響教師課堂效果的呈現。同一教師,面對不同的教學境況,也應該相應地調整同樣的教學內容,讓不同的受眾在課堂上能夠最大限度地活躍表現。因此,課堂提問要在圍繞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受眾特別是認知風格具有差異的受眾,設計不同的問題。例如,在某一個班級中,有的學生對視覺型問題較為敏感,有的學生對聽覺型問題較為敏感,有的學生對觸覺型問題較為敏感。我們在設計問題時,可以分別設計圖片視頻展示、對話錄音播放、動手實踐操作等不同表現形式的問題,讓各類認知風格的學生都能夠在課堂上發揮自身所長,更加積極地參與課堂互動。
2.問題設計要具有層次性。過于簡單或過于復雜的問題,都會影響學生的課堂表達效果。過于簡單,學生脫口而出,顯得枯燥乏味;過于復雜,學生難以完成,顯得手足無措。維果斯基認為,當問題難度位于最近發展區之內的時候,對于學生的幫助最大。教師在課堂提問時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有梯度,盡可能讓不同領會與表達能力的學生都能參與其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例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Project2“My snack bar”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課堂提問分為課堂再現型、課本延伸型、創新應用型,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夠根據這一主題回答不同難度層次的課堂提問,從而有效提升全體學生的課堂表達能力。
3.問題設計要具有開放性。開放性問題的設計也是提升學生課堂表達能力的重要方法,這種問題設計方式能有效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的語感。開放性問題往往沒有標準答案,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即為正確。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探索,風格與內容多樣地回答課堂問題。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單元Story time的教學中,可以在拓展環節設置“What is Mike's father doing in the afternoon?”這一問題。由于課本沒有出現Mike爸爸下午的活動,學生可以充分發揮想象,以“Maybe he is...”的句型進行回答。這種問題設計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鞏固了重點句型,部分學生還能運用課外所學知識進行回答,對學生課堂表達能力的提高助益明顯。
三、強化多媒體資源運用,豐富課堂活動形式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迅猛發展,傳統以黑板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已悄然發生變化。日益豐富的多媒體與數據信息資源,為教師進一步豐富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課堂積極性,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筆者認為,教師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利用好多媒體資源。
1.熟悉掌握相關技能。當前,一些教師為了應付相關檢查被動使用課件教學,僅僅將課件作為儲存資料、代替手工書寫的工具。課件內容是否全面、邏輯是否清晰、形式是否新穎,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以及學生互動交流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加強對office、音視頻、圖片處理、思維導圖等軟件的學習,從形式上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優化。例如,在譯林版五年級下冊Unit6 “In the kitchen”的教學中,教師在利用傳統課件展示課本中出現的食材同時,還可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擴展其他食材的英語表達,并讓熟悉、了解這些食材學生進行介紹(中文介紹亦可),增加學生課堂表達的積極性。
2.合理應用視頻資源。隨著網絡資源特別是短視頻資源的日益豐富,當前一些教師習慣下載一些短視頻供學生課堂觀看,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過多地播放視頻特別是非英語視頻,有時也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因此,筆者主張教師選用的短視頻,應當具有可模仿性、可評論性的特點。可模仿性,就是學生觀看視頻后能夠根據視頻內容并結合課堂實際,進行英文片段的模仿;可評論性,就是學生觀看視頻后,可以根據所觀看的內容發表相關評述。教師在播放視頻后,應當讓學生從“視覺被動接收”轉變為“主動思考發聲”,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視頻,避免學生只當“觀眾”。
3.積極發展線上課堂。在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的背景下,課堂教學形式較之以往發生了重大的突破,傳統面對面的實體授課制已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選擇。因此,教師應當在課余時間特別是節假日期間,積極通過線上教學的形式,彌補學生在口語表達方面的不足與短板。例如,可以在線上通過英語電影配音、英語演講的方式,解決校內口語實踐時間不足的弊端,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時間“主動發聲”,通過線上練習實現線下課堂表達能力的提升。
四、加強課堂內外銜接,密切“家、校”溝通交流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如何將學生在課堂上互動交流的熱情和興趣延續到課外,從而促進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提升,成為廣大師生及家長最為關注的問題。筆者認為,教師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增加英語表達頻率。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是人們對外交流、走向世界重要的手段和工具。受到現有語言環境的影響,學生離開課堂后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頻率并不高,甚至出現只有在課堂上才使用英語的極端情況。作為一線教師,要積極拓寬思路、豐富方法,積極幫助學生創造在課堂之外使用英語的機會。目前,絕大多數學校不同規模地成立了英語社團,有的學校還會舉辦全校性質的英語交流、愛心義賣等活動。這在很大程度上延長了課堂教學的觸角,讓學生對相關課堂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如前文所述,可以通過舉辦不同規模的英語小品、朗誦、配音大賽等,讓每一個學生將課堂所學在課外應用。
2.引導學生利用資源。結束課堂學習離開校園后,學生練習使用英語口語的機會更加稀少,完全具備時間、精力以及必要知識儲備的家長更是鳳毛麟角,因此如何引導學生利用校外資源,強化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可以引導學生下載使用納米盒子等軟件,提前對課文內容進行跟讀、預習,提前告知學生相關思考重點,讓學生在課堂學習前有所準備,讓課堂回答變得更加從容。此外,要引導學生養成提前收集課程資料的習慣。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課本增加了Culture time板塊,主要內容是學習了解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在課堂學習前,我們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外圖書、網絡等資源,提前準備好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內容與表現形式。上課時,學生就能準備充分,相互學習借鑒,對于一些生詞,教師還可以適當進行擴展,幫助學生完整表達觀點。
3.加強“家、校”聯系溝通。隨著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學生家長的壓力也日趨增大。引導家長利用碎片化時間幫助學生提高表達能力,需要“家、校”共同努力。教師可以引導家長從日常入手,把生活和英語學習結合起來,幫助學生“連詞成句”,形成完整的英語表達。要引導家長對學生特別是性格較為內向、英語成績較為薄弱的學生予以鼓勵,避免學生抵觸厭煩。同時,在時間、物質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引導學生家長陪同學生觀看英語電影,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同時進一步增加學生的英語語感,從而促進學生英語課堂表達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吳曼麗.社交學習中反饋尋求和反饋機制的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6.
[3]高潔.課堂教學組織管理行為中蘊含的價值教育及實踐——以挑選學生舉手發言為例[J].教育研究,2015(8):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