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禎 呂曄 王婧 鞏守平
摘 要: 本科基礎階段的醫學生正處于職業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是形成職業認知、建立職業信念、培養職業精神的重要時期。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名醫始終傳承著“醫者仁心”“懸壺濟世”的大醫精神,這種崇高的職業精神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縮和體現。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時期,奔赴武漢的眾多醫務工作者身上體現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中華傳統美德,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的民族精神與新時代醫學生的職業精神具有高度的統一性。然而當代一些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接受程度較低,需要探索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醫學職業精神培育的新途徑。
關鍵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醫學職業精神培育 傳統美德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在此期間,全國各地醫護工作者展現出“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崇高職業精神與精湛的專業技能,為全國人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筑起了堅實的堡壘。醫學生作為醫務人員的后備人才,培養崇高的醫學職業精神十分重要。隨著醫療教育改革不斷推進,醫療服務的寬度更加廣泛,對醫學生的培養除了重視臨床專業知識與技能外,還需要重視職業精神的培育。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鎮建設指導綱要》,強調培養醫學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與中華傳統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愛思想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當代醫學生的職業精神培育,更有利于培養出“仁心仁術,尚德尚醫”的合格醫務工作者。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的意義
1.醫學生職業精神的內涵。
現代醫學已經進入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1)(479-480),醫生的職業精神與專業知識與技能同樣重要,醫務工作者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在醫務工作者人文素養培養過程中,本科基礎階段的醫學生是醫學職價值觀形成的初始時期。因此,對本科基礎階段的醫學生,尤其是處在臨床實習階段的本科醫學生的職業精神培育顯得尤為重要。醫學生的職業精神具體來說指未來從事的職業活動應具備的醫學科學精神和醫學人文情懷相統一的情感(2)(88-90)。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的價值分析。
(1)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育人價值
在幾千年歷史變遷中,每一個時代都為中華民族留下極為豐富的文化財富,這些財富沉淀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厚內容。新時代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育人工作中,可使大學文化融匯古今。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的延伸,推動著文化的發展;文化是思想教育的不竭源泉,為思想教育的開展提供全方位支撐(3)(14-15)。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都是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陶冶道德情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文化育人的重要武器,兩者相輔相成。
(2)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對醫學職業精神培養的借鑒意義
在中華文明史中,扁鵲、孫思邈、華佗、李時珍等許多名醫提出了許多醫者精神,扁鵲有六不治原則,李時珍曾提出“醫之為道,君子用之以衛生,而推之以濟世,故稱仁術”,孫思邈始終堅守“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饈迭薦,食如無味,醽醁兼陳,看有若無”。明朝醫學家裴一中在《言醫·序》中說:“學不貫今古,識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寧耕田織布取衣食耳,斷不可作醫以誤世!醫,故神圣之業,非后世讀書未成,生計未就,擇術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專習,窮致天人之理,精思竭慮于古今之書,而后可言醫。”我國“外科之父”裘法祖將其概括為“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以上這些優秀的職業精神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為邦本”“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的價值內涵延伸。
我國醫師學會所公布的《中國醫師宣言》,強調醫師執業的核心精神是“平等仁愛、患者至上、真誠守信、精進審慎、廉潔公正、終生學習”。醫學生作為我國醫療行業的儲備人才,他們的職業道德素養對我國醫療事業的建設與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在2020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我們看到各個行業的工作者身上體現出“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蘊含的內容,證實了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尤其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中的重要意義。但是,大學生越來越不滿足于用刻板古老的方法去學習、去理解,需要我們合理創新中華傳統文化并與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結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活動中,探索出易于“95后”“00后”新時代醫學生接受的新方式,可使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展現出新的生機(4)(20-22)。
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醫學職業精神培育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醫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認識不足,接受渠道有限。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深入,東西方文化碰撞愈演愈烈,年輕大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仍停留在個別范圍,缺乏整體認識(5)(11-15)。同時,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發展,大學生容易受一些網絡不實言論的影響,學到不完整甚至錯誤的傳統文化信息,影響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與認同,限制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在職業精神培育過程中的內化。
對于醫學生來說,傳統文化中的醫學職業精神存在一定的理想主義色彩,與當今社會醫療技術、經濟水平、理論認知快速發展的實際有一定的現實差距,一些醫學生認為傳統文化的時代性不強,只是一種可望不可即的精神追求,限制了醫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全面、深刻的認識。
