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紅
摘 要:語文屬于小學階段的基礎性課程,在小學教育系統中占據核心位置。語文教學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與思維水平,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道德涵養。課外作業屬于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關鍵構成部分,是鞏固學生所學知識與不斷延展學習的關鍵途徑,如何科學地設計課外作業是小學語文教師遇到的一個關鍵課題。文章結合實踐經驗,詳細闡述了小學語文課程課后作業設計對策。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后作業;設計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4-013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4.068
課后作業屬于鞏固學生學習成果與擴展學生學習領域的關鍵渠道。但是,有些小學語文教師并不注重作業設計,課后作業設計大都是一些機械化、重復性與封閉性的問題,缺乏創造性、針對性、有趣性、實踐性;有些教師甚至受應試教育觀念的束縛,安排大量的語文課后作業,造成學生負擔太重,進而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后作業設計中,必須確定課后作業目標,合理選取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挖掘語文課本的教學價值,增強情感教學的滲入,如此方可讓學生端正作業態度,提升課堂效率。
一、小學語文教育課后作業設計常見的問題
(一)缺少有趣性
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大都以鞏固課堂知識為重要目標,因此課后作業設計和布置缺少新意,僅僅是簡單地補充與重復教學內容,作業設計比較枯燥與乏味,造成許多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比如,有些語文教師常常安排學生在課后抄寫生字詞,或是讓學生對某一詩歌進行機械性的背誦記憶,這種課后作業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存在應付思想。就算學生認真做好課后作業,但對專業知識的學習通常是記得快忘得也快,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難得到持續的保持。
(二)缺少層次性
小學語文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熱情、學習習慣和語文知識的積累量不同,語文教師在設計和布置課后作業時也要有所區別。但是,因為許多教師受傳統規范性、灌輸性教育思維的限制,對語文課后作業的設計和布置大都千篇一律,沒有充分考量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要求。例如,有些課后作業內容或是超出學困生的接受能力,或者無法滿足優等生課后學習要求,使得課后作業不能真正面向全體學生,影響學生總體上的進步和提升。
(三)缺少實踐性
知識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學語文教學中所講解的內容基礎性、運用性很強,但在作業設計方面,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卻忽視作業安排的實踐性、生活性,且脫離了學生的現實生活,也未留給學生足夠的實踐空間。而且,干預性、指令性太強的課后作業,極易抹殺學生的實踐熱情,造成他們在課后與現實生活中的知識使用意識較低,無法順利完成學以致用的教育目標。
(四)缺少開放性
基于素質教育環境,小學課后作業設計要充滿多樣性、主動性與靈活性,如此方可實現學生個性化素質的提高。但是有些小學語文教師在作業設計方面,過于注重以智力教學、應用教學為主導,造成學生在課后作業的挑選方面缺乏主動權。這種規范化的作業方式也極易讓學生失去學習熱情,最后造成教師“教”和學生“學”相脫離,影響到小學語文教育的順利進行。另外,有些教師在平常不太注重檢查和評定學生的課后作業情況,無法體現課后作業的價值。
(五)作業形式單調,學生存在應付心理
在傳統教育之中,教師安排作業的形式較為單調,學生在完成作業時缺乏新鮮感,簡單提高能力的題目使學生在反復訓練中慢慢失去對知識信息學習的熱情,造成學生在完成作業時出現應付心理,許多課外作業的完成依靠參考答案,基本未融進自己的思考。教師安排的作業不僅無法提高他們的學習水平,反而使他們在應付作業時形成懶惰心理,不利于學生個人能力的提升,也影響著學生的持續進步。
(六)師生交流缺少有效性,作業缺少針對性
因為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引起高度重視,在教學中缺乏主動性,所以師生交流時教師獲得的教學反饋很少,無法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修改教學方案,對學生的學習困難了解不多,這也造成教師在安排課外作業時缺少針對性。學生的能力無法在完成課外作業時得到提高,教師的課外作業形同虛設,無法保障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與提高,也無法實現小學語文作業多樣化設計的發展及進步。
二、小學語文課后作業設計對策
(一)提高設計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要小學生對語文課后作業投入熱情,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唯有學生對課后作業充滿興趣,方可調動他們課后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求知欲。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后作業設計方面,要重視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始終以學生為主體,保證課后作業設計知識和形式貼合小學生的學習心理,進而提高他們完成課后作業的熱情與自主性。比如,在語文識字課堂上,教師簡單地讓學生在課后機械性、反復性地仿寫,導致學生對課后作業缺少熱情。但是,如果教師可以安排幾首識字兒歌讓學生在課后記誦,通常可以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提高設計層次性
小學語文課堂上,所有學生的語文知識基礎與學習能力不同是客觀情況。但是以往的作業設計方面,語文教師大都是布置統一化、規范化的練習題,對學生的指令性較強,極易造成學生學習興趣削弱及被動學習習慣的形成。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與布置課后作業時,必須增強課后作業和課內教育的聯系,并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特點,選取滿足他們學習水平的作業題,而非簡單地強調作業數量與作業深度[1]。唯有如此,方可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比如,《題西林壁》的作業布置,針對學習興趣不高的學生,就要積極指引他們投入個人情感,自主理解與記憶有關基礎內容;針對學習興趣很強的學生,就要指引他們去拓展詩歌學習的領域,在鞏固語文知識基礎的前提下,提高學生的知識理解水平與知識應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