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民族生存發展血脈及民族文化精髓的非遺文化,是維系民族認同、凝聚民族合力、延續民族基因的動力和源泉。“雙高校”建設中對文化傳承的要求,賦予了職業教育傳承創新非遺文化的“橋頭堡”角色,探討二者的多維度耦合,以致力于構建職教特色體系和非遺傳承的職業教育模式,挖掘民族地區非遺文化傳承來助推鄉村振興、促進民族文化傳播、實現文化自信獨特的價值意蘊。
【關鍵詞】民族地區;雙高;非遺;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0-124-03
【本文著錄格式】王靜.民族地區“雙高校”非遺傳承的價值審視與路徑探尋[J].中國民族博覽,2021,05(10):124-126.
基金項目:2021年度貴州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黔西北苗族傳統家訓文化研究》(項目編號:2021ZC019)階段性成果,貴州省興黔富民行動計劃高水平專業群“農產品加工與質量檢測”建設階段性成果。
2005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宣言》從國家、民族地區的橫向宏觀層面到高等教育、中小學幼兒教育的縱向微觀層面,對非遺傳承做了部署安排。2017年,文化部出臺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鼓勵具備條件的職業院校擴大非遺傳承隊伍,這是對職業教育非遺傳承優勢的再一次重申。可見,在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民族地區作為非遺文化的主陣地,以其悠久的歷史積淀形成豐富的文化理念和思維傳統,民族非遺文化有機融入職業教育尋求傳承方法成為大勢所趨。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對“雙高校”建設提出了“地區領先、全國可示范、國際可交流”的方向,因此,充分發揮民族地區職業院校的作用和擔當,在傳承創新發展非遺文化的同時保持其活力和本真,構建起兩者相融共向的非遺傳承教育模式,才能真正發揮“雙高校”的引領帶動能力,將民族文化內化為促進發展的不竭精神動力。
一、民族地區“雙高校”非遺傳承的價值審視
(一)地區領先:服務區域建設的強大引擎
“教育的外部規律在于通過對人才培養方式與路徑的調整,使得教育發展積極參與到地方經濟的繁榮中來。”[1]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根基,構建政、校、企、社、科的多方協商機制,打造服務地區發展的創新名片,是目前職業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民族地區除了以服務“三農”為宗旨助力鄉村振興,還有非遺文化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任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精神文明的浸潤,精神文明需要經濟的驅動和支撐。非遺文化經過創造、開發、創新,作為生產力也能產生經濟價值,區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也能反哺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二者雙向共生共融。
(二)全國示范:助推職教特色發展
“雙高校”不再是優質校、示范校的簡單疊加,它是新時代推陳出新的另一輪戰略部署,不再是“點”的培育,而是“面”的提升。作為“多跨多融”的一種教育形式,與市場需求深度融合后,打造集成發展、協同創新具備強大適應力的職業教育體系是它的題中之義。民族地區具有地方特色,必然更注重“雙高+民族”提升與民族地區產業鏈的黏合度。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對2020年規劃了“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2]“中國特色”最好的體現即為“非遺”的獨一無二和無可替代性,將民族地區非遺文化傳播推廣,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不斷塑造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職業精神和文化水平,同時以“雙高校”的示范引領帶動作用向全國其他區域傳播非遺文化,促進可示范帶動的“特色”人才培育模式、專業群打造、內涵建設,真正拓寬“特色”文化內涵,實現職教“特色”發展。
(三)國際交流:提升文化軟實力
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背景下,從區域化轉為國際化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之舉。21世紀“非遺保護”思潮[3]為中華優秀文化復興和文化強國提供了時代契機,傳統現代交織、中外薈萃的多元藝術元素相互交融又保持獨特個性地融會在職業教育之中,多元化特征的職業教育為非遺文化重新生長提供了沃土,民族地區因具有中華傳統藝術千年相傳的根脈基因,作為引領地方發展的“雙高校”必然承擔起輸出中國特色文化方案的職責。職業教育培養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的區域性、技能性與非遺的地域性、技藝性高度融合,二者嚴絲合縫地共同推進文化的創新發展,讓非遺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重煥生機,以民族文化和藝術的多元魅力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信心,提升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二、民族地區“雙高校”非遺傳承的困境