2.醫學生對職業精神培育認識不足,醫學院校對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缺乏。
醫學生思想上較為重視專業水平,就業壓力較大,相對其他專業就業形式較為單一,很多醫療單位對學歷的基本要求已經為碩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使得部分醫學生始終將專業知識學習放在第一位。在職業精神養成的本科基礎階段,很多同學的目標是繼續升學。在職業精神培育過程中存在主動性不夠、針對性不強、載體單一等問題。
一些醫學院校簡單地把職業精神內容設置為考研保研經驗交流、就業經驗與技傳授,并沒有讓醫學生深入了理解醫務工作者在醫療工作中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其次,職業精神培養對授課教師的要求較高,要求教師既有一定的社會經驗、求職經歷,又充分掌握專業醫療知識,對醫學院校的職業精神培育課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195-199)。一些醫學院校的職業精神培育課程由行政人員或者輔導員兼任,或者由行政人員轉崗,專業化水平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三、探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的新途徑
1.搭建新媒體平臺,加深醫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對于當代大學生群體來說,接觸新媒體最頻繁,最容易接受。在新時代背景下,以“互聯網+”為抓手,牢牢把握新媒體陣地,通過新媒體平臺、自媒體或微信公共號,以抖音視頻、快手視頻、西瓜視頻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用新穎、有趣的短視頻講解古代名醫如何精業濟群,借助新媒體技術消除傳統文化與大學生之間的時代鴻溝。
例如,抖音短視頻平臺爆火“戳戳樂”,受到大學生的熱烈追捧。但其實,“戳戳樂”是傳統羊毛氈工藝。羊毛氈主要采用羊毛制成,距今至少八千年的歷史,屬于非編制而成的織物形式,在古代是取暖的重要織物品類。說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其實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利用新媒體,一定可以促進大學生群體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醫學職業精神培育。
2.加強就業指導工作者及輔導員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學習,豐富職業精神的培養內涵。
醫學院校建立專門的教師團隊至關重要。院校應招聘專業人才,建立教師團隊,使醫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醫務人員在社會中承擔的責任,幫助醫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不斷完善職業精神課程教學。組織開展就業指導工作者及輔導員傳統文化培訓班、技能大賽等素質能力提升活動,不斷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加強研究和認同。通過優秀傳統文化工作室、傳統文化課題研究等形式,引導就業工作者及書院輔導員了解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醫學生職業教育的實踐教學。還可以專門配備人文社科學專業的醫學人文教師,在輔導員的聘任中,兼顧人文學科和醫學學科的交叉,鼓勵協作研究醫學人文的相關問題,增強教學效果。輔導員教師應具備一定的醫學經驗,在對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的過程中,深入了解學生職業精神培育中欠缺的問題,組織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精神主題教育活動或者主題黨日、團日活動,使學生把個體的道德體驗內化為自覺追求(7)(1464-1468)。
職業精神的培育可通過多途徑進行,對缺乏系統性、多樣性及持續性的職業精神培育內容進行改革與完善。把握醫學院校的專業特殊性,在高年級本科生在醫院臨床實習階段,在基礎醫學教育專業知識教育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培養醫學生的職業精神和醫學人文精神,幫助本科基礎階段的醫學生在本科實習階段樹立“為人民服務”的職業理想及“患者至上”的職業理念(8)(371-374)。
3.專業知識教學與就業工作交叉,引導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中理解優秀傳統文化、培育職業精神。
醫務人員對患者的救治不僅包括對疾病進行治療,使患者達到健康狀態,還要通過言語、態度及行為表達對患者的尊重。可以根據每個臨床專業特點,與專業課程同時設置不同的人文精神及職業道德培養課程。同時,在人文素養培育過程中,建立抗擊疫情醫護人員及科研人員先進事跡案例庫,并將這些內容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組織醫學生學習醫護人員為醫學獻身的精神。其次,在醫學生的選修課學習中,增加醫學倫理學、中華醫學史、社會醫學及美育等人文歷史選修課,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的同時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和人文歷史,開闊視野,升華對醫學的認知,提高職業修養(9)(954-958)。
四、結語
醫學生擔負著促進國家醫療衛生事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歷史使命,其職業精神狀況直接影響我國醫學事業的發展前景。隨著現代醫療體系和社會環境的發展與變化,我國醫學院校職業精神培育過程中重視程度不夠,但是,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各地醫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醫者仁心”“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的醫學職業精神,證實了中華傳統文化對于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的重要意義。探索中華傳統文化與醫學生的職業素養結合的新方法,將使醫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更加具有時代性,培養醫學生的職業精神。
參考文獻:
[1]郎景和.人文關懷是醫學的本源[J].協和醫學雜志,2018(5).
[2]唐煥韶.醫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應重視醫學職業精神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0(29).
[3]宋偉,張德祥.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優秀傳統文化[J].中國高等教育,2017(7).
[4]張姝,亓光.中華傳統文化視角下醫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路徑[J].藥學教育,2017(2).
[5]歐陽軍喜,崔春雪.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J].山東社會科學,2013(3).
[6]王家源,鄭京晶.醫學生職業精神全學程培養的情況調查及思考[J].醫學教育管理,2019(2).
[7]曹鵬,李艷波,孔令杉等.德育視角下醫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8,31(11).
[8]葉玉梅,許蓉,王磊.生命教育視域下醫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J].醫學教育管理,2017,3(5).
[9]呂曄,劉慧,尹曉然等.新冠肺炎流行期間醫學生職業認同現狀調查分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20,33(08).
基金:1.西安交通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科研項目(探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的新途徑SK2020071)2. 2018年度陜西省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項目“醫學情懷與職業能力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