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麗萍 鐘煥斌


摘 ?要:學習性評價的認識與實踐探索主要集中在四個實踐性領域:共享學習目標;提更高階的問題;及時有效的反饋;促進學生的評價。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以《汽車博覽會》課例為例談談課堂教學中實施學習性評價的實際效果。
關鍵詞:學習性評價;教學設計
學習性評價(Assessment for Learning)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西方基礎教育改革中出現的一種新的教學理論與方法。是旨在讓學生理解學習目標的價值和規定,促進學習性經驗的生成和改進與完善學習效果,轉變傳統教師本位導向下的學習方式。[1]在新課改的背景下,以“改進教師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為目的的學習性評價收到更多關注。學習性評價最主要的是從根本上轉變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對教師而言,這意味著如何交出而不是放棄責任;對學生而言,他們需要知道老師不能代替自己學習。
一、師生共享學習目標
目前,在課前準備的教學設計中,我們很多老師都以習慣根據教學大綱、教材所寫的教學目標去設計課程,還有些老師還會考慮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為其所規劃教學藍圖,我們不妨理解為教師,或者說教材對學生學習的目標進行了“主觀規定”。但學生是否把“主觀規定”作為自己的“主觀追求”,將會影響學生對學習過程的興趣度和教師的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學習目標不應該是由教師為學生所設計,而是應該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合計。教學目標包括學習目標和實現指標時,只有當學生在課前獲知有關自己學習目標和實現指標時,他們才能為自己的學習承擔更多的責任,提高學習效率。
以《汽車博覽會》為例,制定學習目標和實現指標(見表1),通過共享學習目標讓同學們對于上美術課開始有所期待,能更好的去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使學習目標完成度更高。
二、課堂中高質量的互動活動
課堂中的高質量互動包括提出高階的問題和給予及時有效的反饋。
(一)提出高階的問題
課堂中的互動常以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并回答——教師給予反饋的模式呈現,由此可見提出的問題和給予的反饋對于學生的學習質量有很大影響。但目前的一個現象是,在課堂上老師成為了主角,老師往往是給予學生信息并讓他們接受。老師往往控制著學生的想法,而學生的想法就是說出老師心中的那個“正確”答案。如果從定義上來看,高認知水平的問題對學生的學習更有益,但因為上課的時間很有限,很難做到每個問題都讓學生分析后解決。通過我的多次課堂觀摩,我發現大部分美術教師在拋出問題后,并沒有給學生等待時間(wait time),很多同學為了表現積極,在問題還沒說完的時候就舉手了,導致會出現錯誤回答和站起來后才開始思考的場面。[2]在我的課堂上,我盡量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思考類的問題;從簡單問題逐漸延伸到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獲討論,這樣更多學生會參與共同討論學習之中,經過思考討論后,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會更加自信。
(二)及時有效的反饋
反饋在課堂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說是“學習的生命”。在本人過去的課程中,經常會犯以下無效的兩種反饋方式,第一種是沒有給予到位的反饋語言。在本人過去的課程中,經常會犯以下無效的兩種反饋方式,第一種是沒有給予到位的反饋語言。學生回答完畢后,我只是說“非常好,請坐?!被颉安惶珳蚀_哦,你可以先聽聽別的同學的發言?!钡诙N是只簡單重復學生的答案。這兩種反饋對學生的學習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并沒有促進效果,它會造成學生相互之間并不認真傾聽同學的回答,因為他們知道老師會再重復一遍。有效的反饋方式是:如果學生回答正確,肯定學生答案的正確性并在學生答案的基礎上構建更為完整的答案;當學生回答問題不夠完善或比較片面時,教師應當繼續引導追問。如在《汽車博覽會》一課設計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們認為現在的汽車存在什么問題?你是怎樣知道的?這些問題的會給人類帶來哪些不利的因素?如果讓我們來解決這些問題,能想到什么更好的解決辦法?
三、設計合理的評價任務
學習評價在美術課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在平時學習中,如只有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是遠遠不夠的,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深度的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讓學大膽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有利于學生樹立良好的自信心和形成積極心態。特別是當同學們進行互評時可以幫助那些不愿參與的學生更好地參與,不少教師反映,學生互相評價時,他們不太會掩蓋自己的困難,開始愿意說出他們遭遇的困難,大家對待錯誤的態度也更加包容,并且在教師不喊停的情況下會出現學生思考辯論的情。
而評價任務的設計應緊緊將教學與評價聯系在一起,清晰的任務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向。在《汽車博覽會》課堂中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根據表2的要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自身進行評價。自評過后可以進行互評。在學生匯報時,根據語言的流暢性、思考問題的情況進行加分鼓勵,活躍課堂氣氛。
參考文獻
[1] Assessment Reform Group. Assessment for learning:10 principles[R].Cambrid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2002
[2] Rowe, M. B. Using Wait Time to Stimulate Inquiry[A].Wilen, William W.(ED.).Question,Questioning Techniques,and Effective Teaching[C].Washington, D. C.: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1987: 95-106
項目: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智能卡的FSPW評價方式的構建與實踐探索”(編號:2018YQJK060)。