全球化和現代化這個雙刃劍給非遺傳承帶來了極大沖擊,國務院對非遺保護的意見對此表示了擔憂:“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不斷消失”[4],而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甚至是作為業內領軍的“雙高校”,也面臨著中體西用、形式教育、無向傳承的尷尬困境,傳承土壤變質導致教育的泛式、場域的缺失、傳承人的斷層等各種問題的凸顯。
(一)教育泛式,傳承形式化
即使職業教育因與傳承保護非遺、弘揚工匠精神的內在契合性而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但通過對全國部分民族地區“雙高校”抽樣調研的結果看,課程的設置較少,甚至有些學校并未設置相關課程,原因是傳統師徒手工授藝效率不高,不能滿足快節奏的市場需求。且非遺文化主要靠小眾傳承,沒有進入課堂與基礎性教育有機融合,成為輔助性教育而錯位了包容創新等目標。同時,非遺文化的龐雜與多樣性導致了教師的望而卻步,一線教師難以進行系統的研究,表層的講解沒有將非遺文化的精髓和內涵有效地傳遞給學生,傳承教育效果不明顯。即使部分學校將課程納為必修課,但還存在盲目開發、缺乏方向等問題,學生被動地完成課程學習而沒有汲取到精華的養分。
(二)場域缺失,傳承異化
在市場經濟和多元文化的滲透下,現代文化和非遺文化的界限逐漸模糊,加之現代旅游業的開發,為迎合商品化、產業化,作為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職業教育,受到急功近利的社會需求影響,對民族地區以節令、民俗等為表現形式的活動加以再次加工,傳統非遺文化中的許多元素被迫犧牲或放棄,非遺文化內涵被擠壓走向異化。另外,高校作為傳承科學知識的最高殿堂,傳承只集中在篩選后的真理知識上,就會脫離民族自身文化背景和民族生活氣息。加之師資力量薄弱,民族地區大多地處貧困、偏僻、落后地區,引進高學歷高職稱的教師難,非遺傳承淪為無本之木。民族地區教學設施簡陋落后,職業教育類學生自制力不高,難以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學生的民族責任意識難以提升,文化認同感不高。
(三)傳承人斷層,傳承無向化
非遺文化豐富駁雜,內生文化生生不息,但隨著社會轉型和經濟模式的改變,民間文化的瀕危問題凸顯,原生態非物質文化逐漸消失,傳承人出現后繼無人的危機,“傳承人瀕危現象在少數民族地區最為明顯”[5]。隨著網絡等新興媒體的沖擊,民族地區大量年輕人外出務工,加之有些非遺技藝是口傳心授,非遺文化被零碎化,傳承通道不暢。有些民族地區傳統節日的歌舞,已經被抖音、快手等平臺的流行歌舞所取代,民間非遺傳承喪失了舞臺。部分學校雖然以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對非遺課程標準等進行了引導,但應付檢查等內在動因卻讓非遺教育傳承等流于形式,傳承人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平臺。通過對部分民族地區“雙高校”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們對本土文化的理解和傳承感知朦朧,教師對本土文化的認知度不高,“傳幫帶”作用發揮不好,即使是少數民族,因為家庭場域傳承的消解和校園傳承鏈條的缺失,在家庭教育場和學校教育場的非遺文化接受度都不高。
三、民族地區“雙高校”非遺傳承的路徑探尋
作為非遺文化傳承的主陣地,職業教育要實現可持續的活態傳承,需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實施路徑,堅持政、行、社、校、企辦學機制,創新“教、學、做”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依托大師工作室打造師資團隊,建設實習基地服務民族地區發展,擴展培育效果輻射帶動非民族地區文化傳承,真正推動職業教育的特色化發展。
(一)外部孵化條件:政行社企協同
政府的頂層設計至關重要,政府要發揮好“總協調”的角色,充分調動文化機構、企業行業協會、文化傳承部門等各方的支持,做好資金保障,統籌規劃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社區、公共單位等內部空間,為民族地區職業院校學生拜師學藝拓寬渠道,科學打造文化旅游產業,充分發揮傳媒作用擴大品牌效應,將其融入“一帶一路”的偉大實踐中。
在企業行業層面,建立校企多方參與的決策、考核、監測機制,在企業方面堅持“送教入企,非遺傳承”的思路。由合作企業提供教學場地、專業師資,學校負責通識課、基礎課等教學和管理,民族地區部分企業主自身也是傳承人,文化產品能轉化為經濟利益,因此培養傳承人便成為企業的遠期利益,這樣便打破了瀕臨危機的非遺文化后繼無人的困境。學校定期邀請企業行業專家到校園進行講座或教學,傳遞新業態知識。學校與企業行業深度合作,擴展到跨國企業的立體化、多維度合作,研發生產更有利于成本控制、市場占有率高的可持續非遺產品。企業行業為學校培養人才,學校為企業行業提供人力支持,兩者互動的長遠機制形成。
社會公眾參與和關注,也是非遺傳承的重要支撐力量。民族地區因為地理區域特征,建有民間文藝協會、民俗學會、少數民族文化協會等機構,加之民族文化傳承人、地方文化愛好者等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的社會各界,凝聚起強大的人才資源庫。可集合社會各界資金設立專項聯合機構,通過社區、協會、工作室等展示成果,搭建起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鏈條。
(二)內部動力條件:高校內生發展
1.構建課程體系,形成學科群落
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的意見》要求“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非遺傳承結合”[6],因此,在職教學科中建立起非遺傳承為宗旨的新學科,對接產業鏈內在邏輯,立足民族地區服務發展的人才需求,深嵌民族傳統文化,構建課程建設體系,將具有民間特色的技藝文化等作為課程資源和重要內容,以主干課、通識課、基礎課等豐富的課程內容保障非遺傳承,實現彈性學習+線上網課+線下實踐的多元教學模式;整理、編制帶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民族地區非遺特色地方本土教材,并和非民族地區建立溝通機制,將教材擴展運用到各職業院校,進而更好地傳遞區域文化、民族文化,實現各地區共同發展的文化自信。
2.引進“大師駐校”,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
本著“能者為師,跨界選師”的原則,柔性引進和培養民族文化熱衷的傳承人,構建起專兼職互補的師資隊伍格局。建立起一套健康的運行、考核、選拔機制,將傳統師徒制融入職業教育,在技能和專業考核過程中建立起大師與學生的雙向選擇機制,培養非遺文化傳承人,進而培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堅力量和骨干人才。學生通過實習實訓、畢業設計等方式,與大師近距離交流切磋,在學習專業文化的同時領會“工匠精神”,從而在職業素養養成的同時助推非遺文化代代相傳。
3.創新載體,推動持續傳承
“雙高校”建設中提到云物大智移,信息化時代可將網絡、三微一端等新興媒體引入非遺文化宣傳與傳承,推動起可持續的活態發展。課程教育可以通過教學導入形成數字化教學,建設數據庫以滿足檢索、瀏覽和研究的需求。開展科研和課題研究,構建長效的政府咨詢制度,以研究成果轉化實現非遺數字化保護。同時,拓寬傳承途徑,成立非遺學生社團或傳習社,建立非遺大師工作室,將社會實踐與文化傳承有機結合,結合市場需求開發文創產品,為旅游文創產業服務,進而推進非遺文化傳承的生機和活力。
四、結語
非遺文化傳承是發展民族文化永恒的課題,它對振興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區“雙高校”作為民族地區職教建設的“領頭羊”,發展非遺文化的深度決定了民族地區甚至非民族地區非遺傳承的效果。因此,探索創新載體和教育方法創新,才能真正助推非遺文化在職教體系中傳承的活態,才能真正建立一條民族地區非遺傳承的創新之路,建設一個為非民族地區非遺傳承提供借鑒的“雙高校”方案。
參考文獻:
[1] 李祥.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法治邏輯[J].現代教育管理,2017(7):72-77.
[2] 國務院. 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Z].2014[19]號,2014-06-22.
[3] 魏崇周. 2001—2010: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熱點問題研究綜述[ J]. 民俗研究社,2010(3):80-89.
[4] 國務院. 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05)[EB/OL].(2005-03-26)[2018-10-22].http://www.hainan.gov. cn/data/ hnzb/2006/02/101/.
[5] 馮驥才. 民協將評民間文化傳承人[N]. 新京報,2005-03-23.
[6] 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民委. 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的意見[EB/OL].(2013-5-15)[2018-11-12]. http://www.moe.edu.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s7055/201306/xxgk_152888.html.
作者簡介:王靜(1986-),女,貴州七星關,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